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传媒业九大动向:破圈不忘砌墙,混战更爱协作

2020-01-29
带你复盘过去一年海内外传媒业的主要发展动向。

dc1c13b65b862fa2531a62f1ce88aa42.pn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作者腾讯传媒,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回顾过去,2019年的传媒行业足够动人心魄。当代青年在亚文化破圈的边缘跃跃欲试,流媒体混战如火如荼,媒体与平台继续相爱相杀,事实核查仍然在路上......

这些突破与缺憾,均被我们一一捕捉、记录。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出总结,带你复盘过去一年海内外传媒业的主要发展动向。

动向一:儿童数字隐私保护成难题

过去一年,一直活在表情包里的假笑男孩Gavin凭借其招牌式的假笑和有趣的生活场景演绎,漂洋过海成为了各国网民口中的“云养鹅”。

实际上,作为在社交媒体兴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像Gavin一样将生活细节呈现在网络空间的儿童还有很多,且多数普通儿童的信息往往不是主动传出的。

弗罗里达大学莱文法学院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父母既是孩子个人信息的守门人,也是孩子个人故事最早的叙述者。”父母“晒娃”的片段实际上一点一滴地在社交网络上拼凑起了儿童的数字形象,根据互联网安全公司AVG的一项研究,92%的两岁以下幼儿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

但是,温馨的背后其实是不可忽视的儿童数字隐私问题。

互联网的绝佳记忆可能让孩子在长大后经历一场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互联网的隐秘性则孕育了看不见的危险,每一次观看的背后可能暗含着一场潜在的网络霸凌,也有可能屏幕的那头隐藏着一个心理扭曲的恋童癖,普通的生活细节可能成为“邪典”视频的绝佳素材。

为了保护儿童的数字隐私,国外一些学校开展数字扫盲运动。在法国,个人隐私保护法捍卫着孩子的权利,若父母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发布子女的私密信息,孩子们可以起诉自己的父母。然而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儿童数字隐私的保护尚处于空白,建立儿童数字隐私的保护墙,才刚刚起步。

动向二:混战下的流媒体

2019年,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日子并不好过。坐拥无数经典IP的迪士尼推出Disney+宣告进军流媒体界;HBO Max横空出世;科技巨头公司苹果和亚马逊也都强势插足。围绕流媒体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你追我赶变成了一场混战,后起之秀剑指Netflix的流媒体王座。

各大流媒体平台的布局,暗示着这是一场围绕着原创内容的竞赛。去年11月,Disney+正式上线,并停止向Netflix提供迪士尼旗下影片的播放权;NBC环球宣布将从Netflix平台下架美剧The Office;Netflix作为直接的利益受损者,通过发售20亿美元的高收益债券为原创内容的生产筹措资金,在内容方面致力于打造专属IP,同时通过本土化作品来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除了增加原创内容的生产,各平台也致力于触达更多的用户。最典型的案例是:迪士尼推出了包含Disney+、Hulu以及ESPN+在内的组合包,内容涉及电影、动画、剧集以及体育,以更低廉的价格联手美国通信巨头Verizon吸引用户。据迪士尼公司高管的估计,到2024年,迪士尼的全球订阅用户将超过Netflix。

流媒体的红利也蔓延到了电视网络以及数字平台。Viacom、Discovery、华纳传媒等媒体在广告招商时着重宣扬自身所拥有的流媒体平台,期望能够借流媒体的招牌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力;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则充当订阅中介,从订阅中获取一份利益。

流媒体的混战将原本相对集中的市场拆得四分五裂,但也正因如此,倒逼不同的平台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然而目前,缺少原创IP、商业模式单一、资金链的不稳定以及客观存在的流量天花板仍然是流媒体的通病。

短时间内,这场混战或许难以决出最终赢家,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多回合摩擦之下形成的消费新生态。

动向三:当代青年亚文化出圈

在社交网络的熏陶下,越来越多青年长大了,他们正在将亚文化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当生活区被吃播和Vlog刷屏,当朱广权霸屏鬼畜区,B站的原住民首先做出了出圈的尝试,从年初的拜年祭到年末的跨年晚会,从“专属二次元的春晚”到三次元和二次元的融合,8000万人的狂欢足以证明B站出圈的野心。

发源于B站的弹幕文化,则抢先突破了平台的边界,现如今,流媒体、直播间、电影院甚至是课堂都随处可见弹幕的身影。就弹幕社交而言,无论是个体独白、双人互动抑或是群体狂欢,都是基于人类情感的共鸣,随着弹幕战场的转移,弹幕社交也冲破原来封闭的圈子,“前方高能”“真香”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此外,属于亚文化范畴的粉圈文化也为公共参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谁也没想到,带动国内粉丝文化出圈的,不是吴亦凡,不是蔡徐坤,而是奶茶哥哥周杰伦。为周杰伦日以继夜地抡博、打榜,可能是一大批“中老年粉丝”(实际也就二三十来岁)甚至是路人粉在2019年做过的最“野”的事情。

当然,出圈诚可贵,小众文化正在冲破圈层的藩篱迈向大众化,其本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逆袭与补充,但是所谓的“圈”的边界在哪里,又如何在多样性和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仍值得探索。

动向四:泡沫破裂?播客不答应

BuzzFeed解雇音频音频团队、Audible调整内容策略裁掉一个播客小组......

2018年播客行业的一系列调整动作,再加上大部分播客运营成本上升和变现增值能力单一等问题,曾引发业内人士的担忧:“播客泡沫”是否正在破裂?

然而,随着更多的用户闻风而来、更多的玩家抢滩布局、更多元的内容以及更灵活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尽管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但播客业交出的2019年答卷无疑打消了一些顾虑。

根据艾迪生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播客的听众人数显著上升,有41%的听众则表示收听的频率变得更加频繁。这一年,播客行业玩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Spotify大量收购播客公司、致力于成为播客界Netflix的Luminary也强势入局。

在盈利模式上,受限于技术以及商业因素,广告收入仍然是绝大多数播客的主要盈利方法。与此同时,一系列依靠优质服务的内容付费项目备受瞩目:

初创公司Luminary依靠高端独家内容主打“无广告会员”模式;《金融时报》凭借自身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公信力首次推出了只面向付费订阅者的播客节目《拉赫曼说事》;Spotify的“免费增值”服务虽然打着免费的旗号,但是其本质目的是吸引订阅用户。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新的盈利模式可能带来短期的入不敷出,但是收入并非其唯一的动机,依靠高质量的独家内容不失为提升用户品牌感知以及忠诚度的一种方法,最终旨在转化为订阅用户或捐赠。

在内容方面,每日新闻播客成为新的增长点。定位不同的媒体分别推出了新闻简报、新闻摘要、深度报道等样式,美国苹果公司的排行榜上,新闻类播客占据了最受欢迎的21%,热度可见一斑。

而随着语音驱动技术的发展以及播客行业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专家认为播客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但播客的前景仍不明朗。播客节目和平台之间的拉锯愈演愈烈,第三方平台产生了大量的曝光,却需以播客和听众之间的黏性下降为代价,即使各玩家野心勃勃,目前播客行业中也没有出现像Netflix一样打开大众市场的领头羊。

2020年,期待更多故事发生。

动向五:媒体与平台相爱相杀

向数字平台靠拢,是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过去这一年,媒体与平台的相爱相杀有增无减。

相爱是因为彼此需要。根据Digiday的调查报告,136家媒体中有92%的媒体会在平台上发布内容。于媒体而言,受限于传统的营收模式和对平台算法的向往,媒体想要彻底戒断数字平台并非易事。同样,数字平台也离不开媒体,投放专业媒体的内容无疑是增加内容丰富度和提高平台公信力的一种绝佳方式。

相杀则是由于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博弈。媒体认为由科技巨头公司构成的数字平台颇有垄断的势头,前者在合作中的议价空间很小。在公平性上,算法挟持了内容,数字平台也顺带攫取了媒体的原生用户注意力。除此之外,去年2月英国议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对假新闻的泛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换言之,造假与专业,二者本身就不是一路人。

在此背景之下,监管机构破局而入,数字平台面临多方“围堵”。一年以来,不少国家都加大了针对数字平台的监管与反垄断调查,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甚至发起了针对平台的大规模起诉。媒体机构则通过游说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或是自建分发平台。而数字平台也不甘示弱,Facebook再推专门化新闻版块,建立新闻标签以期提高品牌信誉,缓和监管的冲击......

纵观媒体与平台的关系,其实双方都明白,“一刀两断”损人也不利己,因此,双方的相爱相杀大概率还会以动态平衡的方式维持下去。

动向六:付费砌新“墙”

广告收入下滑、新闻聚合平台的崛起接连给了媒体巨大打击,付费墙作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成为救命稻草。2019年,海外媒体各出奇招,从价格和服务两个方面修筑新墙,圈定住更多的用户。

在价格方面,媒体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收费模式。

斯洛伐克的一家媒体根据文章的实际订阅量来调整订阅的门槛;《纽约时报》依据内容的不同推出了以每周1.25美元的价格订阅与烹饪相关的内容,每月6.95美元订阅填字游戏等不同套餐,同时还针对学生以及老师推出了“资助学生”订阅项目,18岁的青少年只要通过学校的IP即可免费浏览网站的所有内容。

以往相对固定的付费模式——免费增值模式、计量付费墙模式和硬付费墙渐渐过渡到依据内容、热度动态调整的新模式。

在服务方面,付费墙内的内容逐渐细化,多种样态的服务也被囊括其中。美国男性杂志Esquire推出“微型会员”,细分用户的兴趣与需求;《经济学人》杂志在YouTube上向订阅用户推出周播节目,聚焦《经济学人》的相关报道,为用户提供更深的观点和解释;《华盛顿邮报》与数字平台Amazon Prime强强联手增值捆绑,用户通过Amazon Prime可以低价订阅《华盛顿邮报》。

路透研究院的调查数据表明,2019年,付费墙相较以往受到了更多媒体的青睐。当然,付费墙虽增多了、翻新了,但是这堵墙牢不牢固还需媒体们在提升内容质量、探索付费的留存方式、培养复合人才上继续下功夫。

动向七:打假与核查永远在路上

一夜风靡的ZAO借助AI实现换脸引发争议;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被基于deepfake的应用轻松恶搞;高分英剧The Capture,由一段被篡改的闭路电视录像展开......

技术更迭加速,真相与虚假混杂,打假与核查依然任重道远。

以FactCheck.org、PolitiFact和Fact Checker栏目为代表的事实核查机构开创了第一代事实核查模式,渐渐地,各大媒体编辑部、专门化核查平台以及科技公司相继加入了打假和核查的行列之中。

尼曼实验室提出,新闻编辑室可以通过借力专家团、向公众透明化呈现核查过程以及加强媒体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来应对虚假信息对媒体生态的冲击。

英国Full Fact、非洲Africa Check和阿根廷的Chequeado三家事实核查平台放弃幻想不再袖手旁观,它们从单纯溯源和揭露假新闻的模式转变为“发布并行动起来(publish and act)”的新模式,通过利用事实核查的资源库、用数据判断失实信息产生的固有模式和共因以及开展公共辩论的文化手段等方式,以达到提升公共意识、减少虚假新闻的目的。

科技公司在打假和核查上也有不俗的表现。Distil向媒体提供假新闻自动检测等服务,实现媒体对流量的控制;FactMata致力于打造一个由媒体和人工智能联合驱动的“事实核查社区”;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也相继被加入了打假的行列。

一个好消息是,杜克记者实验室在2019年发布的事实核查平台的普查数据显示,在6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210个事实核查平台在运行,事实核查平台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动向八:人机协同助力内容生产

AI、5G等技术的崛起将人机协同推向了讨论高潮,从内容生产的前端到后端,机器的融入使得新闻从业者不再孤军作战。

福布斯的内容管理工具Bertie根据撰稿人的需要向他们自动提供相关文章的全部链接,《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生成短篇报道......这些技术能够提高效率、帮助媒体增加内容的输出,将新闻从业者从费时、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增加创造性的创作。

在语义辨别领域,《纽约时报》引入了AI编辑识别语义标签,并管理读者互动区的秩序,减少人身攻击的发生。类似地,BBC新闻实验室Juicer汇集大量的数据,在必要时刻通过语义辨别技术向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

人机协同相关技术也被运用到互动的过程中,Quartz和《卫报》设立了聊天机器人,在聊天的过程中,机器读取用户的需求,随后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聊天机器人成为了内容分发的全新方式。

但是,人机协同也还有诸多未竟之事等待解决。ImageNetRoulette揭露的AI偏见、YouTube饱受诟病的“极端内容”推荐体系、5G传播的扁平化对专业媒体机构影响力的削弱等问题,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人与技术关系的合理化、合法化。

与此同时,Facebook在新闻标签项目上重新引入人工审核,又不禁让我们思考,在人机协同盛行的时代里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人与机器的平衡点又在哪里?

动向九:协作模式赋能新闻编辑室

人机协同除了助力内容生产与分发之外,对于新闻编辑室来说也是大有裨益。AI的应用,简化了媒体的工作流程,使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同时有助于协同人工处理海量的数据、挖掘相关信息,对事实进行核查等。

除去人机协同加持新闻编辑,由用户、媒体平台、不同学科的工作人员形成的内容协作、跨学科协作以及协同合作等也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新思路。

当传统的新闻生产倾向于关注大众群体的时候,内容协作注重倾听少数人的声音,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美国著名的传媒教育机构Poynter学院提出的内容协作模式,就强调通过研究用户,与之建立深层联系,以此创作出更多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同时实现盈利。例如,#FocusImmigration#项目团队去年曾邀请移民参加座谈会说出自己的故事,这个项目抛弃了所谓的中心,充分调动了多方的力量,将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与事件本身相结合。

媒体与平台之间协同合作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BBC地方新闻合作项目覆盖了至少800家新闻编辑室,各编辑室之间互联互通,BBC则负责管理新闻中心,此外媒体与媒体间的协同合作也构成了事实核查的一种有效方式。

跨学科协作则是近年来新闻编辑室革新的全新思路,跨学科协作要求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紧密结合,明确自己的定位,寻找不同的合作方式,并在工作的过程中使用共同的语言,不论是《泰晤士报》还是《纽约时报》,近年来都致力于寻找跨学科的人才,尼曼实验室则创新性地提出引入“产品经理”,运用产品的思维推动媒体的整体运营。

参考链接:

1.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12/Newman%26Gallo_podcasts_FINAL_WEB.pdf

2.https://whatsnewinpublishing.com/download

3.https://www.useit.com.cn/1.html

4.https://www.edisonresearch.com/2019/

5.https://mp.weixin.qq.com/s/WVgEpDIEkSwLNOxL5ByBQg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902681731789224&wfr=spider&for=pc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