这个「被逼出来」的企业家,把两家企业同时带入世界500强

2019-05-01
《财富》杂志这样评价他:宋志平总是在积极地表达对民营企业的友好与善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4 月份,《财富》杂志发布了「 2019 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50 位商界领袖」,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入选; 2018 年 9 月,他还获《财富》杂志首位世界 500 强 CEO 终生成就奖。

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亲身参与者,宋志平一生遭遇过许多坎坷和风浪, 40 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比电影还要精彩。

从一名技术员到央企董事长,宋志平先是带领濒临破产的北新建材改制上市,后又推动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这两家央企跻身世界 500 强之列。同时担任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的掌门人,这样的业绩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做到过,一个是稻盛和夫,一个是宋志平。

《财富》杂志这样评价他:宋志平总是在积极地表达对民营企业的友好与善意。无论是「中国的稻盛和夫」,还是「中国混合所有制教父」,抑或是「中国的米塔尔」,他似乎都当之无愧。

1993 年宋志平为石膏板生产线点火

从某种程度上说,宋志平的一生似乎都是被逼着前行的。

小时候他经历过「十年动荡」,后来去插队。上大学后每天听美国之音的宋志平渴望有朝一日出国留学,回来后当一名老师,结果高分子化学专业的他硬是被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厂(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简称北新建材,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集团、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做技术员。工作后,一心只想当工程师的宋志平又被派去「救火」,干起了销售,十年后成了副厂长。

1993 年,北新建材濒临破产,几次拒绝担任厂长的宋志平被迫上任。在为热烟炉点火的瞬间,他转身对周围的干部职工说:其实我最想点燃的是员工心中的火。

事实上,自从宋志平担任厂长后,热烟炉真就没灭过。他许下借款承诺,带头号召职工集资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在宋志平的真诚感染下,员工们纷纷拿出存款甚至孩子的压岁钱来买原材料。

为了调动大家的激情,宋志平还在厂里挂了两个大气球,飘动的条幅上写着「工资年年长,房子年年盖」。

企业运转起来后,宋志平又被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北新建材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公司。

宋志平说:企业是大家一步步做出来的,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对职工好。此后,他把本金和利息如数归还给员工,并且给大家分房,甚至拿出自己得到奖励的房子再奖给优秀的员工,北新建材也是周边企业中员工收入最高的。

回顾宋志平的第一段职业生涯,可以发现一直都是倒逼,为了解决企业问题他不断在妥协和改变。如果说有一种思想在引领着宋志平前进,他觉得是爱学习的精神与责任感。年轻时,宋志平最崇拜的是美国商界大佬艾柯卡,他认为自己和他相似之处是,面对天崩地裂也要勇往直前。

2002 年,宋志平主持召开集团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2 年,宋志平被调到北新建材的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担任总经理。刚上班那天,办公楼便被债权人「叠封」了,银行冻结公司所有财产。彼时,中国建材集团资不抵债,而且全部逾期需要交滞纳金。前任总经理打电话来和他调侃:我刚从弹坑里爬出来了,你又进去了!

上任的头一年,宋志平几乎就待在北京,一家家跑银行和资产公司,对集团进行债务重组。

债务危机解决后,宋志平思考央企到底该怎么做,苦思冥想,最终得出四个字「央企市营」。

「央企」是指作为一家国家企业,承担着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市营」宋志平当时想了五条:第一,混合所有制,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吸引社会资本;第二,规范的公司制;第三,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否则没人好好干活;第四,建立很好的内部机制,这方面要学民营企业;第五,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

就这样,中国建材集团从过去的国有企业变成一个上市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变成了一个有社会股东、有股民的公司。中国建材国有资本只占 25% ,社会资本、非公资本、股民资本占 75% 。

因此,宋志平在当时被一些媒体描绘成改革先锋;与此同时,「中国建材是不是疯了」等社会质疑和诸多猜测也将他推上风口浪尖。

今年 3 月,在哈佛的演讲上,宋志平回顾这段历程感叹道:改革是倒逼出来的,没有人喜欢改革。如果手上有一个小伤口,我们都受不了。而传统的国企要变成一个满足于股民要求的国企,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苦不堪言。但是,如果没有市场改革,不管建材也好,国药也好,这些企业可能都不存在了。中国国有企业能活到今天,能够发展壮大,完全是因为改革。

宋志平深知改革从来不是繁花似锦,改革常常是荆棘密布,他没有因为这些质疑和责难,而动摇改革的意志、停止改革的脚步。

2006 年中国建材股份上市后,他对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两个大力」的战略,即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的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

以水泥重组为例,为了收购许多民企,宋志平独创了「三盘牛肉法」。「第一,公平定价。虽然我是国企,你是民企,我不但不欺负你,还要给你一点溢价;第二,给民企留 30% 的股份。防止他与对手打恶仗,导致企业亏损;第三,职业经理人。这些人做水泥做了一辈子,给他很多钱,他去干什么呢?所以我说:你们都留下来,做中国建材的职业经理人。」

「三盘牛肉法」第一次试用是在杭州,当时浙江做水泥的「四大天王」正在打仗,外面有不少人插手这块肥肉。宋志平把他们邀请到一块喝茶,从早晨喝到晚上,终于把他们都说服了,成了四个「雇佣军」。因为这个会谈直接促成了中国建材水泥行业的重组,大规模的重组从此就开始了。

宋志平在重组时又有怎样的逻辑?他提出了五个原则。

一,符合集团战略的企业才要。我们选择那些水泥厂多、群龙无首、没有领袖的地方发起重组,这样就有了话语权,就有了定价实力;二,重组的企业要有潜在效益。重组的时候可能不赚钱,但重组以后确保能赚钱,而且要赚很多钱,要研究确定符合条件才决定做。如果它不下蛋,收了它怎么办?三,一定要有协同效应。附近工厂能够互助,不要一个地方就两家企业,天天打仗;四,要防范风险。收购是有风险的,但一旦风险出现要可控可承担,不要火烧连营;五,重组进来的企业要接纳集团的文化,这是底线。重组过程中什么都可以谈,但在文化上不能乱套。任何企业进来以后,都得挂上中国建材的牌。

随着一场气吞山河式的行业重组,中国建材一跃成为世界水泥老大。宋志平自我调侃:命运很有意思,我一做石膏板的被大家倒逼着做水泥,从不喜欢到喜欢,一下子做成了世界水泥大王。

当然,在重组的同时,宋志平也遇到过许多困难。比如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国建材的股价从 39 港元降到 1.4 港元。当时他压力巨大,快崩溃了,但宋志平还是微笑着面对员工,「我们公司会赚很多钱,这是有人在卖空我们,你们不要太在乎。」

彼时,女儿安慰他说:爸爸,您不要太难过,上市的那一天就应该有思想准备, 39 港元是市场给的, 1.4 港元也是,也许会有更低,您也得认。

基建停了,股票也跌惨了,风声鹤唳时,想明白后的宋志平干脆把干部们都召集起来,安安心心学习企业管理的方法。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同获世界 500 强

2009 年,宋志平在去机场的路上接到了国资委的紧急电话,要让他兼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一个人身兼两家大型央企董事长之前是没有先例的。宋志平直言自己什么都不懂,「要拿做水泥的办法做药,不会有人愿意吃吧?」

为了做好国药,他只能靠努力和学习。国庆假期,宋志平一口气读了 8 本投资家写的关于医药行业的报告,紧接着又用半年时间调研了三四十个下属单位,才逐步想通了改造国药集团的方案。

在国药工作的这 5 年,宋志平又把中国建材的重组方法在国药复制了一遍,但国药不是重组制药,是重组了医药分销系统,建立了全国的「国药网」。

2014 年因任期届满,宋志平不再兼任国药集团董事长, 继续专注执掌中国建材,并完成了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的合并。

「17年前,中国建材收入不足 20 亿元,去年做到 3500 亿元。国药从我 2009 年去的时候收入 360 亿元,做到 2014 年离开时 2500 亿元,去年达到 4000 亿元。 2011 年中国建材进入世界 500 强, 2013 年国药进入世界 500 强,我当时一个人做两个集团的董事长。事实上,我每一次出场,都是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我有时候常想这就是人生的宿命。我很羡慕有的人,每次都是锦上添花非常顺利。许多人只看到我温和的一面,没有看到我内心坚忍和坚毅的一面、坚持和坚守的一面。如果不是坚持,这些企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甚至北新建材和中国建材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宋志平感慨道:不少人把我看作是改革的痴迷者,其实我并不是天生喜欢改革,每次改革都是被迫的,改革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利益再分配,往往伴随着伤痛和眼泪。而对我而言,一切都源于对企业的那份责任,不是为了国企好为什么要苦苦地改革,不是为了国企好为什么偏要做个改革者!

做企业的这些年,宋志平没有休过一次年假,也几乎没休过周末,尤其是同时担任国药董事长那 5 年。读书、写作和思考成了他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

宋志平喜欢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他的床头有个书筐,筐里大概有二三十本新书,差不多一个月换一筐。他给别人推荐最多的一本书是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宋志平认为,这本书中的答案能给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带来许多启示。

除了经管类书籍,宋志平也酷爱文学,他觉得《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诗歌都有深厚的情感,而《浮士德》里的一段话更是激励了宋志平的一生: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忠于守旧,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啊!这样又会前进一程!

很难想象,做水泥、卖玻璃、一辈子和砖瓦灰砂石打交道的宋志平,其实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

「无论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大家都是企业家,不应厚此薄彼。我们无论做哪种所有制的企业家,都是很光荣的。」宋志平呼吁:企业家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仙,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可遇而不可求,要倍加珍惜。不能赢了就戴大红花,输了就打入冷宫。对遇到挫折的企业家要雪中送炭,对遭遇失败的企业家要鼓励他东山再起、再展雄风。一个尊崇企业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国家,一定是强大的国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冯仑风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