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企业就是帮自己——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在呼吁

2020-02-05
待疫情过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格、消费观、成功观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确实还没做好应对下一场瘟疫的准备,但活在当下,必须打赢当前这一场攻坚战。

武汉加油.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为遏制新冠肺炎,这段时间大部分中国人停止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举国努力,抗疫必将胜利。当然,目前还不是卸甲收兵时。

与此同时,全社会要开始认真考虑经济保卫战、企业保卫战。在疫情依然严重的地区,仍须主抓抗疫不动摇,但在其他地区,在落实好防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仔细摸查企业情况,市场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

2月2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从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三个角度出了很多实招,迅速刷屏,广受好评。

最近不少经济学家、企业家纷纷呼吁,关注经济的薄弱环节,帮扶企业,让中国经济不至“下沉”过深,而能尽快启动。

秦朔朋友圈特对盛松成、彭文生两位经济学家和季琦、毛大庆两位企业家的观点进行摘发。

盛松成:高度关注经济薄弱环节

(盛松成: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最近一段时间来,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原本就处于困难时期,叠加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恢复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当年“非典”的时候更严峻。

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刚加入WTO后的贸易井喷期,同时也是人口红利的窗口期,经济上行动力十分强劲,外需强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而现在,正是全球化受到挑战的时期,国际环境已与当年大不相同,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弱企稳阶段,内外环境都与当年大不相同,宏观政策空间也比当年相对有限。

1月下旬以来,我国采取的控制措施明显强于当年“非典”时期。随着各地防控不断升级,春节假期相应延长,多个省份宣布企业不早于2月9日复工。延迟复工对许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停工一天,就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包括房租、工资、各种费用摊销等在内的多种经济损失。如果企业出现较大面积倒闭,就业形势就会恶化,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应对疫情,也要高度关注经济薄弱环节。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此次疫情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和就业的影响,避免“一刀切”式的过度干预而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应鼓励员工在家远程办公,而不是让经济更长时间地处于“休克”的状态。

(2)加大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3)货币政策应有效舒缓本次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努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据有关测算,如果对企业在3天假期延长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予以免除,大约可减轻企业财务成本450亿元左右。人民银行可通过宏观审慎评估,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医药卫生领域和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支持。

(4)坚持不以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应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稳定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房地产投资的平稳对于顺利渡过当前的难关也很重要。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不应与政策继续收紧划上等号。

彭文生:疫情是短期冲击,不改变经济增长趋势水平

(彭文生: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

“非典”大规模爆发时间在2003年4月,人们普遍已回到工作岗位,取消“五一”假期对生产的影响较小。这次适逢春节,延长春节假期、调整学校开学时间,加上湖北多地采取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限制外来人员流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

当前形势下,政策面临两个层面的选择。首先,控制疫情的措施越严格,其对经济活动的冲击越大,政策如何取舍?其次,宏观政策如何在总量和结构之间平衡,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大概率是短期现象,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从这个角度看,短期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非常必要,可以说不存在控制疫情和经济冲击之间的取舍。以1918-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为例,美国有67.5万人丧生,其中55万人是正常年份中不应该出现的非正常死亡,而且死亡人口主要分布在15-44岁的主力就业人群中。即便是造成了人口大量损失的1918-1919年美国大流感,实证研究也表明,100年前的这场大流感并没有改变美国的长期增长趋势,大流感结束后的十年增长率快速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有观点认为,现在和2003年“非典”不同,没有人口红利,没有“入世”的支持,房地产泡沫较大,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本来就大,叠加疫情的影响,似乎经济要垮下来。但疫情不是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因素,当前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就是比20年前低。

就宏观政策而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判断。这意味着政策应对更多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扶持,帮助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地区和群体,而不应该是大水漫灌式。也就是说,宏观政策应该注重结构,而不是总量。虽然货币政策可能较没有疫情的情形下宽松一些,但主力应该在于财政扩张,包括减收与增支。

本次疫情会对投资和消费形成拖累,财政政策的力度可能会较2003年“非典”时期更大。从减收方面,可能如2003年,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政府性基金和税收减免的政策。从增支方面,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赤字率会提到3%,专项债发行或超原有预期(原有预期为3万亿),不排除发行特别建设国债的可能性,城投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等“准财政”行为预计也会加大力度。

季琦:那些没能摧毁我们的,使我们更强大!

(季琦: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对于未来的预测,没有人有把握。但是,作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酒店业者,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初步的研判。

钟南山预测,正月十五左右,将会是发病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也有权威人士说,2月底之前疫情应该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了。

华住的应对之策,是以2-3个月左右疫情基本结束,或者得到有效控制为假设。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和蔓延,时间上进一步拉长,我们再相应地采取应对措施。

面对当下的困难,我们要以员工的健康为第一要旨!不鼓励加班、顶班,让坚持在一线的员工吃好、休息好,以确保自身免疫力。员工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这样的危机时刻,要把他们放在第一位。我们都照顾不好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能照顾谁呢!

我们不会通过裁员和减薪来应对危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不会以牺牲员工为代价而独善。华住的骨干做出表率,跟大家一起共渡难关。除我的薪酬全部捐出外,华住班委薪酬打对折,华住合伙人薪酬打7折,华住VP以上干部参照执行。这些钱不多,但这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的决策是保留员工,门店不裁员。正常情况下门店一线员工的人力成本每月要6000元左右,10万员⼯每月就是6个亿!我们首先保证坚守在一线员工的薪酬。在出租率不饱满的情况下,希望加盟商和我们一起,群策群力,既能保留员工,也不能搞成无底洞。假如疫情进一步恶化,或者疫情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在用工问题上有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比如调休、部分上班、基础工资、暂缓支付社保养老保险等。但是,不管情况多么恶劣,我们跟员工一起共渡难关的决心不会变!价值观就是要在事上磨练,不只是停留在口头、张贴在墙面的标语。

有些加盟商为了止损、减亏,决定暂时关闭门店。我的建议是:克服困难,坚持营业!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要坚持这么做。一是住客需要我们,二是没有特殊情况,我们是一个365天无休的行业,目前的困难不至于要关门。可以跟房东谈免租、减租,至少可以谈成暂缓支付租金。关门之后,员工工资还是要支付的,也就是一些水、电、客用品等的成本,实际上的成本节约并不多。一旦疫情好转,客人肯定选择坚持营业、有担当的门店和品牌入住。一个门店从停业到重新开业,几乎相当于新店开张,爬坡期要长很多。华住已经对武汉和湖北的加盟店免收“封城”后的加盟费。对其它城市的门店,减半收取费用。

这是一场很难预测和筹划的生死搏杀,这是一场不得不勇敢面对的斗争,勇敢倔强的中国人民一定会走出阴霾,迎来阳光明媚的明天!那些没能摧毁我们的,使我们更强大!

毛大庆: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共克时艰,共度难关

(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

2020年刚刚启幕,中国人就集体享受了一个最漫长的假期,也是一个最最冷静的假期,相当于给整个中国社会踩了一次急刹车。

恒大研究院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中指出,宏观层面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餐饮、旅游、电影等第三产业服务消费行业。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今年春节假期,餐饮零售业的损失将达到5000亿元。

医学意义上的疫情结束之后,更加考验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将是经济、就业方面的更大“危情”。在这样的时刻,各级政府应立即对原有的企业扶持政策和计划进行根本调整,拿有可行性强、落地迅速、执行有保障的PlanB。一旦发生大规模倒闭和失业潮,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再做挽救,所付出的代价将是现在的很多倍。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既不应无视客观存在的事实,过于乐观,也不应盲目悲观,丧失对于国家经济的信心。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共克时艰,共度难关,以下是我对于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减少或延迟实体行业,尤其是消费相关行业的政策性支出,比如:延缓五险一金的缴纳;

2、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供相对宽松的专项贷款,有资产抵押能力、知识产权抵押能力等的企业,更应快速审批放款,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3、对受冲击企业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减免各项税负;

4、在能源、交通、运输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5、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给予专项奖励,稳岗补贴;

6、对于上市企业、准上市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提供抒困资金支持,保住国家双创火种。

纵观千年,中华民族历经灾祸,这不是最严重的,但对于转型中的社会和经济,对于千禧一代正在成为主力的社会架构,这个春天,必须交出一份难度不低的答卷。

与疫情相比,更可怕的是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危言耸听和以讹传讹,另一种是盲目乐观和胆大妄为。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态,端正态度,做好自身防护,做好本职工作,企业正常经营,员工恪尽职守。

我相信待疫情过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格、消费观、成功观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确实还没做好应对下一场瘟疫的准备,但活在当下,必须打赢当前这一场攻坚战。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