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马斯克何以被称为创新哲学家?

2019-06-25
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创新哲学”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作者李善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去八年,自我弃商从教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一个创新学科,为创新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成为我余生最大的使命。

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创新哲学”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创新哲学”。

其实当这个词第一次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这不是作死的节奏吗”?哲学,这个词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可以提出来的吗?

但是我们看到,爱因斯坦重新定义了科学。常规科学是从实践到推出定律,再到发现理念世界中定律的定律。而爱因斯坦颠倒了这一切,他从基础理念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现实世界的物理定律。而这些定律,再被后来的其他科学家用实验一一证明。

按照这样的范式,我们能否也可以在创新哲学上进行应用呢?

常规的创新方式,是从实践到经验,再提炼出一些经验方法论。通过对这些商业的经验方法论的研究表明,它们都符合一些“大道”,所谓的“大道”,就是我们一些基础学科的基础道理,也可以叫做哲科思维。

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反过来,我们先从理念世界“盗”来一些基本的道理,然后推出一些商业中的定理、定律,再把它们应用到事件中去。整个过程就像下边这张图。

这就是我们对创新哲学的重新定义:从哲科思维到创新实践。

所以,哲科思维,点亮创新。

举几个例子:

  • 我们从物理学的思维里得到了还原论,基于还原论,我们提出组合式创新。

  • 我们从生物学的思维里得到了进化论,基于进化论,我们得到了分型创新。

  • 我们从复杂性思维里得到了自组织,基于自组织,我们得到了涌现创新。

  • 基于本体论哲学——理念论,提出破界创新。

或许有人会问,哲学真的有用吗?

大众观点一直认为哲科思维是无用的学科,甚至讲述这样的课程都会担心没有人来听,只有人吃饱了、喝足了,需要陶冶情操的时候才会想到学一下哲学。

这一次,我想旗帜鲜明的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哲科思维是最有用的学问。

实践里的知识经验无穷无尽,这些知识具有领域依赖性,不可迁移,而且你也不可能全部学完。但是哲科思维是有限的,是可迁移的,相比之下,哲科思维当然是最有用的学问。

今天,我们想通过对一个我非常推崇的创新哲学家——Elon Musk的研究,具象的展现出哲科思维对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他是如何做到创新的。

Elon Musk:真正的创新哲学家

我认为,Elon Musk逆转了商业创新的路径。

它在不同的商业领域内都非常成功,但他并不是针对不同的领域提炼不同的方法论,而是同一种底层思维应用到了不同的领域里去。

对于Elon Musk而言,这个底层思维就是物理学思维。物理学思维,就是Musk的第一性原理。

基于物理学的还原论,Musk应用的创新方法叫组合式创新。

为何物理学思维对Musk而言如此重要?

Musk曾说过,生活当中,人们总是喜欢类比思维,别人做了什么,我们也要跟随去做,这就是从众效应。

如何打破从众效应呢?恰恰是物理学的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回归到问题源头,去发现一些反直觉的东西。

那什么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就是用物理学的角度去看世界,一层一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来走,这就是第一性原理。Musk在清华大学和钱颖一教授的对话中,描述了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Elon Musk在不同领域,如何通过反复运营相同的第一性原理去实现商业创新的。

▍用第一性原理发现使命

非常惭愧,几年之前我一直不喜欢“使命”这个词,总觉得是鸡汤。但是与众不同的是,Musk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往下挖掘自己的使命。

Musk一直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想要找出生命的意义所在,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在大学时代,他选定了5个将来从事的事业方向,都是他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

这个清单包括: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生命可以长期存在的形式、人工智能以及重组人类基因。现在回看Musk的事业路线,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这几个方向。

互联网里第一个创业Zip2,第二个创业PayPal,可持续能源有Solar City、特斯拉,人工智能里面有OpenAI、Neuralink,太空探索里面做了Space X,令人万分惊讶,他一生的事业是他早期使命的副产品而已。

更不可思议的是,以上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使命在做准备,包括做特斯拉,包括做隧道交通公司,包括做Neuralink,包括做AI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使命在做准备——移民火星。

虽然普通大众听到移民火星像是天方夜谭,但是Musk对此却是极为认真的。

第一次在1999年,他把Zip2卖掉之后兑现了2200万美元的现金;第二次是在2002年卖掉PayPal,又兑现了1.8亿美元的现金,那一年他刚刚31岁,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他需要决定自己下一步做什么。

然后他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发现做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在他的人生列表了。用Musk的话来说,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是我积累财富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赚钱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我们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使命感,其实我们唯一的KPI就剩了赚钱。

但是我们赚了钱以后,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Elon Musk说,我此生赚的钱唯一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人类移民火星,当初他做Space X,他说Space X不想成为一个商业公司,Space X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积攒财富,实现移民火星的目标。

人类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Musk在下面这段视频中给出了答案。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视频中Musk的眼睛?从他的眼神中,你能够感受到他说话的份量,这便是用第一性原理为自己找到的使命——极为笃定。

我再次重复一下第一性原理和使命的关系,其实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一体两面,第一性原理挖的越深,所建立起来的使命越扎实。一个没有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人,你只有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作为你的使命,其实是极其肤浅的使命,而且来一阵风就给你吹倒了。

当你用第一性原理去找你真正的使命,它将牢不可破,有足够长的周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企业家非常认真的为人类历史全部种群考虑移民的事情,就是Elon Musk。他说我能做到它,他说我只要想到这件事情,任何目标我全能做到。

他做到任何事情的方法就是拆解,拆解,拆解。他把移民火星这个大目标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火箭发射

主角:猎鹰1号

目标:在Musk耗尽自己资金前,将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第二阶段:太空旅行

主角:猎鹰9号、龙飞船、重型猎鹰

第三阶段:移民火星

主角:火星移民运输飞船

在实施这个“三步走”计划的过程中,Musk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是基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帮助他多次起死回生。

▍用第一性原理实现火箭回收

在Musk创立Space X之前,所有人都劝他说火箭成本太高了,创业公司做不起来。

期间,Musk找过俄罗斯,希望用旧火箭发射,但是发射成本依然很高。后来Musk就用他自己的方式拆解火箭,看制造、发射火箭的成本都分布在哪里。令人惊讶的是,对于火箭发射这件事而言,燃料成本只有2%,其他的成本都是火箭本身。

为什么火箭本身成本如此之高呢?

因为所有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完成就爆炸了。

Musk开始思考一个所有人都没想过的问题:火箭能不能重复利用?

这是一个隐含假设,因为没有人质疑过这个问题,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火箭就是一次性的。

马斯克带着这样一个新设想,开始做可回收的火箭,经历3次发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

▍用第一性原理计划火星移民

通过奇点下移,Musk实现了在火箭回收上的破界创新。

结果是,Space X达到了10倍好,Space X火箭的发射成本是行业标准的1/5,未来几年将会降到1/10,如果它达到这个程度的话,它其实会比美国、俄罗斯、中国的火箭发射成本都低。

一个原本连火箭技术、火箭人才什么都没有的民营企业,大概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做这么一件事情,最最重要的就是奇点的下移。

然而,他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移民火星,移民火星是第三阶段,使用运输火箭,在未来40年到100年内,把100万人移民火星。要实现第三步,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成本。虽然可回收火箭已经大大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但是距离移民火星的要求仍然不够。

按照Musk的推算,去往火星的单程成本要降低至20万美元才比较合适。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依然是还原论,组合式创新,拆解基本要素。他把成本构成拆解成燃料可以完全重复利用、在轨道里面补贴燃料、在火星里面生产燃料。

基于以上的分解,你就必须要发现一种原材料,地球里也有,火星也有,同时又能做火箭运输的原材料的,他也找到了。下面这个视频讲述了Musk如何用要素拆解来实现火星移民的方法论。

从Musk对第一性原理的应用上可以看出,他只要有一个目标,哪怕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做,但是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是Musk对第一性原理、还原论、拆解方式的信任。

总结

Elon Musk为什么这么厉害,他有什么独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常识教育说,要成为世界级专家,你需要在一个领域里面深挖。而Elon Musk打破了这个准则,他在跨领域去学习,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能、能源领域。

他有一种迁移式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拆解到基本原理层面去进行迁移,连学习都是第一性原理的学习方式,只要拆到足够根基就可以转移到新的领域里面去。

学习未必一定要学习细枝末节,但是必须要学习最根基的基本原理。

《人类简史》里面有这样一问,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欧洲?科学革命起始于西欧和大不列颠,此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觉得它有多么重要,在那之前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1775年,中国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1/3,唐宋以前,中国占全世界技术发明量60%左右,而近代全世界科学革命以来,有6000条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中国人的原创贡献不到1%。

于是有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欧洲在1770年面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科技优势,为什么接下来短短的100年时间拉开这么大的差距?

赫拉利的回答是这样的,传统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技术,缺的是西方最具革命性的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东方文明是技艺思维,操作上的试错法,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归纳法思维。经验归纳模式是具像思维,好处是快,坏处是不具备领域可迁移性。比如说火药,我们发明了鞭炮,可是却不能把这个技术迁移到枪炮里,你怎么样迁移到枪炮里,你必须下沉到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才能迁移到枪炮里。

而近代西方是哲科思维,逻辑上的试错法,理论假设在先,实践经验在后,演绎法思维。

抽象思维坏处是慢,好处是可迁移性,一旦在逻辑上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所有的具像问题一下子全都化解了。比如牛顿力学解决了经典力学领域的所有问题,工程师把它应用到工业里,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过去八年,自我弃商从教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一个创新学科,为创新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成为我认为余生最大的使命。

请允许我定义一下,面对未来的创新者,应该是科学家+哲学家+企业家,我想表达的并不真的是科学家、哲学家,而是要具备科学的思想方式、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商业的思考方式。

But,这样的学科在全世界、全中国都没有。没有人这样建设一个创新学科,没有人这样做创新的课程。

无数的日夜,我在思考这个问题。8年时间,混沌大学创新学科这杯小小的葡萄酒,今天此时此刻要面世了,如果Elon Musk的心能够大到帮助整个人类移民火星,为什么混沌大学不能站出来,我们做一门创新的课程,建一门创新的哲学呢?与其等待,不如我们自己来做。(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混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