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数据只是工具,新闻才是核心

2020-06-14
这无疑是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无论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还是内容消费习惯的变化,都对如今的新闻媒体和内容平台提出了一个清晰的需求——数据可视化。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 quanmeipai),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无疑是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无论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还是内容消费习惯的变化,都对如今的新闻媒体和内容平台提出了一个清晰的需求——数据可视化。

不过,如何使用有逻辑、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大数据?如何避免落入盲目堆砌数据的怪圈?如何在初期选择数据维度时就照顾到核心主题?数据可视化的最终创作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在等待更权威、更系统的解释。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数可视创始人黄志敏,为大家介绍动态可视化工具花火Hanibi的玩法、大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最新实践经验及方法论。据说,一个零基础的人看完这篇文章后,将有机会在3分钟内完成可视化图表或视频创作。

内容平台需要更高效的数据可视化技术

全媒派:国内新闻媒体对于数据可视化的使用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

黄志敏:数据可视化内容在中国发展近十年,由于短视频的爆发,目前数据可视化内容处于风口期,但生产方式相对传统,需要探索更高效的技术解决方式。所以花火Hanabi这样的工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创作者解决了目前内容生产中的痛点问题。

2009年初,英国《卫报》在网站上创建了数据博客栏目,成为数据新闻的领跑者。此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BBC等新闻先驱者纷纷开设了数据新闻专栏。随着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成熟,我国的媒体及平台看到了数据新闻的价值,于是开启了数据新闻本土化的热潮。数可视也与国内多家主流的媒体及平台如: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腾讯新闻、阿里、百度等合作进行内容产出。数据可视化的视频新闻也成为媒体竞相角逐的一个重要的报道方式。

全媒派:结合你在这方面的经验来看,具备可视化生产需求和能力的团队存在哪些普遍痛点?

黄志敏:其一,难以孵化出能够持续性生产数据新闻的团队。许多机构往往是根据各自需求结合热点,碎片式地产出图解类新闻,受制于低频次的生产方式,无法单独培养专门的人力。其二,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其三,一篇数据可视化内容的生产需要多人协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而促使内容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的焦虑点就更多了。

譬如,随着生产门槛降低,新媒体内容供给量大幅提升,严肃高品质内容成为稀缺资源。

新闻发布渠道多元化。从传统的纸媒时代,到 PC 时代的门户网站,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闻分发的渠道在不断增加,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多元化。

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变化,人们对于图片视频消费时间大幅增加,移动端成为主要信息出口。

在这些变化中,“普通人”也将有机会成为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机构需要快速拥抱变化,尝试多样的呈现形态,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因此,未来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广泛更丰富。

全球疫情的蔓延客观上带来了数据新闻的一次爆发

全媒派:如何看待本次疫情中各国媒体对于数据可视化的应用?

黄志敏:公共卫生问题的选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适合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帮助普通大众理解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问题。同时疾病的传染路径、健康防护等议题也可以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达到普及科学防疫知识、让隔离手段更有效的目的。

事实上,各国媒体也在积极使用可视化的手段帮助受众理解内容,统计仪表、统计图在此次对于疫情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路透社就以世界疫情为主题,展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关键节点。《金融时报》则使用折线图来对比不同国家的疫情感染趋势,同时对感染人数做了对数处理,用户可以清楚每个国家的传染速度,花火Hanabi也就对数比例尺的问题给受众做了科普。

4月4日,腾讯新闻与数可视合作推出了新冠疫情全国殉职医护人员名单,利用数据时钟加文字信息的方式制作了纪念视频,来表达对殉职医护人员的缅怀。

其实不光是媒体,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仪表盘也是数据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系统集成了各大权威机构的数据,迅速成为了众多新闻媒体的一手数据源。而且分类呈现不同的疫情数据内容,更加直观、高效。交互的模式让用户的数据回溯需求得到满足,能够查看相关的历史细节。

数据新闻不等同于数据可视化也无法取代传统新闻

全媒派:的确有越来越多内容机构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新闻,那么,数据新闻和数据可视化是同一个概念吗?

黄志敏:不是,数据可视化是实现数据新闻表达的手段之一。

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的采集、发掘、分析和呈现的新闻工作方式,是发端于新闻实践领域长期探索的结果。数据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把输入的数据转化成为图表和影像在终端上进行交互展示的技术。

在数据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才是要展现的核心价值,而数据的使用只是手段和工具。将复杂难懂的数据简单清晰地表现出来,降低受众的阅读门槛,能够准确地理解数据在新闻报道中所传达的意义。

全媒派:数据新闻和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吗?是否可以共存?

黄志敏: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数据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技术条件的辅助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稿件的协作效率和数据的叙事能力。比如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利用网络抓取热门搜索和舆情,以低成本实现迅速发掘热点并且完成选题。

大数据在发现选题、判断舆论趋势和发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上,往往会更加精准。传感器和机器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为新闻打开了新的局面,开辟了很多由于数据不易得而难以报道的领域。

数据新闻在财经类和体育类的报道中存在优势,但是想要挖掘数据背后更深刻的洞察,除了数据作为基础,还需要人工的深入采访调查。同时新闻背后的价值选择以及伦理的呈现还是需要人来把关。

全媒派:从实践来看,你认为数据可视化在传媒业的应用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黄志敏:原始数据是基石,需要认真对待。有太多的可能性,等待着被挖掘。

在数据可视化的实践中,要注意源头数据的样本的代表性。除了干扰信息的清晰度、数据价值判断之外,样本是否代表大多数的声音,特别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沉默的大多数”,会影响到数据的全面性。对所有的数据都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仔细检查所选用的数据是否能支持表达的内容。

要谨慎对待数据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不能轻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就得出因果关系的论断。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可视化的可能性更多,但不能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需要更多的实用性。

实现动态可视化数据也能讲故事

全媒派:我们从内容生产者角度谈了许多话题,那么作为用户来讲,可视化的内容形态可以帮他们节约时间、降低阅读难度吗?

黄志敏:数据的可视化的确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进行的,而且数据可视化本身也在进步,下一个阶段,动态的可视化或许能够解决这些需求。动态可视化内容展现的变化和趋势,是从一张图到一个故事。

人类的大脑处理图形信息的速度是文字的一百倍,文本形式的数据受到格式和展示篇幅的限制,能够传递和表达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使用图表、图形和设计元素可以帮用户更容易地汇聚信息。而动态图表能充分地展示数据的特性、趋势和相关性,如果不经过可视化处理,这些隐藏在原始的文本数据当中的信息是很难被人们察觉的。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开创了一种将个人的新闻嗅觉、故事逻辑能力以及海量的数据结合起来的可能性。

帮助用户解决可视化的问题,同时让数据产生价值,这就是花火Hanabi想要传递的价值理念。比如我们想要呈现疫情期间不同国家的确诊病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传统的数据由于资料和技术限制很难显示全部信息,但可视化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选择动态的折线图就可以展示时间序列下的变化趋势,对比效果强。

全媒派:那花火Hanabi这个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低入门、低成本、标准化的内容产出呢?

黄志敏:技术是提高内容生产效率的最好解决方案,对于有想法但零基础、没有团队辅助的内容生产者,想要快速对热点进行反应,高效且标准化地产出能呈现专业直观易懂的内容,还有匹配不同分发渠道。需要使用技术工具来辅助。

“花火Hanabi”这个在线数据短视频工具,是数可视通过成熟的数据可视化内容生产经验创造出来的,它的理念和目标是不断贴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帮助用户打破数据可视化需要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内容整合能力的高门槛,同时教会用户如何科学地进行数据可视化。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