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快充何时能通用?

2020-05-05
在智能手机产品实力还不那么成熟的年代,功能的性能上限,几乎是由行业公共协议所决定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智能手机产品实力还不那么成熟的年代,功能的性能上限,几乎是由行业公共协议所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在QC 2.0盛行的时代大家的快充功率都统一为18W,在Qi协议开始普及的时候,大家的无线充电功率都是从5W起步。

除了充电领域之外,在无线传输方面各家产品基本都要准守行业协议,在频率和功率上“保持默契”。到后来,智能手机在无线连接方面的进步也是和行业协议的进化保持着一致的脚步,我们只有期待Wi-Fi 6、蓝牙5.0等协议的出炉,才能等到手机端的性能提升。

其他行业的情况也差不多,行业标准往往代表着某一个环节的性能上限。由厂商共同推动的行业协议标准进步,最终会促使产品的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还能起到规范行业各个环节的作用。

但你是否已经发现,这两三年来智能手机厂商已经不再在发布会上强调他们的充电规格采用了这家哪家的充电协议,只是说自己的产品功率可以去到多高;在无线连接方面,华为捣鼓出了“Wi-Fi 6+”技术,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跳脱出行业“默契”的私有协议。

就如“标准件”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发展一样,行业协议的到来让智能手机度过蛮荒,并快速成熟达到如今水准。然而,智能手机的发展还是超出大家的想象,部分标准协议所规定的性能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单干实属无奈之举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手机厂商推出私有协议是一件不太划算的事情。私有协议意味着关键技术需要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需要进行定制,其成本必然要比使用行业公共标准高得多。

但尽管如此,中国手机厂商推出私有协议的技术却成为趋势之一,尤其是在充电领域最有代表性。

目前,依然坚持行业公有标准的厂商越来越少,OPPO、华为更是几乎没有使用过任何行业协议打造功能,VOOC闪充和SuperCharger华为超级快充均是采用了私有协议。

苹果手机刚标配18W快充,OPPO却把闪充做到了65W...

无线充电方面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而且使用私有协议的情况更加常见。目前主打无线充电的小米、OPPO和华为等厂商,均采用私有协议完成充电,主力使用Qi无线充电协议的大厂就只剩三星和苹果。

究其原因,一些行业公有的充电协议如QC、PD等出于兼容性的考虑往往不会把快充功率做得太高,但在中国市场里充电功率已经成为重要的卖点。中国市场的快充功率比拼已经不是30W、40W这种程度,而是来到了50W、65W,但无论是QC还是PD,在手机端都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的情况也是类似,兼容性最强的Qi协议最高只能支持到15W的无线充电,这无论是在实用性还是营销性上都搬不上台面。相反的是,采用私有协议的OPPO、华为把无线充电做到了40W水准,小米则是做到了30W,如果寄望Qi协议,那么这些品牌就无法把无线充电功能做成产品卖点。

不难看出,是否采用私有协议需要看具体的产品需求,也要看具体市场的大环境。三星、苹果的手机在充电等领域更倾向于使用通用标准是出于成本和市场政策的考虑,和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出发点不一致。

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手机厂商只能出奇招,想要抢先友商一步那么只能倾注更多的资源推动技术进步,正如我们常说的“求人不如求己”。在行业内卷、转向存量市场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厂商在未来可能会推出更多的私有协议和自研技术,而具体的模式有可能是和供应链进行合作,就像华为和索尼合作研发传感器一样。

遵循行业标准有何必要?

尽管部分通用标准和协议已经跟不上市场的竞争,但他们依然“不可或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通用标准和协议都是手机行业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任何的智能手机不可能脱离行业协议独自生存。

通用标准和协议的出现为智能手机的可用性打下基础,保证了手机体验的“下限”。

就算部分手机厂商推出了私有协议让某些卖点变得更为突出,但他们依然会向下兼容行业通用协议,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外。这样设置的原因是,消费者在使用第三方配件时依然能够获得至少达到行业平均水准的体验,基本体验是有保障的。

例如,部分品牌的手机除了支持原厂的私有充电协议外,也会向下兼容一些行业公用协议例如QC或者USB-PD等等。因此,这些手机在使用第三方充电头充电时虽然速度没有那么快,但至少可以获得“快充”等级的体验,不至于要充电大半天才充满。

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华为的路由器新品虽然主打“Wi-Fi 6+”特性,但也相当重视对现有的主流制式Wi-Fi 6的支持。道理很简单,想要完美发挥华为Wi-Fi 6+特性消费者需要同时使用华为路由和华为手机,但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没有这个条件。

同理,其他私有协议功能想要生效,也必须严格遵守厂商给出的使用方法,使用指定的配件,兼容性自然无从谈起。因此,厂商们必须考虑大多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而兼容行业通用标准和协议,则是降低消费者使用门槛和提升产品大众吸引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体量没那么大,研发投入没有那么充足的中小型厂商来说,“拿来主义”反而是一个更合适的决定。通过使用行业的通用标准和协议,小厂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行业平均水准以上的产品表现,一个完整的通用标准和协议往往意味着完整且可靠的解决方案,这是小众产品快速跟上行业队伍的唯一“捷径”。

同时,不同领域的情况也需要具体分析,例如在芯片领域事实已经证明,公版架构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比非公版更好,选择公版架构反而是提升竞争力的做法。不难看出,利用私有协议可以让长板更长,而借助通用标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板劣势。

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私有协议大有爆发的势头,未来会有更多的手机厂商加入自主研发的私有协议,从而获得有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私有协议出现的地方多数为周边配置而非核心功能,受限于研发能力和行业话语权,在SoC、DRAM等领域大多数厂商依然只能遵循既有规则,毕竟像苹果、华为这等拥有自研半导体能力的厂商还是凤毛麟角。

显然,智能手机在明面上依然有着强烈的同质化倾向,但在细节上已经出现了差异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共同进步”的技术分享精神变成无源之水,排他、自私,将会成为手机行业未来的主旋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