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杨一:互联网医疗发展迎来黄金时期

2020-06-11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如何?疫情对互联网医疗又有何影响?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东沙湖基金小镇原创作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如何?疫情对互联网医疗又有何影响?近日,复星医药医药创新项目副总监杨一就此话题进行了在线分享。整理如下:









01 互联网医疗的前世今生















互联网医疗的定位及意义








什么是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和渠道载体,向消费者提供各类医疗健康服务,同时也涵盖面向医护人员及监管者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管辅助服务等,是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医疗内涵丰富,广义上来说,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处方外流/ 医药电商、医保支付/商报理赔、慢病监测/健康服务、网上挂号/体检预约,包括信息资讯/医学社区等都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

互联网医疗相比于传统医疗不仅让患者就医更便利、更高效,还在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互联网医疗允许消费者借助网络享受挂号预约、诊疗咨询、 线上支付、查看化验单、送药到家等服务,是一项便民措施 。

  2. 借助互联网媒介,可获取居民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更多维度信息,并借此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

  3. 汇集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及时、准确的开展公共卫生防疫活动 。

  4. 借助互联网可获取更多的医疗健康资讯,亦可以促进患者、 医生等之间经验交流 。

  5. 借助互联网,医卫监管机构也可以获取更多、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透明度提升有助于提高监管水平。









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共有2681家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269家,互联网医院占三级医院比例仅为10%。根据现状数据和政策发力重点领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空间巨大。

互联网医院是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且消除物理空间障碍的最佳有效手段。在疫情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变化






互联网医疗行业易受政策影响,政策的导向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变化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

从空间维度看,中央政府先出台顶层设计政策,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实施细则。通过发展—问题—修正—再发展的循环,不断推进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

从政策与产业落地历程的维度来看,下游医疗服务端的互联网医疗业态自2014年开局,期间历经起落,经过推动期、紧缩期、规范期,政策的导向显著推动了产业的进程,各进程阶段特征突出。

2014 年至 2015 年是互联网医疗产业元年,行业快速腾飞,多种新兴医疗业态诞生。

2017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颁发,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转折点,指出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不得开展其他形式的互联网诊疗活动。同时,对互联网诊疗活动实行严格准入管理。


2018 年至 2019 年期间,转折性的政策发布使互联网医疗产业趋于规范化, 政策逐步落地, 使互联网医疗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信心,头部企业通过融资和战略方向调整,商业模式逐步细化明晰。







最新政策






疫情期间,国家接连发布了促进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包括针对互联网诊疗行为、医保相关的指引。4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 数赋智” 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首次提及“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拓展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服务边界。

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的落地有望将首诊也纳入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医保支付范围,从而节约成本。正常来说,去医院看病是一个成本挺高的方式,用互联网手段发挥线上线下结合优势,减少线下购药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包括环境成本都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同时在线上合理监控下,可以实现整个线上线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让整个流程变的更加透明。












02 互联网医疗的产品模式及特性










政策在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同时,还引导互联网医疗的产品模式和特性的发展,并衍生出不同的模式。根据主导者的不同,互联网医疗一共有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由医院主导以医院本身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二名称。医院自有医生,自设网络科室,医生排班线上坐诊。这种模式是线下医院的延伸,为医院分担流量压力,便利病人就医体验。

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导,互联网公司和企业申办的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信息咨询服务。利用自有医生和外部医生,以盈利为导向,解决患者需求。







两种互联网医疗模式差异






由于主导的主体不同,两种互联网医院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如下图:




实体医院主导的医院互联网优势在于,通过线上问诊、查询、预约等与线下就诊、检查、送药,形成一个闭环,更好的满足了患者本地就医的需求,就医流程规范,它的运营收入主要是来自于诊疗费和服务费用。

企业主导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优势是它有很高的自主权,服务对象是医生,没有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集中各地优质资源进行一个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分配。平台有很好的用户运营能力,可以聚集到更多数量的医生,扩大患者的选择范围。但同时也有弊端,企业的趋利性使消费者有可能被引导消费或服务。







互联网医疗建设主要参与者








两种互联网医疗的主导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建设中两个主要的参与者:

一个是传统医疗IT厂商,比如说东软、卫宁、金蝶等等,为医院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一个是互联网企业,包括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丁香园等,他们依靠互联网平台,采用互联网打法覆盖医院和患者,目的是在建设平台之后获取C端用户的数据,借助平台进行数据变现。

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细分的模式和发展形态,除了以医院为主导互联网医疗模式和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以外,还有其他的几种:

  • 非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 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 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模式

  • 医药电商模式

  • 健康保险融合模式

  • 健康监测管理模式















03疫情对互联网医疗的影响















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一方面,疫情期间通过网络进行咨询的患者人数大幅增加,对互联网医疗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高峰的时候,全国有几百家医院开通了免费的,关于肺炎问诊咨询服务,访问量和咨询量都接近于翻倍的增长,在线咨询服务提供了入门的较轻量级服务,培养了用户习惯。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很多省份把互联网医疗纳入了医保,这一措施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从轻问诊扩展到更复杂复诊和慢性病症。复杂病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可以衍生出非常可观的处方药需求,带动互联网医疗处方药市场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疗服务的控费问题。无论是基本医保还是商业保险,面对非常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控费的需求越来越大。互联网医疗带来的第三方医保管理,这个市场规模在接下来几年中会慢慢成长。

医保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中,它的本金和利息是归个人所有,统筹账户的资金是归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所有。通常个人缴纳全部金额和单位缴纳少部分金额可以划入个人账户。统筹账户中的金额都是单位缴纳。医保支付对互联网医疗打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线上交易监管漏洞问题。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当支付行为涉及到线上交易,它的监管难度可能会比线下更高,可能会有一些漏洞和问题产生。例如很多慢性病患者都是不熟悉电脑和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使用存在一定门槛,还有医保过程中的过度医疗和骗保行为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医保对于互联网医疗扩大覆盖会非常谨慎。

各地医保政策之间难对接的问题。现阶段医保政策与互联网医疗对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各地政策存在差异,异地结算比较复杂,尤其是针对定点机构管理,要基于规模和往年数据的总额去预扶持。而且大幅度松绑可能会又使患者和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大型医院和平台聚焦,这跟分级诊疗初衷不是特别相符,短期来看,我们觉得,互联网医疗还是局限在线下首诊,到线上存量转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