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材料已成趋势,蓝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术降低PHA成本

2020-06-11
可降解塑料或许是工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最佳平衡点

随着各国环保法规及社会环保理念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塑料制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有报道称大量的塑料微粒已经开始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人体,一个成年人每年有可能会摄入74000至121000粒塑料微粒,而目前我们还无法预估塑料微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 阿克拉海滩上严重的塑料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发展并应用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和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几乎成为了业界共识,而这其中PHA材料由于具有类似于传统石化塑料的性能和较短的降解周期,被认为是传统石化塑料理想的替代品,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晶微生物)就是一家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PHA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独创的基因元件设计技术可以系统性降低PHA的合成成本,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蓝晶微生物创立于2016年底,两位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博士和总裁李腾博士分别拥有北京大学和及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校时期参与和主导过多个合成生物学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合成生物学研发经验。

同时,在过去二十年间DNA合成和测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成本下降了几个数量级,这也为蓝晶微生物团队的创业提供了土壤与养分。李腾博士告诉创业邦:“我们认为跟随模仿式的生物技术创业在中国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带着科学家认认真真地面向市场做从0到1。”

▲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李腾博士(左)和张浩千博士(右)

PHA材料虽然有着良好性能,也是可降解材料领域的发展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其生产过程中超高的能耗和生产成本仍然是其不得不面临的瓶颈。

由于PHA材料只能由微生物合成,因此微生物底盘的选取和基因通路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PHA材料的性能和成本,目前国内外该行业的既有玩家往往通过诱变筛选高产菌株的方式来实现成本降低或材料性能提升,对于微生物细胞的基因改造关注较少,因而难以直接控制细胞内微纳尺度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无法在材料性能和成本上做到两全其美。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市场上PHA材料成本高、产量低、性能不稳定的情况。

蓝晶微生物所选取的微生物底盘并不是实验室中的模式生物,而是在油田土壤中发现的一种耐油细菌,在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对该细菌进行工程化改造后,其可以稳定合成产出高性能的PHA材料;同时由于该细菌本身生存于较为恶劣的野生环境,因此其对生长环境和“食物”的要求并不高,这就使得PHA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基因元件设计技术是蓝晶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其本质是通过设计基因通路对生物体进行“基因编程”,使其呈现出预期的性状,这涉及到对数以百计的基因进行调控层面和功能层面的设计,是整个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张浩千博士告诉创业邦:“我们基于组学数据和物理模型对微生物菌株进行数十到上百个基因的增删改,才使菌株呈现出预计性状,这对于传统的企业或生物科研实验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 电子显微镜下的PHA颗粒

目前,蓝晶微生物已经与中化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PHA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市场化销售。此外,蓝晶微生物还成立了科研教育平台“蓝晶实验室”,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的优秀毕业生构成的核心团队,可以面向中学生提供合成生物学的课程内容,并协助学生完成科学项目实验,成为蓝晶微生物的稳定现金流业务。

蓝晶微生物目前的人员规模为4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近日蓝晶微生物宣布完成了由松禾资本独家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据介绍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微生物设计、建造、测试的全流程数据化和既有产品管线的产业化落地。

本文文章图片来源于蓝晶微生物,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