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不沉默的香港巨富黄志祥

2019-09-19
钱是衡量豪门的,影响力是衡量名门的。

编者按:本文转自华商韬略,作者方乐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钱是衡量豪门的,影响力是衡量名门的。

向地方说话,有人听得进;和中央沟通,有人听得见。

这是影响力。

1

6月以来的香港,很多应该发声的影响力人物,尤其平时主导着舆论场的超级富豪们,普遍选择了沉默。

趋利避害、在商言商,情有可原。

但也有人挺身而出,旗帜鲜明。

站在台前最活跃的撑港富豪之一,是常年低调行事,很少抛头露面的黄志祥。

祖籍福建莆田的黄志祥是香港信和置业的掌门人、新加坡前首富黄廷方的长子。

7月以来,黄志祥与两个儿子多次在撑警等事务上身体力行,他本人更亲自出席一系列其他家族只有孙辈参与的声援活动。

信和旗下的物业,还曾多次播放由大公文汇集团制作的《支持修例 彰显公义》的宣传视频。

今年3月初,黄志祥通过以其父黄廷方命名的“黄廷方慈善基金”,向故宫捐款一亿元,其中部分费用将用于修复因《延禧攻略》大火的故宫最著名“烂尾楼”延禧宫。

借着魏璎珞带来的关注度,黄志祥也被更多内地人所知。

但新加坡,黄廷方、黄志祥一家是尽人皆知的大家族。

在香港,人人都知李嘉诚;在新加坡,人人都识黄廷方。

据统计,新加坡每6户私人住宅中就有一栋是由黄廷方创建的远东机构修建的。

2010年黄廷方离世后,长子黄志祥居香港掌控中国香港及内地业务,次子黄志达掌控新加坡业务,但依然合为一家。

黄氏兄弟又占据了十年的新加坡首富之位。直到前不久,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才取代兄弟俩,成为新任首富。

相比黄志祥,黄廷方是更神秘低调的存在。

“如果我的照片见报,人们就知道我是谁,知道我有钱,就可能绑架我。如果我被人绑架,然后被杀害,我所有的公司就会垮掉,那我的家人该怎么办?我有我的顾虑。”黄廷方曾如此解释自己的低调。

黄家三代人参与社会事务,是个由低调渐次高调、积极的过程。

黄志祥曾说:“当一个人已超越了别人,也赚够了钱,却不应该言休,如果他松懈了下来,从后面要追上他的人多的是。对国家来说也一样。”

黄家人的进取,既是这种性格使然,也与商业生态的时代转换有关。

2

大部分关于新加坡的旅行攻略,都会提到乌节路。这里之于新加坡,就像王府井之于北京,铜锣湾之于香港,第五大道之于纽约。

乌节路的兴盛,离不开黄廷方。

这条路上有着新加坡最高的垂直购物中心乌节中央城(Orchard Central),它和远东广场(Far East Plaza)、幸运商业中心(Lucky Plaza)以及若干住宅项目,都是黄廷方公司的手笔。

在乌节还不太起眼的时候,黄廷方就开始大举介入,屯积大量土地,并陆续将它们开发成商业综合体、住宅。

黄廷方,也因此在被称为“乌节地王”。

无论在香港还是新加坡,黄家的主业一直都没变过——房地产开发。

直到离世,黄廷方给家族留下了遍及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内地等处的700多栋物业。

一切基业的原点,起于酱油生意。

莆田人下南洋在清末民初极为普遍,被当地人称为“走番”。

年幼时,黄廷方也随家人从鼓浪屿南下,乘船赴南洋的新加坡。

黄廷方的父亲在当地开了家酱油厂谋生,日后,酱油生意也成了黄廷方安身立命的根底。

当黄廷方初次创业失败后,为他积累日后房地产资本的,也是酱油生意。

从做酱油到房地产,靠的是黄廷方的胆识。他在选择土地上有一套方法论:

“凡是地图上看不到、人口又多的地方,土地必然值钱。”

每至局势变化莫测时,黄廷方也总能抓到新的财富机遇。

1962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度关系扑朔迷离,房地产也因此低迷,没有多少人看好新加坡的地产生意。黄廷方却在此时大胆筹集资金,全力以赴进军房地产市场,创设远东机构。

他第一次出手,就刷新了新加坡私人房产机构开发纪录。

“不要在房产市场蓬勃时才进场,市场疲弱时就退场。”靠着逆周期、全天候的操作,黄廷方逐渐成为新加坡政府之外,这个国家最大的“地主”。

到了1970年代,在世界地图上同样不易找到的香港,成了黄廷方的新目标。

带着儿子黄志祥,黄廷方涉足香江,准备复刻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

在香港,黄氏父子活跃于各处土拍会,专拣贵的拍,并曾多次以高价投得土地,父子俩也因此被称为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

黄家出手既快又准,连其他地产商也为之咋舌,成了来势汹汹的地产“过江龙”。

一时,黄廷方与邵逸夫、郭鹤年、林绍良并称香港“南洋四大天王”。

黄廷方在香港的第一战,就是与挚友郭鹤年联手购买了尖沙咀的地皮。

起初因竞价过高,香港本土地产商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但眼光独特的黄廷方却认为,未来香港经济一定会高速繁荣,建造大批高品质的高端住宅供应,不会没有需求。

果不其然,一上市开售,黄廷方的房子便立即走俏。

尖沙咀一役,让黄家在港的信和集团名利双收。信和系因此有了“尖东地王”的名号。尖沙咀随后与红磡连成一片商业购物地带,成为九龙商业核心区,价值随之继续走高。

这是黄家在香港的兴盛之地,接班后的黄志祥也选择在尖沙咀办公,而没像其他富豪那样搬到中环去。

与此同时,黄家父子一直坚定做多中国,连局势最为叵测的中英谈判期间,也没有放弃。

1980年代初,受国际形势和中英谈判进程影响,部分富豪对香港前途愈发担忧,投资趋向保守,地产市场也因此几近全面崩溃。

而黄廷方却仍然积极布局土地收购,他的信和系“摸顶”豪赌,两年拿了十多块地。

1984年9月29日,靴子落地,《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香港前途骤然明朗。市场立即给出反馈,香港恒生指数回升,地产界复现大升浪。

曾险些让信和破产的豪赌开始收获丰厚的回报。

等到内地改革开放后,黄廷方马上敏锐意识到内地市场价值,黄家成为最早一波挥师进军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东南亚华商。

198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举行以协议、招标、公开拍卖等三种形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一遭。黄廷方的信和置业是这系列拍卖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黄廷方开始布局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此后信和系相继涉足福州、厦门、成都等地市场,同样靠着“摸顶”打法取得了不俗成绩。

1988年,黄廷方注意到厦门市土拍,他和儿子黄志祥经过计算后信心满满地来到厦门,以压倒性的价格优势拿下五块土地中的四块。

当时,还是有许多人看空黄廷方的打法,觉得只不过是这帮华商财大气粗逞能罢了。但是,现实再次教育了看空的人:厦门地价逐年飙升,黄氏家族凭胆识又赢了。

目前,黄志祥掌舵信和置业,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及悉尼拥有土地储备的总建筑面积约为305万平方米。

在李嘉诚撤资香港后的2017年,黄志祥还斥资四百多亿港元连扫7宗地块,创下一时之最。

如今,作为香港第五大开发商的黄志祥,一直与内地各界保持着热络的互动。

在2018年换届时,黄志祥获任成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每当内地换届后,便有香港工商业界访京团例行拜访内地高层中。

2014年,访京团中有了黄志祥的身影。在接受高层接见时,黄志祥与长实主席李嘉诚、恒地主席李兆基、嘉里董事长郭鹤年、九仓主席吴光正等共列首排。

在香港,黄志祥、黄永光父子也是特首林郑月娥的支持者,黄志祥曾在多个场合公开撑林郑。

今年内地两会期间,黄志祥还曾公开支持林郑谋求连任:“当然支持,当然支持,一定系(是)支持!”随后他更是竖起大拇指再讲支持:“佢系最好嘅(她是最好的)!”

如今作为信和执董的黄家第三代黄永光,在林郑月娥竞选特首时,就已担任其竞选办副主任。上一届竞选特首时,黄永光还是唐英年团队成员。

同时,黄永光还以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主席的身份,与内地热络互动,朋友圈里不乏马化腾这样的内地富豪。

不只是黄志祥父子,2017年,林郑参选特首时,其竞选团队的资深顾问中,南洋华商郭鹤年(马来)、陈友庆(泰国)等均位列其中。

这些南洋华商,在香港被称为“过江龙”。他们在香江,形成了独特的“过江龙”商业文化。

在日本汉学家滨下武志看来,香港的价值在于拥有从东南亚横跨东亚的八大腹地。和新加坡一样,香港也扮演着海洋城市的角色,是八大腹地间的沟通者,而非仅局限于“望北”价值。

黄廷方、黄志祥父子闯荡香港的1970年代,也是大批东南亚华商进军香港的时代。彼时,东南亚原住民民族主义抬头,部分东南亚华商家族开始转以香港基地,着手布局跨国生意。

随后,香港也被“过江龙”们当做进军中国内地的桥头堡。

3

“过江龙”初入香港时,正赶上一轮新的商业变迁。

内地改革开放后,工业制造中的大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土地和劳动力都更廉宜的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只在香港保留办公室。

一系列基于工业组织建立的商会、行会及各类联合会开始式微。过往,这些组织是政府与工商业界的中间人;而现在,这些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继续领命了。

从制造转型,香港的商人也开始涉足多元化,大型的商业集团开始形成,商业规模和资本集中度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做塑胶起家成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

正是这一时期,曾垄断香港商业的四大洋行,被李嘉诚相继击败三家(怡和、会德丰、和记),只有太古屹立不倒。

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李嘉诚联手包玉刚小鱼吃大鱼,以6亿多资产吞下60多亿市值的和记黄埔。

由此,李嘉诚的产业开始涉足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期,“过江龙”们在香港地产、金融、服贸等产业上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比如前文提及的郭鹤年、林绍良等人,也都开始深入布局多元化。

借助多元化,身居香港的商人们开始涉足香港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这些布局,也助推了他们的影响力增大、延伸。

没有了中介性的组织(行会、联盟等)桥梁缓冲,产业更加集中,在港的商人们必须开始直面社会事务,与政界互动。

在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前私人助理潘慧娴撰写的《地产霸权》一书中,就披露过一则香港大地产商施展影响力故事:

为救市,时任港区特首董建华计划在1999年4月取消此前托市时停止卖地的政策。

但地产商们希望再暂停卖地两年。书中称,据说,他们向北京投诉,董只好请中央政府帮忙。时任总理朱镕基亲自出面调停,南下汕头与李嘉诚、郭炳湘等十多位地产商一一见面沟通,请他们考虑香港整体利益,支持董建华恢复卖地。双方僵局这才化解。

而香港事务,不仅局限于香港。在港的大集团、大商人们与内地政府、国企等机构组织的互动也日趋频繁起来,其中还包括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合作。

这种互动从一开始就必不可少。能在这种互动中扮演什么程度的角色,则是评价影响力的关键标尺。比如,去世时身披国旗的霍英东,在富豪榜上排名并不靠前,但无人否认他是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商人。

借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一些在港商人,不仅没受过霍英东被港英政府迫害的苦,还吃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如被豁免可长时间囤地等。

如今虽没有时代机遇靠同甘共苦缔结革命友谊了,但香港和东南亚的华商们仍可依靠新的互动方式,面向内地构建影响力。

这方面,黄志祥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1、亚洲卫视《香港百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06

2、滨下武志《香港大视野:亚洲网络中心》商务印书馆(香港),1997-07

3、潘慧娴《地产霸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01

4、黄廷方,一个缔造国家首富的莆田人《莆田作家》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