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光环渐退,未来该如何发展?

2020-05-19
除了国内排名前10的商学院之外,其他商学院招收EMBA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EMBA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也普遍不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慧云董事会(ID: izhihuiyun),作者陈雪频,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最近几年的EMBA招生有点尴尬。除了国内排名前10的商学院之外,其他商学院招收EMBA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EMBA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也普遍不高。

我在和一些商学院院长和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对EMBA遇到的问题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早些年EMBA生源大都是公司的副总裁级别以上,属于真正的Executive,但现在很多都是总监级别的,和MBA生源的越来越接近。

2. EMBA的课程也和MBA的课程和师资都比较接近,虽然EMBA会外聘一些知名企业家和学者来做客座教授,但这些人别的商学院也能请到,差异化并不明显。

3. EMBA学院对课程的满意度在降低,他们觉得商学院教的知识严重老化,和实践严重脱节,我经常听到有EMBA学员怼教授的故事发生,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但转变的标志性时间是2016年。当年教育部宣布,从2017年开始,EMBA 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这个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针对“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行为有失规范等乱象”。

教育部发文的初衷可以理解,当时一些高校的EMBA确实有点乱,感觉只要有钱都可以读,甚至有点合法卖文凭的感觉,他们希望增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提升EMBA的生源质量,从而让EMBA真正把重心放在读书上来。

然后,考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从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貌似并没有。我认为,EMBA遇到的问题不是由考试标准造成的,而是由教育本身的方式造成的。统一考试不仅无法解决这些EMBA遇到的问题,反而会扼杀现在EMBA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EMBA在中国火了20年,这要归功于中国独有的市场环境。EMBA在中国的发展始于1995年,那一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招收了第一届EMBA。

当时的EMBA主要是针对那些年纪偏大、不能全职读书的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正统的商业教育,等他们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百战归来再读书”,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读MBA了。相对MBA而言,EMBA候选者由各个学校自主命题考试加面试,这种方式对企业家来说更合适,因此很多企业家都去读EMBA了。由于一批知名企业家去读了EMBA,这个学位也比MBA多带了一个光环,好像EMBA就是针对企业家的,MBA就是针对经理人的。

中国企业家要感谢EMBA这个学位。EMBA让他们在经商多年之后,还有机会回到商学院读书,并成了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友。很多企业家的初始学历不高,毕业的学校也不知名,而EMBA让他们得以拥有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并拥有一个高品质企业家的社交圈。很多企业家就读了好几个EMBA,成了很多知名大学的校友,我听到读最多的居然有六个名校的EMBA学位,他坦言读EMBA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交朋友的地方,因为校友关系相对单纯。

EMBA也要感谢中国的企业家。在国外它本来是一个非主流学位,比如大名鼎鼎的哈佛商学院就没有EMBA学位,是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读这个学位,让它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很高级的学位。来自中国的商学院的EMBA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前,在2019年FT全球EMBA百强排行榜上,前5强的EMBA有3个来自中国或者是和中国商学院的合作项目,前15强中则有7个EMBA项目来自中国或者合作项目,这个排名要比中国商学院的MBA排名好得多。

问题来了:中国的EMBA排名靠前,真的意味着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好吗?

各位读者看了前面的分析之后,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商学院的EMBA国际排名之所以那么靠前,并不意味着国内的EMBA教育很牛,而是因为中国独特的商业教育环境,让EMBA在过去20年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学员。

国外的EMBA教育很难像中国那样,吸纳这么一批高品质的企业级学员,他们早已完成了商学院的普及教育,因此只好到中国来和中国榜上有名的大学合作办班。简单来说,中国的EMBA教育之所以显得那么“高级”,并不是课程和师资很“高级”,而是学员相对比较“高级”。

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管理教育的需求市场,很多商学院难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这是他们真实实力的体现。由于国内很多名牌大学的商学院教授还施行传统的学术考评体系,因此大多数商学院教授都是博士毕业就在商学院教书的,虽然也做管理顾问和独立董事,但和真实的商业环境还是有距离的,因此让他们去教企业家,有时候真的有心无力。

我听过一些EMBA教授的课,很多人名头听上去很响,一听讲课难免让人有些失望。经常有一些知名教授在给EMBA上课时被轰下台,原因就是他们教的东西从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过时,而且和实践脱节得厉害。这一点EMBA学员也心知肚明,他们对EMBA能学到什么东西并不抱过高期望,主要是为了混一张名校的硕士文凭,以及一个高品质的企业家社交圈。

中国EMBA在过去20年的蓬勃发展,本身是中国庞大的“企业家红利”造成,这个“企业家红利”就是大量企业家在创业之前没有受过好的商学院教育,需要回炉补课。现在这个红利已经慢慢消失了,很多企业家已经读过EMBA,企业家生源就像矿藏一样正在变得枯竭。很多EMBA其实都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当EMBA的生源品质会进一步向MBA看齐,这个学位的光环将会渐渐散去,最后和MBA差不多。

来自加拿大的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写过一本书:《管理者而非MBA》,中间对商学院教育有一句略显“恶毒”的评价:每个MBA(EMBA也一样)都应该在自己的脸上贴上一个标签:Loser!他认为商学院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培养错误的人。商学院以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为主,即便是比较强调实践的EMBA教育,还是侧重于管理知识体系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遍不足。这样的管理课程会导致培养了一些很会分析的专业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

管理是一门实践,不仅要知道一些“道理”,而且需要心态和行为上的转变。明茨伯格不仅批判商学院教育,还联合发起了一个管理教育的创新项目,这就是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的由来,致力于从管理者的五种心态去培养企业的管理者。

还有一些知名大学开设了一些带有特色的EMBA或者总裁班课程,比如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都推出的金融方向的EMBA,清华大学还推出了针对科学企业家的总裁班课程。他们的师资力量往往更加国际化,也聘请了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来和科学领域的领军人士来授课,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实中国的商学院有一个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中国是全球最好的商业试验场,各种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资本模式有很多创新,值得好好总结其理论并推广应用。商学院的EMBA汇聚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知识共创场所,完全可以把这些实践做理论研究和案例整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商学院教授很少做这样有价值的事情,还在言必称美国,一说战略就是西南航空和太阳马戏城,一说创新就是苹果和英特尔,一说组织行为学还在做PDP测试。有些可惜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商学院本身也要尊重商业逻辑,他们也必须贴近客户需求,而且不断创新产品,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管理教育应该包括知识学习和行动实践两部分,商学院过于强调知识学习,行动实践的比重偏低。未来知识性课程被在线课程取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在线学习具有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线下课程最好做那些线上课程无法替代的东西,比如私人董事会、智慧共创、体验学习和行动学习。未来不是线上替代线下,而是有效地融合和互补,线上课程偏知识体系学习,线下课程偏心态和行为改变。

商学院要完成这种转型,首先必须有很深的危机感,知道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它们需要立即开始培养新的组织能力,加大对在线学习和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投入力度;再次,使之适合组织构架和流程适应管理者学习的特点——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知识,也需要完成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

马云说过一句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样的情况也在商学院重演,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现有商学院教育体系的不满,他们开始自己尝试办自己的商学院,比较知名的湖畔大学、得到大学和混沌大学等。这些大学和传统的商学院不太一样,但作为一种新鲜事物,的确在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企业的创新转型,中国的商学院也不再“言必称美国”,而能在未来创造一种新的商学院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出来。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