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行业与价值工程院大消费行业资深专家吴占东:后疫情时代,零售行业如何实现低谷跨越?

2020-07-01
非常时期,更要把握零售的本质

6月9~11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20 DEMO CHINA 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与企业创投峰会在线上举行,这是DEMO CHINA 亮相十三年来首次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

在峰会中,SAP行业与价值工程院大消费行业资深专家吴占东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零售行业如何实现低谷跨越?”的主题演讲。

吴占东从事零售行业战略研究20余年,专攻零售业业务现状诊断、业务流程重组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等领域。犀利观点如下:

1、零售的本质就是把最好的商品以最低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并且提供最好的服务。

2、这次疫情就像一瓶卸妆水一样,领先企业和落后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鸿沟。

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

一、2020年,中国零售业冷热不均

2020年的中国零售业,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叫冷热不均。一些门店因为疫情,销售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也有一些门店的销售额在疫情期间出现了脉冲式爆发。

2020年,零售行业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大灾难中的救治基础设施。疫情期间,所有零售行业,尤其是商超、农贸市场及一些生鲜品类的供应商都在做“三保”工作:保供应、保产品、保价格。

全国范围内的零售商龙头,几乎每一家店都接到过政府的约谈,要求他们不能涨价,不能缺货,不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所以,零售企业在这次疫情中承受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经营业绩,更多是来自于媒体公方面。

那么,有哪些零售业因为这次疫情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有家具店、餐饮、服装类的线下门店,因为它们的特点是高度依赖于物理流量。只有用户在现场体验才能产生消费与购买行为,但2020年1-3月,这些线下门店基本处于关门状态,因此,相较于2019年,整个销售额下降幅度高达90%。

另外一些业态,如商超、在线教育这类O2O服务,在疫情期间,实际上销售额出现了一个脉冲式增长。

疫情期间,大家都禁足于宅经济,一日三顿都在家吃,以前在餐饮门店的消费都流向了商超,尤其是一些半成品的销售量就迎来了一个消费高峰。

因此,于零售业而言,疫情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首先,是整个渠道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和进一步深化,而且门店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门店不再是一个核心环节,门店不开门,商品也可以通过轻接触、无接触等方式达到消费者手中。

另外,生鲜品类迎来转机,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前所未有的开始关注食品健康、食品卫生这种可塑性的源头,让整个生鲜市场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二、全渠道布局是刚需

全渠道一词,在五六年前就出现了。现在,不仅仅是零售行业要做全渠道布局,中国所有行业都要加速全渠道模式布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全渠道,意味着他的发展是落后的。

总体来讲,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全渠道的发展要先进很多,但经过这次疫情,整个全渠道模式也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展厅效应和社交属性的干预加强了。

1.展厅效应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调查研究发现,仅仅通过线上浏览就发生的购买行为仅占8%,仅仅通过线下体验就发生的购买行为仅占7%。而通过线上研究后,再线下购买的行为占到了85%。

很多消费者在逛线下门店时,都会立刻掏出手机,对比网上价格、评论以及售后服务,查看是否有不限周期的服务。

经过仔细研究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在现场购买还是回家网上下单。而且他们的很多研究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亲戚朋友来完成,而不再是去看淘宝、京东这类购物APP的评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评论中很多是通过刷单得来的,可信度不高。

社交媒体包括资讯类、社交类、短视频类等,比如在微信上与朋友交流一下,或者通过刷抖音,看看他们对产品的评价,再决定是否购买。

2.社交商务(Social commerce)

社交商务,大概在四五年前就出现了一个雏形,当时的APP有蘑菇街等。这类APP有一个特点,即点进去基本看不出它是卖东西的,因为主页上都是晒一些美妆照或者美食图片。下面基本以文字的形式告诉你哪些商品可以购买,这样就可以去淘宝、京东或者其他第三方渠道去购买这个商品。

当然,现在这种方式变了,渠道更多了,也更碎片化了。尤其是这场疫情,它还攻陷了最后一个客群和品类堡垒。

客群目标:中老年人

疫情过后,中老年人不仅开始上APP买生鲜,而且还开始玩抖音了。

因为在疫情期间,大家50%的时间都放在了手机上,这50%中又有70%都放在了社交应用上,这些社交应用包括短视频、资讯类以及微信等,培养了中老年人在线上活动的习惯。

品类堡垒:生鲜

疫情之前,大家在线上买生鲜的行为较少,但疫情来了,线下门店不能开张,大家只能通过到家服务来购买,因此,生鲜是疫情期间出现爆发的一个品类。

三、如何布局下一个10年?

过去,社交流量主要集中于流量明星,他们可以做直播、做广告带货。

但经过这次疫情,整个社交私域流量出现了极度碎片化现象,快手、抖音这两个龙头社交APP的DAU超过1亿,其他千万级别的社交APP还有十几个。每一个渠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做直播,人人可以带货,人人可以成为网红。

我的手机上有一大堆APP,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零售类,比如淘宝、京东以及各种零售商的APP,另一类则是社交类,如快手、西瓜视频、火山视频等。

这两类APP截然不同,它们就是两个世界。在零售类APP上,点进去是一个展架模式,上面展示的全部是商品信息、促销信息和价格信息。而社交类APP,点进去是图片、视频列表,平台会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送各种不同的短视频。

目前还没有一家零售商同时拥有一个既是直播又是购物的平台。

试想一下,如果从山西的零售龙头美特好、河南的胖东来他们的APP点击进去,看到的不再是产品大列表,而是各个单品的视频信息、图片信息,而且后台还有大量的运营人员每天都在做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进行直播带货。

但这种社交商务基因被充分利用起来后,这些零售品牌在当地积累的客户忠诚度就会从线下搬到线上。

因此,下一个10年,零售业要做的第一大布局就是加速在整个展厅效应下的全渠道,以及做好私域流量的布局,做好粉丝留存。

第二个战略布局,则是要拓展从田间到餐桌的这种生鲜业态。

经过这次疫情,消费者的整个心智已经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做IP系统给会员打标签,认为一些会员喜欢低价、性价比高的产品,另一些会员喜欢奢侈品,但整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经过这次疫情,一个会员身上可能会出现多个标签。比如会员对一些非生活必需品,他们的要求可能是多快好省,要求性价比高。但对于餐饮类食品、生鲜,他们对整个卫生源头的追溯,可能有一个极致要求。

在一个超市中国,生鲜品类通常占20%,当然,一些做的比较好的零售商如永辉、佳乐可以达到37%这样一个规模。

但生鲜又是所有零售品类中最难把控的一个品类,生鲜产品需要经过从田间到仓库,从仓库到门店,再从门店到餐桌这三个阶段的全产业链的管理。

第一阶段,从田间到仓库,这个周期比较长,因为它涉及到种植、养殖甚至加工,周期有些长达1-2年,尤其是水果类产品。

我曾经结果过一个客户,为去跟他做采购交流,他说水果断货了,你的货还在树上,这实际上就是从田间到仓库这一阶段的预期工作没做好。

从仓库到门店,这块最重要的是防损。生鲜类有个特点,它是通过以吨为计量单位来进货,以公斤为单位入库房,然后再拆成把,以把的方式去销售到消费者手里。

相较于其他日化纺织类产品,其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损耗都会非常复杂,

最后一个环节是从门店到餐桌,也就是整个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从目前市场来看,整个生鲜类的玩家有这几种模式:

第一大类:前置仓加上到家服务。以每日优鲜、买菜图谱为代表。

第二大类:仓店一体化。以到家和到店两种混合模式为代表,如永辉、盒马鲜生。

第三大类:鲜社区门店,以到店模式为主,比如钱大妈、水果园等,但他们现在也开始慢慢尝试到家服务了。

这三类模式,各有各的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生鲜实际上是零售行业最难做的一个品类,是对管理流程要求最高、最复杂的一个业态。因此,很多超市做生鲜,大多采用外包,变成了一个房地产收租模式。

经过这次疫情,建议零售企业可以加大整个生鲜品类的占比,自己去管理生鲜,因为客户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可逆了。

在2003年以前,盒饭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但经过那场非典后,盒饭一直持续至今。所以,经过这次新冠疫情后,生鲜会带来一个新的风口。

因此,建议零售企业在生鲜这块要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并且要加大对生鲜源头的把控,打通整个供应链,并且形成一种可追溯的、高安全的、高健康的供应链,拓展整个从田间到餐桌的生鲜业态。

第三大布局,做好交付环节。

线下门店虽然是零售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已不再是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门店现在不开门也照样做生意。我们看到一些超市,门店是关着的,但里面的人一直在忙,他们在做什么?在做分拣,做货品上架、下架、打包,再到物流的配送。

也就是说,门店不再是一个单纯发生交易的环节,也可以是与客户做交付的环节。疫情期间,很多餐饮都关门了,但他把一些食材、二次加工的这种食材放到便利店、超市里卖。这时候的便利店和超市,实际上就变成了另一个餐厅。

因此,我建议餐饮企业将来一定要把食材做一个标准化输出,因为客流量下降是常态,但业务不能中断,你可以通过社区便利店、超市把食材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不仅能够减少企业在非常时期的损失,也是餐饮、零售两个业态的融合。疫情期间,我们看新闻就知道,很多餐饮企业大量员工闲置,而超市服务人员又不够用,然后,双方实行员工共享。当然,这种融合不仅是人员方面的融合,更是整个产品业态的融合。

同时,随着门店变为非核心环节,激发一线人员的创造力非常重要。疫情中,那些业务没中断的门店,是因为他们的员工有1万种办法把商品销售给客户,拉微信群、发朋友圈,还有做抖音快手直播,这种销售实际上在零售行业中是大批量存在的。

员工很有创造力,他们有很多办法去跟客户做有效的互动,这时,只需要零售企业做好授权工作,允许员工跟客户发生什么样的互动,设置好一个分红机制,同时,提供一个工具,来满足整个商品订单的履行。

把跟客户互动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因为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很多零售企业,成立了单品公司,服装类单品公司、电器类单品公司,生鲜类单品公司。这类公司,其员工就会有一个类似于微商的工具去做好这种架构。这样就能监控到它的订单,然后给他相应的分红。

另外,一定要把门店变成一个交易交付前置仓库,类似于直播室这样一个多业务,不再只是跟员工是紧耦合的,跟业务也要做到紧耦合。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疫情就像一瓶卸妆水一样,领先企业和落后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鸿沟。一些金融脆弱的企业,出现了断货、缺货、价格异常而导致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但一些经营韧性强、供应链准备充足的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了一个爆发式增长。

中国的零售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了门店端,比如做新零售的人脸识别、无人货柜扫码交付等。当然,这是引来了一部分流量,但后台的订单进来之后,如何保证后面的供应量,如何做好客户留存?这一点实际上没有解决好。

有一个客户和我交流,他是华东地区的零售龙头,他说,互联网企业龙头企业给我300万流量,我现在不敢接,因为为怕承接不了。

因此,在这里我建议所有零售企业要回归零售的本质,零售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把最好的商品以最低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并且提供最好的服务。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