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杠杆,回头是岸

2019-06-23
杠杆一词借用到金融领域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借用别人的钱,放大收益或者损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PO那点事,作者黑曼巴,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这样描述过杠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而另一位科学泰斗牛顿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动和距离,却无法计算出人类内心的疯狂。”

在科学界立下丰碑的牛顿,曾经在18世纪的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赔上全部身家。

杠杆本是物理学概念,利用臂力的原理,放大力的作用。杠杆一词借用到金融领域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借用别人的钱,放大收益或者损失。借钱的过程就是加杠杆,还钱的过程就是去杠杆。

理论上,杠杆可以撬动地球;投资中,杠杆更多撬动的是一个个财富消灭的悲惨故事。

1

币圈就是这么魔幻——前一秒还经历着波场创始人孙宇晨天价拍下巴菲特慈善午宴的高光时刻,后一秒就发生比特易联合创始人恵轶杠杆炒币爆仓巨亏而自杀的悲剧。

据前比特易合伙人张歆彤透露,比特易创始人惠轶于2019年6月5日逝世,年仅42岁。

多个包括“比特易500人投资群”的微信群显示,惠轶的轻生与比特币的百倍杠杆空单巨亏有关——因百倍杠杆爆仓,致使亏损了2000个比特币,折合人民币1.2亿。

所谓炒币加杠杆,指的是可将自己的本金作为保证金,向平台借贷,以扩大交易资金,从而扩大收益或亏损。

比如3倍杠杆,如果你有10个BTC,就可以从交易平台借20个BTC,用30个BTC进行交易,从而使收益或亏损增大3倍。

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场波动非常大,特别是全天24小时不休市,并且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庄家操盘、合约漏洞、机器人故障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可能一觉醒来就会发现已被爆仓,倾家荡产。

而惠轶的自杀,则是来自于他此前看空比特币,但是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的5月行情却出乎他意料的大涨,他2000个比特币全部爆仓损失殆尽。

在惠轶前,还有一个与区块链有关系的名人自杀,引来了更多的关注与唏嘘不已。

去年12月,美国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张首晟在斯坦福跳楼自杀,作为杨振宁的学生,张首晟被后者评价为是“迟早都要拿诺奖的人”。

在物理学外,张首晟也是区块链先驱,他一手创办的丹华资本一直聚焦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投资的区块链项目包括了公链、交易所和稳定币,涉及行业的各个环节。

关于张首晟跳楼的原因,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因为抑郁症。生前,张首晟受到了投资人(LP)的追讨和诉讼,因其违背当初创办丹华资本的初衷,其投资的区块链项目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经历2018年比特币泡沫的破裂,数字货币是一个金钱粉碎机和韭菜收割机已经成为了共识。

各种乱七八糟、天花乱坠的数字货币,庄家和韭菜的关系一目了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相对稳定的比特币,因为缺乏实体支撑,价格波动同样十分巨大,真拿身家性命去投资,恐怕很难不会倾家荡产。

如今,像“骗子”孙宇晨一样打着价值投资的口号去将数字货币投资与股市、楼市等“古典投资”划上等号,去吸引惠轶这样的真正有理想的创业者加入数字货币行业,看似创业,实则韭菜,因为挡不住诱惑,赔上了身家性命。

2014年,惠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时表示,P2P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并不是来自于平台跑路的可能性,而是来自于业内普遍存在的融资“高杠杆”。

百倍比特币杠杆爆仓,再次说明人性的弱点就在于知易行难和抑制不住内心的贪婪。

2

如果说比特币是没有任何价值基础的投机品,加杠杆必死无疑,同样在股市中,加杠杆造成的悲剧也是比比皆是。

2015年股市的“疯牛”和“股灾”背后的推动力,都是“杠杆”。

从2015年初到6月中旬,上证指数从3235点上涨到5178点,半年涨幅60%,倘若你加了5倍的杠杆,就赚了300%,翻了3倍。中小板指从5400多点最高涨到12000多点,涨幅超过1倍,如诺加了5倍杠杆,收益直接翻了5倍。创业板从1470点上涨超过4000,上涨几乎2倍,加入5倍杠杆,就可以翻10倍。

面对这样的利润,又恰逢融资融券开放,场外配资如火如荼,很多人心中一夜暴富的小火苗熊熊燃烧。

借钱炒股,似乎成为致富的捷径,抵押房产贷款的更是比比皆是。当借钱的额度达到四五万亿,撬动十几万亿的流通股、小盘股、创业股,似乎也是件容易的事情,“疯牛”行情就这样出现了,加上眼红跟风的散户自有资金,“疯牛”似乎势不可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6月中旬的查配资,实质就是去杠杆。既然“疯牛”是杠杆撬动的,抽掉杠杆之后“疯牛”自然倒戈,瞬间就变成了“疯熊”。

从6月中旬到8月底,上证综指从5178点的高位一直跌到2850点的低位,全年回吐不算,还反跌了400多点,跌幅高达15%。杠杆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损失,中国股民,从杠杆中学到了切肤的一课。

2015年夏,A股的一个奇观,是好几次的“千股跌停”。背后的力量,无非是人们急于卖出股票筹集资金降杠杆,缺乏交易对手方,因而导致流动性枯竭。

遇到“救市”的“利好”消息,又直接买到涨停,形成“千股涨停”。而“千股停牌”,作为上市公司在风暴中的自保策略,则是加剧了流动性枯竭,因为没有停牌的股票会遭遇更加惨烈的抛售。

A股2015“疯牛”转“疯熊”的精彩剧情,注定要记入中国股市的里程牌。剧情跌宕、剧烈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地使用杠杆的推波助澜。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投资者,还和其中的一些成为了朋友。2015期间,因为杠杆在股市中折戟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一名 80 后投资者因为听了太多身边一夜暴富的故事,于是产生了“股市那么火,我想去炒炒”的想法。

他把工作几年积攒下的用来结婚生子的钱全部投入股市。一开始正赶上市场一片红火,两个多月下来,他抓住了风口上飞的“猪”,账户上居然也有了超过 50%的盈余。

此时,欲望的膨胀让他失去理智,自恃有炒股天分,想着趁此实现财务自由,于是便辞职全职炒股。

几只给他带来大部分盈余的股票他继续看好,于是想通过券商融资继续投入。但因为该股票前期已经涨了太多,券商已经不允许融资买入。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通过场外配资的方式以 1:4 的比例杠杆操作,希望搏取更多收益。然而,该股票不久便开始下跌,不久他就被配资公司强行平仓,把投入的所有家当都亏没了。

人生奋斗了这么多年,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3

在华尔街的历史长廊里,有家时常被人提及的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LTCM的创始团队非常豪华,包括数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常春藤高校金融学教授,创办不久就凭优秀的业绩在华尔街名噪一时。

LTCM 的主要业务不是各类高风险的衍生品,而是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的债券套利交易。为了在债券市场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 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家拥有全明星阵容的公司,却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时遭遇黑天鹅事件决策失误,并且由于杠杆的放大效应,最后损失惨重宣布破产,被数家大银行联合接管。

LTCM精英们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创造出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也有着最严格的风控措施,他们也拥有最及时的市场信息。

然而即使是在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的债券领域,在杠杆引发的风暴面前,他们也一样无能无力、束手就擒。

杠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工具,而是人性的体现,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杠杆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执念。

大家总是抱着暴富的心理,才会冒着“归零”的风险选择杠杆,而不是靠时间的力量慢慢积累财富。

“股神”巴菲特如今89岁高龄,依旧掌控着数千亿资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一言一行都备受世人关注,是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

巴菲特实现了年化收益率19.6%的投资业绩,与很多其他成功的投资人相比可谓偏低,但巴菲特封神的原因是因为他将他的投资记录保持了57年。

意味着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妥妥的成为亿万富翁。

而正如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一样,也是随时时间不断累积,复利带给他财富的积累令人惊叹。巴菲特95%的财富是60岁之后获得的,90%的财富是65岁之后获得的。

巴菲特践行了一生的价值投资,从不加杠杆,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效应,成就了不朽的传奇。

作为投资者,如果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做选择,时间自然会成为你的朋友。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让我们从远处着眼,定位未来。

一旦人们能够理解复利的力量,回报会随着时间日益增多,而风险的短期波动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被市场理解和消化,因此,时间会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 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收益率并不急在一时,良好的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往往人性的弱点在股市投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巴胺的奖励机制”让人们享受即时满足,在行为体现上喜欢立竿见影,不善于忍耐、不善于立足长远。

那些投机者何不是即时满足的例证,快进快出、追涨杀跌,快速致富的心态让他们不可能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效应,而是选择加杠杆的不归路。

4

结语

人的一生,有两种情况下不要加杠杆:一种是你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投资水平的时候,另一种是你还没有具备很高的投资水平的时候。

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应该是所有投资者终身谨记并践行的原则。

巴菲特认为,搭上自己身家的风险去换取不属于你的东西(筹码,暗指加杠杆)实在是疯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令投资净值翻倍,也不会感到开心。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对杠杆也是嗤之以鼻,”令聪明人破产的三个方法是:酒、女人和加杠杆。”

其中酒(Liquor)和女人(Ladies)只是因为以L打头为了“凑数”的,是为了突出唯一的真正危险,那就是加杠杆(leverage)。”

放下杠杆,回头是岸。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IPO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