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国内遭遇销量滑铁卢,转型何时奏效?

2019-05-14
近年来老品牌为何似乎总是面临陨落的命运?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作者投稿,文蓝莓财经。

宝洁品牌一直被称为妈妈品牌,来到中国已有了30多年的历史,关于宝洁退市的消息一出,网友立马炸开了锅,近年来老品牌为何似乎总是面临陨落的命运?

从1988年开始,保洁公司成立了第一家中国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受销售模式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影响,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谓是平步青云,无论是洗发、护发、护肤用品,还是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都占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海飞丝、潘婷、飘柔、舒肤佳、护肤宝、玉兰油等等,一个个名字耳熟能详。

2001开始,又陆续收购了施贵宝公司的全球染发和德国威娜公司等,一举跃进为中国最大的日用品消费品公司,也成为了世界最大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

但是从2012年到达巅峰以后,宝洁销量开始遭遇销量滑铁卢。在此种情况之下,保洁公司于2014年开始转型,试图以出售、停产等方式来减少品牌数量的方式,来进攻高端市场,但上述计划并未成功,没有渠道利润的维护,宝洁的销量仍旧下滑。其实不仅是宝洁,中国其他快消品也都面临着销量下降的危机。

整个传统商业都受到了电商的冲击,宝洁也开始寻求电商的出路,但其本身想要垄断日用品消费已经不再可能,而且此期间,宝洁还投入了大量的广告支出,但都是为了传统媒体,而非为了电商,也没有迎合当前年轻人热衷于新媒体的趋势。

宝洁还试图与酒店合作,让酒店打出宝洁广告标志,实现产品服务嫁接及会员资源共享。但他没有选择经济型连锁酒店,而是选择了中档品牌维也纳。

最终,苦苦挣扎却不见效果的保洁公司在连续六个季度销量下滑的结果中走向了退市的命运,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宣布其股票从巴黎泛欧证券交易所除牌的请求,已被批准。虽然其自信在这中国的经营不会受到影响,但消费者的成熟正预示着宝洁无法成为中国主流日化产品,中国消费者正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

4次更换CEO,砍掉上百个品牌,宝洁的转型为何没有效果?

宝洁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于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他入驻中国时正处于中国快消产品的空缺期,宝洁此时推出的各种洗漱和沐浴等产品,极大地弥补了国内的空缺,实现了垄断地位。

但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市场销售改革日新月异,其他公司其他品牌也都考试剥削日用品这块市场,此时他把价格的持续抬高来抵御美元冲击的做法,使国民更愿意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本土产品。

再者,宝洁一味追求“瘦身”,削掉了沙宣、威娜在内的200多个品牌,舍弃了漂白剂等大部分便宜产品,追求精致高端的做法并不奏效,不仅没有带动产品销售,反而在其后的报告期内持续下滑至165.3亿元。要知道购买者的欲望五花八门,一样产品并不可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人的百样需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购物态度,消费观念。对于宝洁来讲,性价比才是弊端,是因为价格上的不够灵活,才使得他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宝洁的退市,让人不免想起百丽的失败,都是老化的品牌和一成不变的营销。

传统营销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到如今却面临的巨大销售危机,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消费者结构,都与曾经相去甚远,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行业的零售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比如制造滞后,比如运输费时费力,且接受消费者反馈环节缓慢甚至缺失,传统的营销方式,复杂的营销渠道,使经营者和购物者缺乏直接沟通的机会。

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营销落伍,或者没有前途,只是在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这些销售方面的缺陷不足以完美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沉重的销售人员的开支,更是压弯了传统商业营销链的脊梁。

在此种情况下,正如电商正在寻求切入实体市场的机遇,传统商业走向电商也是必然,线上线下融合才是共同出处。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革不可阻挡,追求商业转型无可避免,所以传统商业应该主动出击,顺应变化,加上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来提高商业人气,否则,即使你是宝洁,也难以抵御时代的变化,正如美人迟暮,败给不可抗拒的流年,而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