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特朗普好“闺蜜”,一边“重仓”中国,苏世民到底站哪边?

2020-04-18
华尔街只讲回报——无论商业模式还是政策利好,赚钱是王道。

文丨狮刀

编辑丨欧锋

2007年情人节前夕,Stephen A. Schwarzman(史蒂芬·施瓦茨曼)迎来了他60岁的生日。

喜好奢华的他,在曼哈顿公园大道为自己办了一场花费300万美金的生日派对,就算是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数百名华尔街资本大佬、政界名流、演艺界明星,都是这次派对的座上客。

就在数天前,施瓦茨曼所创立的黑石集团刚刚以39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全美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EOP(Equity Office Propertie Trust)的收购,这笔交易超过了2006年的HCA收购案,成为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施瓦茨曼将接管这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2007年是施瓦茨曼最为意气风发的一年。同年6月,黑石以每股31美元的价格,发行1.3亿股,公开募资超过4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2007年,也是黑石进入中国视线的一年。

在上市前一个月,尚在筹建中的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认购了黑石1.01亿普通股,这是中投的“处女投”,以黑石上市当日收盘价计算,这笔交易浮赢达5.4亿美元。

2007年,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施瓦茨曼也有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中文名:苏世民。

开辟先河的PE上市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选自《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每个企业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现实与自己想象的生活和事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差距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几乎令人绝望。一旦取得成功,人们只会看到成功的光环;如果失败了,人们也只会看到失败的黯淡,却很少有人关注到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苏世民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那一年,他和合伙人——原雷曼兄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Pete Peterson)决定一起创办黑石。

上世纪80年代,雷曼兄弟内部斗争严重,美国运通(AXP)收购雷曼兄弟,彼得森和苏世民一同辞职离开。他们各自出资20万美元,成立了黑石公司(Blackstone)。

公司的名字来源自两个人姓氏的组合:苏世民姓“Schwarzman”,在德语里是“黑色”的意思;而皮特的姓是“Peterson”,在希腊语里意思是“石头”。因此公司名就叫“黑石”(Blackstone)。

创建之初,公司上下只有一名员工,还要兼任彼得森的秘书,除了这三个人,只剩一个空荡荡的办公室和几张孤零零的桌子。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了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在不断的低头和失败中,苏世民懂得了什么是谦卑。

当他终于说服英国保诚集团拿出1亿美金进行投资时,事情开始变得顺利。紧接着,黑石很快从包括日兴证券、大都会保险、GE和通用汽车退休基金在内的32位投资者手中募集到第一支规模达8.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仅动用2500万美元的第一单生意,居然净赚了6亿美元,黑石一战成名。

随后,苏世民和彼得森率领黑石攻城拔寨,将业务扩展到房地产、对冲基金、公司债券等领域。黑石股权投资主要涉及旅游、酒店、化工、汽车、国防、消费品以及医药等领域,成为全球PE业内的无冕之王。 

黑石的成功与两个基本原则有关,第一是“不要赔钱”。

苏世民在自传中提到,“每当有人听到我的这一法则都会笑。为了保障这一法则的实现,在黑石,我们创立了一个可以让我们不赔钱的投资流程,我们的投资决策都是基于纪律严明,冷静而稳健的风险评估。这也是在吸取经验后不断完善的结果。”

第二,是喜欢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案例是,黑石2004年从德国一家投资机构手中买下了塞拉尼斯化学公司(Celanese),然后利用华尔街当时互联网新经济低迷、投资者转向传统行业的市场气氛 ,将之推向资本市场,这个举动,使得黑石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获得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和依然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股份。

进入21世纪,黑石已经是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公司。从黑石成立至2007年5月1日,其募集资金614亿美元,管理的资产价值884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业务涵盖股权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夹层基金、各种形式的债券管理及顾问服务。

它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基金的佣金,一般为净收益的20%(被管理基金的年收益在7%到10%之间)。

2007年,黑石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美国PE巨头。苏世民迎来了他的第二个转折点。

另类黑石:抄底小能手

“金融界有一种说法:时间会对所有交易产生负面影响。等待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我讨厌拖泥带水,喜欢速战速决。”

——选自《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给金融机构估值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这类企业通常是高杠杆运行,名下资产繁多难以估算公允价值,并且受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极大。

而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给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估值又是最困难的。这些机构人才流动性大、成本高;高杠杆运行;所投企业处于早期、中期,公开资料匮乏,几乎无法估值;而且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都会左右被投资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估值。

在这个逻辑下,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不愿意上市的。因为其独特的利益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他们那神秘的运作方式,其实是取得高回报的法宝。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投资对象、可以秘而不宣地接近猎物、可以采用极高的杠杆率来进行收购。

所以,他们内部的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分配方式都不必披露。因为一旦上市,黑石将或多或少地失去以往的优势。

可是苏世民仍然选择将让公司上市。

为了上市,他还设计了一套复杂的上市架构。简而言之,黑石集团的上市主体是一家有限合伙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是这家有限合伙企业的LP份额。

有限合伙制的上市架构中,有些类似AB股的“同股不同权”架构。但在AB股架构中,B股持有人的投票权虽然很低,却也不是0。而在有限合伙制架构之下,LP份额的持有人却对公司治理毫无话语权。

有批评者认为,LP既缺乏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权利,没有公司治理的投票权,也难以追究GP法律责任。LP份额单位是公众投资者无法理解的复杂金融产品,不应该面向公众发售。

这套架构虽然对LP不友好,但是GP多喜欢呀,所以在一番博弈下,还是成为了投资机构上市的通用结构,并在美国PE行业大受欢迎,此后KKR、凯雷相继上市都原样复制。

直到20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上最大的税收减免法案”,将公司税的税率从35%大幅削减至21%。在新的税率之下,美国的上市PE们这才不再保留不讨好的有限合伙制上市架构了。

回过头来想,经历过华尔街大风大浪的苏世民应该已经预感到了金融危机的临近。没有上市公开募集的70多亿美元,黑石如今的命运恐怕不及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

在其挂牌上市之后不长的时间内,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黑石股价也不断下跌,投资者们被套牢其中。换言之,无论是运气好、还是精明的时点计算,黑石的创始人和原来的股东们成功实现了高位套现。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他确实贯彻了自己“不要赔钱”的理念。上市后,单是苏世民就持有价值94亿美元的股票,他套现了6.84亿美元。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彼得•彼得森也通过减持套现了19亿美元。

至于投资人,黑石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2007年5月,在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牵线下,中投公司在黑石于美国公开上市前,以30亿美元购买黑石部分无投票权股权,持股比例不足10%,购买价格是黑石计划公开发售价格的95.5%,承诺至少持有四年。

可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黑石一度跌到3.4美元,中投公司亏损幅度超过88%。由于中投这笔对黑石的投资,没有表决权和管理权,股价下跌只能通过补仓降低持股成本。

2008年10月,中投公司咬牙又扔进去2.5亿美元,以9~10美元的价格增持黑石股票,以图摊低成本,同时又为黑石站了一次台。不料当年11月黑石就跌破了5美元,次年一月跌到3.4美元。

前后一共投了32.5亿美元,本想抄个底,没想到收获一个“深不见底”,想来中投公司只能默默“关灯吃面”。2018年,中投终于宣布清仓持有了11年的黑石,有人算了下年化收益不到5%,被坊间开玩笑:还不如买个余额宝。

当然,玩笑归玩笑。谁初出茅庐的时候没有“交过学费”呢?更何况,中投的眼光并不差,只是时机没把握准:进的太迟,退的又太急。

不管怎么说,通过投资黑石,中投从此和海外市场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资本市场也从此变得更加成熟:不论是从deal sourcing,due diligence还是从投后管理、投资退出等环节,都有了飞速的进步。

2017年,中投公司第一个十年考核期完成。其境外投资净收益率按美元计算为17.59%,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境外投资累计年化净收益率为5.94%,超出十年投资绩效考核目标。

和中投的合作也让黑石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恢复了元气。

黑石不像凯雷那样“水土不服”,顺利进入了中国市场。在中国的投资包括蓝星集团、寿光物流园等,成功退出的项目收益情况也较令人满意。

比如,2008年黑石集团购入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的物业,价格为10亿元,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在持有该物业的三年时间内,黑石集团将其出租率提高至90%。2011年9月,黑石集团将所持有的Channel1 95%的股权出售给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价格为14.6亿元人民币。

2020年1月30日,黑石公布2019年财报。财报发布当天,在黑石的官方新闻稿中,苏世民说,2019年黑石1344亿美元的募资额、630亿美元的投资额、1040亿美元的永续资本,“都创了纪录”。

这是一个富可敌国的数字。2019年加拿大一国的财政收入不过2388亿美元;更何况,对于黑石这样靠杠杆收购起家的机构而言,这个数字意味着数倍、数十倍的资本能量。

而苏世民,随着“苏世民书院”在北京清华校园的拔地而起,他的名字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特朗普的“闺蜜”,却要重仓中国

“西方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别的,而只是为了了解中国,这在200年来还是第一次。”

——苏世民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

随着他在棕榈滩的好朋友特朗普上台,苏世民登上白宫首席商业智囊头把座椅,并成为2017年颁布的《减税和就业法》中最大受益人之一——特朗普税改之后,美国对企业开始实行21%的单一税率,黑石也放弃了其独创的合伙制结构,改为公司制。

改为公司制后,黑石股价上涨7.49%至37.19美元;涨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2月11日,收盘64.97美元,市值一度超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可他也不愿意放弃中国的未来。

2016年9月10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在新落成的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批入学的共有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学生。

在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之时,苏世民捐赠了1亿美元,初衷是模仿1902年创立的罗德奖学金。

然而罗德奖学金诞生于欧美国家主导世界的20世纪,而在21世纪,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就显得愈发重要。“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苏世民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说道。

但在中国的一所传统大学创立一所书院绝非易事,尤其是这所书院需要承担非凡的使命:要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在清华大学一起学习;这些学生在中西方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些前辈的帮助下,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当他们日后成为影响各自国家的领军人物时,他们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他们会在友情和理性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摒弃导致各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和不信任。当然,困难远非这些,还要招聘教师、募集后续投入资金、建设校舍……

苏世民说,如果有人认为出资人支持高等教育只是写张支票、换取荣誉学位,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看好中国才是抵御金融风险的“避湾港”。

事实再次验证了他的眼光。2020年,黑天鹅再次盘旋华尔街。全球抗疫,油价大跌。对于持有大量酒店、办公物业和能源产业的黑石而言,短期的冲击自然难以避免;但对于苏世民而言,机会似乎又来了。

3月4日,苏世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经济方面,(新冠)病毒已造成市场的混乱和人类的恐惧……对于购买资产和发放信贷而言,这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他代表了资本背后的冷静和精明:“当人们经历未曾料到的困难,对于购买资产而言,一天比一天好。”(Every day, it is becoming a better day to buy assets with people experiencing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根据2020年3月10日路透社消息,黑石正进行排他性谈判,拟斥资40亿美元将SOHO中国私有化。

华尔街只讲回报——无论商业模式还是政策利好,赚钱是王道。

写在最后

他是犹太移民后裔,身高1米7。

他在1985年白手起家创立黑石,如今管理着5711亿美元资产。

他被媒体称为“金融宗师”,被加冕为21世纪新“华尔街之王”;他是取得成功的“美国梦”典范,也喜爱奢华、高调的生活方式。

他有很多标签,可本质上,他只是一名商人,在他眼中,金钱永不眠。

苏世民和黑石,是理解近四十年来华尔街资本生态博弈和进化,观察美国政商角力大棋局的一个绝佳切片。

参考文献:

1. 让哈佛耶鲁毕业生抢破头的清华神秘学院,为什么用外国人来命名?来源:精英说

2. KKR、黑石、凯雷三大巨头接连宣布放弃合伙制,美国PE界发生了什么?来源:投中网

3. 黑石,为终于解套的“中国贵人”干杯。来源:虎嗅网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