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能改变我们对体育电影的固有印象吗?

2019-10-28
们必须能够战胜困难,这个拍摄过程就是诠释什么才是‘女排精神’。”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懒熊体育, 作者 庄坤潮。

“上场吧。”继先导预告片后,备受关注的《中国女排》又放出了新一条预告片,巩俐饰演的郎平和吴刚饰演的袁伟民先后亮相。这部由陈可辛执导、讲述几代中国女排奋斗历程的电影,将于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在中国大陆上映。

新预告片以郎平在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上的一记重扣开始。伴随着背景音的滴答声,郎平一边回忆着自己当球员时与队友一起苦练的场景,一边以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身份走向赛场。在全程没有一句对白的情况下,巩俐用惟妙惟肖的神情和动作,让不少观众感叹她对郎平“复制级”的还原。

2019年之于中国三大球项目来说,是个特别的时间节点:首次启用归化政策的中国足球再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篮球世界杯上遭遇滑铁卢的中国篮球在总结中开启新政;中国女排则在国庆节前以11连胜强势卫冕世界杯冠军,为祖国献上一份完美的生日礼物。

女排精神再次“出圈”。今年女排世界杯期间,中国女排几乎承包了9月的微博热搜榜,且多次占据热搜榜榜首。9月29日女排夺冠当天,#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郎平哭了#、#郎平让16名队员都上场感受#、#女排十一连胜庆十一#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

作为中国体育领域一个近乎独一无二的超级IP,女排精神影响力越来越广。但从电影市场角度看,尽管近年来出现一批如《摔跤吧!爸爸》和《败者为王:李宗伟》等较受欢迎的体育电影,但很难有现象级的爆款出现。而且在两小时的电影时长里,要把体育精神和故事同时讲好,绝非易事。

面对挑战,陈可辛和《中国女排》剧组选择以女排精神应对。“我们团队压力很大,但是看看郎平团队如何夺取里约奥运会冠军,她们能扛过来,我们也必须能够战胜困难,这个拍摄过程就是诠释什么才是‘女排精神’。”陈可辛说道。

在此前的“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高端论坛”上,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总结道,“中国女排精神就是每一天要挑战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甜蜜蜜》、《如果·爱》到《投名状》、《武侠》,再到《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这些风格大不相同的电影记录着陈可辛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体育电影是他给自己的最新挑战。除了《中国女排》,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李娜》历时4年打磨,今年也才刚刚杀青。

1993年,陈可辛第一次去北京,随处可见的申奥横幅让他印象深刻。20年后,“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口号在《中国合伙人》中重现。实际上,陈可辛与体育和女排的结缘还要更早一些。1978年,当时16岁的陈可辛在曼谷亚运会现场观看中国女排的比赛,队员们进场时让他热血沸腾的感觉至今依然清晰。“现在我快60岁了,准备开拍中国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陈可辛在其个人微博中写道。

陈可辛的经历也体现了女排精神的历久弥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赛上夺冠,女排精神在“夺冠-蛰伏-王者归来”的循环中传承着,影响了好几代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循环,女排精神才能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

但要通过电影引起观众共鸣并不容易。观众熟悉中国女排的故事脉络,中国女排又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热门题材,《沙鸥》和《排球之花》等电影都讲述了女排在那个年代的故事。因此,陈可辛和团队需要在剧情上花更多心思,还得恶补专业知识。

“其实我也看不懂,怎么这一个是‘好球’,那一个就不好呢?”为此,陈可辛在雅加达亚运会开始前,亲自前往宁波北仑训练基地观看女排集训,并与郎平就剧本进行了交流。随后,他又在现场看了2018年世界女排联赛香港站和2018年女排世锦赛的比赛,对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有了更多切身体会。在拍摄过程中,陈可辛还邀请了一些排球教练到场,让他们来把关。

与此同时,演员的专业度也备受考验。女排运动员大都身材高大,身形相仿的女演员数量较少,而且让她们短时间内掌握排球的专业动作也不现实。但拍摄体育电影,专业动作必不可少,而且要规范。不然的话,外行人看了觉得是花拳绣腿,内行人看了不禁吐槽,两边都不讨好。

据陈可辛透露,《李娜》在开拍前,女主角还专门学了2年网球。但《中国女排》没有那么长的准备时间。陈可辛唯有双管齐下,一边让演员们学习专业知识与动作,一边让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完成拍摄所需的专业动作在预告片中惊艳亮相的巩俐同样下了不少苦功,不仅随队集训、观看比赛,还每天练习不同位置的排球技术,以更好地把握教练这一角色。对于巩俐的演绎,郎平本人表示,“好演员就是不一样,她观察非常仔细。朱婷对我的言行非常熟悉,更有发言权。”而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朱婷时,她更是直言,“当我第一次去参加拍摄时,一见面就很震惊,我感觉郎导就在眼前。”

除了导演和演员之外,拍摄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也很关键。体育运动难以预测,具有偶然性,而电影需要剧情铺垫,还得制造戏剧化效果。在体育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像赛事转播那样如实直叙,不熟悉体育或者相关项目的观众难有观看兴趣;但过多地利用慢镜头、机位切换等方式制造悬念,又会破坏比赛的流畅度。近年来,多档体育类综艺或影视剧上线,为了增加娱乐性而使用大量特效、慢镜头和不同机位的切换,时常会成为观众主要的吐槽点。

对此,陈可辛在参加懒熊体育主办的中国体育跨界峰会时曾表示,“我觉得体育题材就是活生生地把一堆经历丰富、刻苦立志成功的故事讲的有血有泪。这些元素恰恰就是电影主角最需要的元素,把这些元素展现在荧幕上,可能才是对观众最有益的。把网球拍得多好看,足球拍得多好看,镜头怎么样,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在《中国女排》中,体育元素能当主角吗?

1957年,讲述解放时期前后运动员不同命运的《女篮五号》上映,拉开了国产体育电影的大幕。此后上映的《沙鸥》、《水上春秋》等体育电影也以民族荣耀和家国情怀等元素为主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体育电影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但体育元素依旧是情节推进的衬托。

在《翻滚吧,阿信》和《破风》等相对受欢迎的体育电影中,青春偶像和励志是重点,体育元素只是配角。最近热播的《我和我的祖国》同样有体育元素的加入,但“夺冠”和“北京你好”两个故事也是集中展现了体育赛事背后的社会、时代变迁,体育本身并非讨论焦点。

而在谈及《中国女排》这部电影时,巩俐认为,“除了女性角色的塑造,重点还是要拍出团队精神。这部电影是国际化的组合团队,陈可辛导演来自中国香港,还有好莱坞的编剧加入,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示这部电影。”

2020年,除了《中国女排》之外,《李娜》、《中国乒乓》等体育电影也将上映,国产体育电影将扎堆上映。今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体育电影能占到多少份额,《中国女排》又将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