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六年之痒

2019-12-11
《奇葩说》是否有必要重新找回自己流失的群体?还是应该开拓新领域,将目光对准95后甚至00后?

qipashuo.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张秀丽,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很少有一档节目,能像《奇葩说》这样,既不是专门的电视节目,邀请的选手们也不是什么大牌明星,却获得极大关注,备受热捧,还一做就做了6年,这在国内的综艺节目,特别是网综里,已经是极罕见的了。

《奇葩说》新颖,把辩论这种或出现校园社团里,或出现总统竞选中的非主流事物变成了年轻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第一季的时候,节目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奇葩,气质上,这是一档“反精英”的节目,不管你是不是受过高等教育,只要你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入世俗,都可以在这个舞台展现自我。

但差不多从第五季开始,节目逐渐呈现出“精英化”的趋势。最典型的是新辩手们的学历背景越来越高,在第五季的一个团队里,连一个毕业于清华的都好像成了学历最低的了,但节目里的“真奇葩”真的也越来越少了。许多人根本谈不上奇葩,反而是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那类高精尖人士;有的只是看起来像一个奇葩,但只是表面模仿着过去的一些奇葩辩手的肢体语言和语态。

1. 奇葩的诞生

在第一季里,范湉湉一身精致的白领丽人装扮走进演播厅,本以为会是温柔礼貌跟导师们问好,但一上来就气势汹汹地喊累,问有没有一张椅子可以坐,她在外面等太久了。换在其他节目里,估计也没什么机会让她继续说下去了。但这个节目没有,范湉湉不顾坐在台上的马东、蔡康永和高晓松,开始侃侃而谈,自说自话,讲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评价一整个下午自己见到的来参赛的新人。“刚刚楼下那一圈人我都看一遍,哎哟我的妈耶。”“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很成功的人,OK,你说的理由也许我会相信。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一个土鳖,你拿什么说服我呢?”噼里啪啦像在发泄情绪,可是又巧妙展现了一个不入主流的女性形象,让场上的几位导师们啼笑皆非又心服口服。

还有一个颜如晶。颜如晶事实上是在辩论圈小有声誉的辩手,为了让自己有比赛打,跟朋友们创办了“星辩”。一走进演播厅的她,浑然不知所措,直白地跟三位导师表示自己不大喜欢聊天。前期或多或少做了功课的导师们也知道这个站在他们面前的选手的辩论背景。蔡康永跟她说没关系,并向她抛出问题:“你觉得女生头脑比较重要还是外表比较重要?” 拿到辩题后的她完全变了一个人,说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旁边的高晓松都震惊了,哭笑不得地把晋级金牌直接拿给了她。

做过美妆节目主持人的肖骁,说话和姿态都带着女生的娇气,没有巨星的命却得了一身巨星的病。这些人才是“奇葩”,他们另类的思维方式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样子,才是《奇葩说》需要的人才,也是《奇葩说》后来可以取得那么大成功的关键因素。

当初《奇葩说》的东风,捧红了一批素人,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网络综艺一夜之间成为现象级的节目。十几年前在辩论圈叱咤风云的那批人包括马薇薇、黄执中、邱晨等,也顺势成为网络红人。还有范湉湉、肖骁这些后起奇葩,虽然没有辩论经验,但也凭借这个平台和鲜明的性格走入许多人的视野。

2. 灵魂辩手的缺失

年轻人喜欢《奇葩说》,是因为这个节目敢说,特别是说出现实里的我们碰到的种种尴尬,并通过多角度的诠释,探讨生活的本质。但慢慢的,这个节目演变成辩手为了赢而只求逻辑自洽,乃至出现段子大于观点的辩论方式。

稳扎稳打的形式缺少了当初第一季第二季时候的犀利观点,我们很难再听到“你没有爱了,需要陪伴,养条狗啊”这样子精彩的金句。可以看得出来节目费尽心思地希望新颖。从原本的选手直接辩论形式到奇葩之王亲自带队打辩论,再到奇葩导师们下场打辩论,但核心的问题可能不在赛制,而依旧是人才,特别是可以适用综艺节奏的辩论人才。

在新一季的《奇葩说》里,辩手们的出身背景许多都是国内外顶尖名校,没有太多人生阅历的他们很少可以表达出在生活中已经受尽“折磨”的观众们希望听到的东西。“接地气”恰恰是这群人所欠缺的。且不管是专业辩手还是非专业辩手出身,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舞台风格。

虽然新一季里,还有邱晨、黄执中和詹青云等这些老奇葩顶着。他们的观点很多时候还是有看头的,邱晨可以平稳地把辩论的观点娓娓道来,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将观点送上顶峰,可见内力深厚;黄执中则凭着多年的阅读和阅历,观点一直稳扎稳打,偶尔也有新意;而詹青云尽管年纪小,陈述的观点几乎已经可以比肩邱晨、黄执中这类老奇葩。她辩论经验已经很丰富,基本功扎实,也是少数可以适应综艺舞台的辩论选手,她的出现,算是给《奇葩说》带来了一点新鲜血液。但还有一部分趋向平稳。被寄予厚望的傅首尔,还是暂时没能呈现出她在第五季中带来的惊喜,不是她的观点不好,是观众给她的期望太高,她的辩论跟第五季相比,还是欠缺了一点新意。而肖骁和颜如晶的辩论,表现稳定。倒是储殷的出现,给了第六季一点新鲜感。作为一个老资历的辩手,储殷的出现或多或少可以顶替决赛之前陈铭缺席的遗憾。

整体而言,老奇葩们的表现基本没有掉线,但是惊喜有限。而新人里,却鲜有能支撑起一片天的人。在这一季里,许吉如和梁秋阳这些曾经让人看到希望的辩手相继被淘汰,这对于《奇葩说》事实上也是不小的打击。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奇葩说》这个主要靠选手支撑起来的“文化节目”,又如何给观众保证新鲜感?

3. 《奇葩说》与90后的“六年之痒”

新一季的《奇葩说》因为一些事情而再一次陷入舆论漩涡,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网综,追以后也还是会追,但也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没有一个节目可以经久不衰的,就好像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一样,不可能永远向上走的。

在六年前,大多数90后还依旧混迹在大学校园,还记得当初那赫赫有名的开场友情提醒:“40岁以上的观众请在90后的陪同下观看”。《奇葩说》的出现,打破了90后过去在电视上看到的传统娱乐节目,新颖的节目形式,不落俗套的选手们,紧贴生活的辩论,犀利的观点,瞬间点燃了90后的观看欲望。

六年之后,90后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留学的留学,工作的工作。那些曾经新颖的形式,观众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不落俗套的选手们也不再一直不落俗套;辩题依旧很生活化,但是犀利精彩的观点欠缺。《奇葩说》作为一个陪伴着他们成长起来的节目,接下来也将会迎来自己和90后观众们的七年之痒。

《奇葩说》是否有必要重新找回自己流失的群体?还是应该开拓新领域,将目光对准95后甚至00后?尽管它现在依旧掌握着巨大流量,但流量的背后,是口碑的逐步坍塌,第一季的超高豆瓣评分已难再现,某种程度上,这是危险的。现在备受争议是带来流量的契机,但备受争议,口碑下跌的后果,就是观众量逐步流失的开始。

马东是个有情怀的人。江湖上流传着的他与许知远两人的对话就可窥探一二。许知远看今天的社会是相对消极的,正如许多知识分子会羡慕过去的某个时代,觉得那是无可媲美的,对现在这个时代有些嗤之以鼻。但这个时代就在我们手里,正等待被创造,又怎么能“盖棺定论”。马东恰恰就是这类创造者,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奇葩说》就是一个代表。创造型人才看待世界可以是相对积极的,这种人去赋予时代价值而不是评判某一个时代,往往更能给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去年,他搞的《乐队的夏天》掀起过不小的波澜,势必也会成为《奇葩说》之后米未传媒接下来的另一个重点节目。但如今马东也需要去面对《奇葩说》观众一直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而且,原本《奇葩说》最猛的竞争对手一直是《吐槽大会》,如今还有《主持人大赛》半路夹击,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真人秀节目。

曾经,马东像个老顽童一样,在中国为数不多的优质综艺节目里杀出一条血路,现在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奇葩说》能否得以延续。这个平台逐渐走向“精英化”以及“稳定的八股文式输出”的趋势,与一开始那个寻找“奇葩”的初心有些背离。

我承认现在的《奇葩说》是很难的,那些真的打得好的,不是曾经经过漫长的辩论积累并具备丰富经验的,就是综艺感强的。现在许多人将这个平台作为跳板,趋之若鹜,却让这个舞台的核心价值开始消退。

参加《奇葩说》的不再是真正的奇葩,而是一群更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而变得知名的社会各类人士。这是马东未来需要警惕的,这个节目最需要的,依旧是寻找真正的“奇葩”。

《奇葩说》从一开始就带着颠覆以往传统的野心,这六年经历过风风雨雨,也进行过大刀阔斧的自我改革,可旧人们也走了一批又一批。《奇葩说》的未来何去何从?创新总是艰难的,偶然的,或许有些人和事在一开始,就已经是巅峰了。不过想必马东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现在《奇葩说》面对的瓶颈,是能不能再一次颠覆传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