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产口罩而爆红的3M,是一家什么样的「神奇」公司?

2020-02-04
3M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当我们全力与病毒对抗时,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信任它的产品?

图虫创意-859237928799567887.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这段揪心的日子里,口罩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硬通货,淘宝两天卖出 8000 万只口罩,许多厂家都宣布提前复工,但口罩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最受大家青睐的 3M 牌 KN95/N95 口罩,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疫情面前,许多人的奉献精神凸显了出来,与此同时,3M 这家口罩制造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 月 22 日,3M 中国 CEO 宣布,工厂正在开足马力,7×24 小时全产能运转,以保证口罩供应。3M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当我们全力与病毒对抗时,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信任它的产品?

3M 全球总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人们把这次疫情和 2003 年的 SARS 相提并论时,很少有人注意到,3M 口罩在中国第一次大放异彩,也是在 SARS 期间。当时普遍流行的还是纱布、棉布口罩,对病毒几乎没有隔离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 N95 口罩,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3M 也就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2013 年,中国北方饱受雾霾困扰,3M 口罩再次因为出色的过滤性能,成功「破圈」,从工业、医护用品变身日常用品。

也就是在这种时候,口罩,这一平时被许多人视为「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才显现出它的技术内涵。就拿这次成为防疫爆品的 N95 口罩来说,本质是「用聚丙烯无纺布 SMMMS 制作成的能过滤 95% 微细颗粒的 5 层口罩」,其中最影响过滤效果的,首先是材料,其次是模板。如果材料不符合要求,层数再多也无法过滤细小的病毒,如果口罩不能紧密贴合人脸,那么戴上口罩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3M 口罩能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也和它在这两方面扎实的技术有关。

早在 1967 年,3M 就开始生产口罩了。当时,3M 研发出了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正想方设法地基于这种技术开发产品,一名普通员工从女性的一次性内衣中得到了灵感,提出可以开发一种蒙在口鼻上的东西,保护采矿、冶炼等恶劣作业环境中的工人,3M 口罩应运而生。

虽然在当时看来,3M 口罩的诞生不过是 3M 公司源源不断商业化的发明中不起眼的一个,但也正是这一个小发明,不仅体现出了 3M 公司的管理风格,也揭示了 3M 公司基业长青的秘密。

见过 3M 口罩的人,想必都对它「朴实无华」的外观有所了解:一般是白色外观,口罩上用黑色字体印上明显的警示语和标识,如果是 N95 这种讲究高贴合度的型号,佩戴之后保准会留下几道深深的勒痕,和美观、时尚半点不沾边。几十年来,3M 口罩使用的材料与时俱进,外观却一如既往。显然,3M公司在设计这类产品的时候,也根本没有考虑过美观的问题,它的主要客户是工厂,核心要求是专业。3M 公司很了解,当工人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是没空对着镜头凹造型的。

火神山医院建成后,仍然戴口罩忙碌的工人。图源:环球网

3M 公司对工业环境的熟悉,源于其早期创业经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在口罩领域首屈一指的 3M ,最开始不是什么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失败的挖矿公司。

1902 年,5 个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凑在一起,准备开一家采矿公司,开采当地丰富的刚玉矿石,生产工业常用品砂轮,公司名字都取好了,就叫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简称 3M 。然而,即便正踩在风口上,这 5 个年轻人也没能飞起来。花了 2 年的时间,他们根本没有挖到刚玉,只挖到一些钙长石,质地较软,什么也做不了。

就在 3M 濒临破产时,一位大胆的商人给了他们一笔投资,并提议让他们换个地方,直接买原料生产砂纸。年轻的创业者们从善如流,拿着这笔投资,他们搬到一个新地方,还盖了两层楼的砂纸厂房,尴尬的是,因为经验不足,厂房还没盖好就塌了。这段经历被 3M 公司称作是「卑微的开始」,也让他们对技术和质量问题尤其看重。

3M 公司起家的 2 层厂房

幸好,搞定厂房之后,3M 公司就摸到了创业的窍门。通过生产砂纸,3M 公司积攒了第一桶金,但他们并不满足。那个年代,美国最火热的产业是汽车制造业,3M 公司早早成立了一家实验室,经常派遣研究员去汽车厂实验新品,顺便收集厂商的需求。光是砂纸,3M 公司就为汽车厂商做了好多种,其中一种防水砂纸,可以在水中使用,极大减少了空气粉尘对汽车饰面的摩擦,令 3M 公司在业内一炮而红。

除了改进产品,在蹲守汽车厂的过程中,3M 的研究员们还时刻留意着厂商根本没注意到的问题。例如一位研究员发现,汽车上漆时很难覆盖零件,回公司报备之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里,最终发明了胶带。按照 3M 公司一贯的思路,胶带技术也没有因为一款产品的成功而停滞,很快,3M 公司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透明胶带、哑光胶带、医用防过敏胶带,甚至是第一款便利贴。与胶相关的产品线,迄今仍是 3M 公司的利润支柱之一。

许多人都认为资本家是在工人身上榨取每一分剩余价值,但 3M 公司却另辟蹊径,在每一项技术上榨取「剩余价值」,力求在已掌握的技术上开发尽可能多的产品。为此,3M 公司每年至少投入 7% 的收入在研发部门。这是一门「笨功夫」,却影响深远,在 to B 端的工业产品领域,因为 3M 公司越来越快的创新脚步,其影响力和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3M 胶带

3M 口罩和胶带的发明,不过是 118 年来 3M 公司成功商业化的 6.7 万多个发明中的 2 个,有心人也许发现了,这 2 个发明都是 3M 的员工偶然间的发现,却得到了公司的支持,从而顺利研发投产。如何让员工在做完日常工作之后,还能有精力去探索、发现需求,3M 公司也走过一段弯路。

在美国管理界,长期流行着追求高度规范化、零缺陷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尤其是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更是将其奉为圭臬。3M 公司也曾用过一段时间,但结果却是成本降低、研发效率也降低了。没多久,3M 公司就意识到,「六西格玛」理论适合生产管理,却不适用于技术驱动型团队,人不是机器,创新也不能用表格量化。

为了激发员工的热情,3M 公司也提出了相应的「笨办法」:15% 原则,允许员工用 15% 的上班时间来琢磨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干点和工作无关的「私活」。

3M 公司特意出台了一个规定,如果员工有个好主意,想花点时间研究,那么可以拒绝实验室主任的命令,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此视而不见,即便是这个计划最后失败了,管理人员也不能失去耐心,反而要对这个计划加以保护,保证员工免受外人指摘。这项计划成效显著,深刻影响着谷歌等众多硅谷企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 3M 公司独具特色的「创新小组」架构。在 3M 公司,创新小组就像是蜂巢中的六边形,是最核心、最基础的单位,由研究员、生产制造人员、市场开发员、销售员和财务人员组成,根据员工的兴趣资源组合。在这个最小的单位里,创意就是最核心的要件,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好创意的最终落地。这些创新小组一部分专注于技术,另一部分则常常和客户打交道。

3M 公司的管理者认为,进入 1990 年代后,创新越来越难,大多数产品都属于改进型产品,要寻求创新,就要紧盯着一群「领导型用户」,也就是在行业内登高望远、走在市场趋势之前的企业和个人。因此,3M 公司的许多创新小组都会深入拜访客户,了解数据,解析潜在需求。

15% 原则和创新小组都建立在 3M 公司极度扁平化的架构基础上,这种架构和流行的管理学常识背道而驰,当许多公司都在把人当做工具来控制的时候,3M 公司放弃了这种控制,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立一百多年来,3M 公司在 34 个国家建立了实验室,专利超过 10 万项,平均每 2 天推出 3 个新产品,品类超过 6000 种,服务着 200 多个国家,世界上有 50% 的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它的产品。

2019 年,3M 公司在世界 500 强中排名第 380 位。世界 500 强中的百年老店并不罕见,但与此同时,还能接连进入全球十大最具创新精神公司榜单,3M 公司独树一帜的管理方法功不可没。

3M 庞大的业务线

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口罩成为紧俏物资,很多人都认为口罩生产商会因此行情大涨。但事实上,在 3M 公司的产品线中,口罩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在 3M 中国 CEO 宣布全产能生产口罩的同时,3M 公司正因为近年来疲软的美国制造业,宣布将裁员 1500 人,而这已经是十个月来的第二次裁员了。随着新冠病毒在美国出现第一例致死案例,3M 口罩在美国的销量也急剧攀升,然而 3M 的股价却开始震荡下滑,市场悲观情绪弥漫,不确定性增加。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3M 公司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过 1930 年代的大萧条,以及之后数次经济危机,纵观 3M 公司创新爆发、规模猛增的节点,无一不是时局稳定的时期。3M 公司的口号是「科技改善生活」,反过来说「生活促进科技」也未尝不可,没有稳定开放的世界,公司也会渐渐缺氧,又何谈任何改善生活的创新呢?

在科技创新面前,公司和消费者都是受益人,但在疫情面前,没有赢家,只有战友。

资料来源:

[1] 李菁:3M中国:700万元防控物资送往武汉,还有一批口罩在路上,澎湃新闻

[2] 刘柏煊:3M中国总裁:正全力组织口罩生产,春节不停产官方店不涨价,央广网

[3] 界面工业:3M宣布在全球裁员1500人

[4] 徐聪:激发创新的46N法则,中国经营报

[5] 杜起,昭崝:3M公司实施质量方法降低产品缺陷案例,上海质量

[6] 3M.com:Timeline of 3M History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