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野生,更忌野蛮

2020-02-02
科普和人文,实际上一个都不能少。

ee9f4aa6a7a1fc55b5bdec2d71b6f795.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水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万万没想到,昨晚有那么多人都在抢双黄连,更可怕的是连兽用的都抢光了。“初一抢口罩,初二抢米,初三抢酒精,初四抢护目镜,初五抢紫外线灯,初七抢双黄连,这个年过得太刺激了”,诸如此类的段子不断涌出来。

幸好现在科普的氛围,比17年前好多了,今天陆续有不少专业文章在高频指导。

非常时期,是诸多问题特别是隐性问题充分暴露的窗口期。前几天,对于野生动物的讨论是很深入的,特别是对蝙蝠携带病毒的科普做的最到位,但一些问题,似乎科普也是无解的,比如捐往武汉的医疗物资究竟如何;比如怎么对待漂泊在外的武汉人,悬赏举报是否合理;家人被隔离,无行为能力的弱势群体的照顾问题;北京一些小区对于返京的非京籍租户的措施是否合理,没有充分的探讨和共识。……总觉得少了那么些真实和温暖的人文味道,才会让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魔幻。

科普和人文,实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科普是告诉你冷静地、理性地看待一个问题,追求高效、高普及;而人文是温暖的、发自内心的,并不追求高效,而是要用多时光彼此相处,来回多轮沟通,一次又一次去研磨一个问题的细节。

忌野生与人文

我有个热心读者T,东北沈阳人。他说水姐,“你一直写动物,鱼雅、庄蝶什么的都写过了。现在的武汉肺炎,最初的源头基本可以确定来自野生动物了。你能不能写写像小时候姥姥给我讲的东北五仙之类的民间神话传说与现代人文之间的微妙关系啊?”

我不是东北人,没有听过五仙的故事。T给我讲了一些他记得的姥姥说过的只言片语,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东北五仙——“狐黄白柳灰”,确实挺有朴素的哲理的。

狐,就是狐狸;黄,就是黄鼬(就是黄鼠狼);白,就是刺猬;柳,就是蛇;而灰,就是老鼠。T说,老人们说,打黄皮子得癔病,打蛇折寿命,打狐狸后世子孙娶不到媳妇……人是要敬畏动物,敬畏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狐狸、黄鼬和蛇,是吃老鼠的;狐狸和黄鼬还吃刺猬,但它们却并称“五仙”,在原来人们的世界里,它们是和人类长期和谐伴生的,不是那么赤裸裸的食物链的关系。这里面的生态意识其实是一种均衡和谐的价值观, 是在处理社会与自然关系时的最优选择。

东北民间神话或传说认为,五仙属于亦妖亦仙,如果侵犯甚至损害TA们,TA们就会用妖术进行报复,给人类带来灾难;倘若人们敬奉TA们,则会得到福佑。据说,原来这五仙的地位很高,是跟增福财神、福、禄、寿三星一起被供奉的。抛开封建迷信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去研究和传承,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这种民间宗教的信仰,现在应该差不多消失了,但对敬畏动物的思想是延续了下来。大家防疫抗疫期间,就有几个东北人不吃野生动物的段子很流行:

“我们东北人真的不吃野味,我们东北人看到野生动物,大的打不过,小的不敢打,一堆“牢底坐穿兽”谁敢动啊?”我们东北人看到活蝙蝠,比蝙蝠跑的还快,完全是吓的。

“我们东北人是看着一个个虎背熊腰的,但我们真不吃野味。在东北野味分三类:第一类俗称野兽,打不过,跑不过,除了瑟瑟发抖我们能干啥?第二类俗称大仙,这谁敢惹?惹不起惹不起。第三类我们东北人敢生吃,不沾酱吃,边挖边吃,不就是蘸酱菜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英雄及历史。我们知道希腊、罗马的神话,还有一个西方神话源头,就是冰岛“埃达”,冰岛民间史诗。一说,“埃达”一词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里原义是“太姥姥”,也被认为是“古老传统”,后来转化为“神的启示”或“运用智慧”。虚构的和真实的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需要一些来自长辈的口耳相传的东西,那几乎会带着恒温滋润人心。

本来过年就是跟长辈们相聚的日子,听长辈们讲故事的时节。想起我们小时候,奶奶和姥姥们总是能给我们讲很多民间传说,大多关于动物和神怪的,我小时候听的最多的也是老虎,山魈之类的动物或怪物,老人们总是会讲一遍又一遍,这是慢时光里重复的力量。

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大量的国外的绘本和动画片,然后在各种科学、艺术和体育的氛围中长大,但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温度。

“人文”,简单理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点温度,特别是先辈、前辈给后辈留下的那点珍贵的东西,比如影响人一生的那点记忆,话语,故事,价值。现在,与家族长辈的这点“人文”传承,正在丧失。顺便带着那些传说、神话,一起消失。

忌野蛮与人文

现在关于蝙蝠的科普已经做的很到位了,它身上能携带百余种病毒,并且作为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让很多野生动物成了病毒的中间宿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武汉肺炎的一些暂时的研究结论都在得出,比如,从最初说来自于竹鼠、獾,到后来国外的研究说是蛇等等,到目前还不明确。

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野味有42种之多,孔雀、大雁等各种鸟类;蝉、蝎子、蜗牛、蜂、蚕、蚂蚱等昆虫类;而且狐狸、老鼠、刺猬、蛇,这些“东北五仙”也有。

现在,想想,大家出差全国各地多多少少会在饭桌上看到过野味,我就遇到过大雁、蝉、黄鼠狼、蛇等。另外有些野生动物,已经被人工养殖起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全世界食材最丰富的国度,几乎是最崇拜美食(美食博主)的国度,如何避免真的不再吃这些东西,真的只能靠内心的坚定程度。

人真的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仅仅是食欲,也包括猎奇,获得新经历和经验的欲望。就像大家现在响应号召呆在家里一样,禁欲是唯一的方法,吃简单的食物,过简单的生活,因为简单了就会清晰了,明明白白的,分析起来也能精准定位到某个因素。同样企业也是一样,降低成本,保住现金流。

大自然就是一个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环环相扣,一个细菌,一片苔藓,一个蚂蚁,可能都携带着人类不可抵御的病毒。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都要充满敬畏,并且积极研究和探索,但肉身是可以远离的。

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些跟风囤货的欲望也会消解。有些东西根本就不用抢;而有些东西你抢多了,别人就没有了,良好的社会生态也就破坏了。社会生态也是环环相扣的平衡。好好对待动物,更要好好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

前文,我定义的,人文是温暖的、发自内心的,并不追求高效,而是要用多时光彼此相处,来回多轮沟通,去研磨一个问题的细节。任何事情不加商量,不给留后路的措施和一纸命令,都是野蛮的、简单粗暴的。

人应该经常彼此相互劝慰,守望相助,彼此留点时间做一些工作生活俗务之外的事情。比如讲讲遥远的故事,安静平和地讲好一个故事,就是把“安静平和”本身送给别人。

在这个特殊的令人焦虑的疫情发生发展期,就像陈春花老师说的那样,没有人能够预测并借此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朝着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准备。

野蛮是一次性的决定和行动,而人文其实就是那个“一次又一次”,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气,要尽量参与解决问题的本身。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还是加一句我一直在说的话“任凭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

参考:

刘扬:《生态视野下的近代东北民间信仰探析》,《东北史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