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无法摇摆

2020-07-30
“西进”浪潮12年后,左右逢源、来回摇摆的时代结束了。

图片来源:图虫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姚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西进”浪潮12年后,左右逢源、来回摇摆的时代结束了。

7月16日,在台积电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台积电方面表示,公司未计划在 9月14日之后给华为继续供货。而这背后是,5月15日美国商务部曾公布的对华为限制新规将正式于9月15日生效。

与此同时,而另一家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企业——鸿海(富士康母公司)也逐渐东撤。

当地时间7月24日,印度通讯技术部长普拉撒于宣布,iPhone 11已经由鸿海在印度清奈(Chennai)的工厂开始投入生产,这是苹果首次在该国生产的高端手机之一。宣布的10天前,英国路透社也发布一则独家消息称,中国台湾代工制造商富士康计划投资10亿美元,扩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厂,并在那里组装苹果手机。

相对台湾,大陆在西边,所以台湾人一般将去大陆谋生或经商的人或企业,称为“西进者”。地缘政治、中美贸易战等综合的背景下,自2002年开启的半导体企业西进潮,正在退潮

2018年5月,张忠谋接受了财讯的访问。“即使对苹果供应链有影响,台积电不是站在第一线。会保持中立,不会选边站。”过程中,张依旧乐观地选择保持中立。

而现在,这位长袖善舞的“半导体教父”,也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不得不站队了。

1

摇摆间的东撤

7月29日消息,27日暴涨12%,两日暴涨31%,两日市值增加5100亿港元,市值一度超过4317亿美元。据雪球统计,从年初至今,台积电市值涨幅达到34.36%,而英特尔自年初起市值跌幅已经扩大到16.86%。

据悉,台积电股价上涨的原因,是因为美国芯片厂商英特尔公司日前宣布其7nm芯片进度落后于原计划,将延期6个月,或将其生产予以代工厂。就在英特尔宣布延迟消息的第二天,就有台湾媒体报道称,英特尔已经将2021年18万片6nm晶圆的代工订单交给了台积电。受此消息影响,台积电美股持续上涨。

显然,7月16日正式选择断供华为前,多次的犹豫和摇摆,让大家误以为,台积电断供华为后的日子应该会十分艰难。

5月15日,美方宣布针对华为的禁令再次延期90天,但与此同时,一项新的、更加严苛的禁令出台。

当天晚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在发布公告称,最新修改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已经获准通过,要求厂商将使用了美国的技术或设计的半导体芯片出口给华为时,必须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证,即使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厂商也不例外。

这意味着,无论是否美国企业,只要在产品中使用了美国技术,向华为出口时都需要许可证。任何与华为有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美国都将监管并且有一刀切的可能,比如,美国可以禁止台积电为华为提供代工服务,不管来自美国的技术占比如何。

3天后,断供的消息“满天飞”。日经新闻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在美国商务部公布最新的禁令之后,台积电已经停止接受来自华为的新订单,已有订单可以继续生产,在9月前交付完毕。

对于这则传言,台积电回应日经新闻报道表示:纯粹是市场传言,台积电不会透露客户信息,但“会遵守法律法规”。

而一年前,也就是2019年5月23日,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加入"实体名单"进行限制后, 美系的供货商,包括高通、博通、intel、Nvidia、美光、skyworks、Ti等都已经停止向华为供货了,同时也停止商务活动。而台积电,当时表示这一决定还在评估当中,并保持持续供货。

华为在社交网站上发消息,称台积电不会“断供”不久,台积电也正式就该问题向台湾媒体“中央社”回应:“包括海思在内的所有客户都是合作伙伴,客户先成功,台积电才能跟着成功。”

一边是是否会断供,另一边则是是否会去设厂。

2019年开始,美国开始频繁邀请台积电赴当地建厂,今年5月10日,还被曝出已于台积电讨论相关建厂事宜。据中国半导体协会5月15日援引相关报道指出,台积电今日(15日)正式宣布,将在美国投入120亿美元(约850亿元人民币),兴建且营运一座先进晶圆厂。

据了解,台积电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卡马斯市设有一座晶圆厂,并在德州奥斯汀市、加州圣何西市皆有设计中心,此座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新厂,将成为台积电在美国的第二个生产基地。

然而,在正式消息传出前,对赴美建厂,台积电一直处于拒绝的状态。

外媒指出,早在2019年10月底,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参加当地半导体协会的相关会议时就指出,若在美国生产,服务与成本都是挑战,短期内不会考虑在美设厂,也没有相关收购计划。

来回摇摆的态度背后,是台积电商业模式的困境。

数年前,刚退休完成交接班的张忠谋,曾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采访中,张提到了台积电的四个价值,分别是诚信正直、承诺、创新和客户的信任。对于世界晶圆代工厂的翘楚,客户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张提到:“我们这个二十个客户,就是我们80%的营收,十个客户就是我们三分之二的营收。所以,我总是说,和他们讲(两位接班者),你一定要跟这二十个也好,三十个也好的客户,跟他们的CEO一定要保持密切的联络。”

台积电作为巨头背后的巨头,客户基本为大甲方,流失一个客户,便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不得不取舍时,选择损失小的方案是常规选择,台积电也是如此。观察者网曾撰文分析,大陆和美国两地对台积电来说意味着什么。

台积电2018年营收突破1兆台币,第一大客户推测是美国“苹果”,相关营收2246.9亿,占营收比重21.78%。整体美国营收为6328.21亿元,比重61.35%。而台积电的大陆市场总营收为1757.94亿元,年增率59.5%,比重上升至17.04%,是台积电去年表现最佳的市场。

在台湾股市里,台积电也是“华为概念股”的指标厂商,华为(海思)目前则为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占整体营收8%。华为年采购额达670亿美元,鸿海富士康占比10%为最高,台积电4%为第三,鸿海富智康为3%第五,总和113.9亿,向高通、博通等美商进行的采购约100亿美元。

与第一大客户苹果比,华为被舍弃的决策,也可以理解。

据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最新调查显示,第二季度台积电营收高达101元美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0.4%,排名第一。三星排名第二,营收3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格芯(GlobalFoundries)位列第三,营收14.52美元,同比增长6.9%,联电、中芯国际、高塔半导体、力积电、世界先进、华虹半导体、东部高科跻身前十。

从2019年营收排名来看,第一名的台积电与第二名的三星之间,多了一倍。

2

坚定的西进者

整个2001年,台商成了上海两大机场的常客。

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联华电子的董事长曹兴诚,原世大积体电路总裁的张汝京,频繁来沪,为的就是“考察”。

其中,最具影响的,便是排名第一的台积电和他的一把手张忠谋。台湾《天下》杂志曾进行过 在线调查中,超过8%的人都把张视为最佩服的企业家,其得票率一直稳居第一位。

对于在台湾地位超然的张来说,数次的考察犹如时常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谍战桥段。

起先张忠谋鉴于台湾当局的严密监控,拒绝会见任何内地访客。当时的松江区委书记潘龙清,利用“高尔夫外交”,设法与张忠谋取得了联系。为了见面,双方各自在高速公路上数次换车。成功甩掉跟踪特务和记者后,在一辆飞驰的车上进行了约半小时的原则谈判,双方达成初步共识。由于行踪诡秘,即便号称“狗仔队”的台湾媒体记者也只揣测潘、张见了面,至于飞车密谈这一细节,至今无人知晓。(今日东方,深度报道:张忠谋台湾突围)

《财经》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了张忠谋的不安:2002年5月5日,台积电在上海市松江小昆山与上海松江科技园区签定“投资意向书”秘密协议。鉴于尚未报台湾“经济部”批准,张忠谋再三要求保证内地媒体不得见报。

台商来大陆投资设厂,一般都需要经过台湾的“经济部投审会”审核,像台积电这样级别的投资案则要由“经济部长”等亲自审核。而台当局也一直认为,芯片产业代表着台湾经济的最后一根命脉,不让台积电来大陆投资,可以阻滞大陆芯片业的发展。

张忠谋的西进计划,因台湾“经济部” 投审会延拖未批,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仅有频繁传出的消息,没有实际落地的动作。

这让一直在外界看起来气定神闲的张忠谋,也罕见地在公众场合多次使用严厉和坚定的语气表态。

曾公开表示“(‘经部’)不批也要投(内地)”的张忠谋,在2002年1月,张忠谋首度以罕见的严厉口吻抨击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并表示当局以“国家安全”名义干预企业决策,可能会损及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国家安全”,适得其反。他说,这是当局必须知道的“后遗症”。

在2001年8月以前,台湾行政当局对芯片代工业西进登陆的政策一直是“戒急用忍”。而这项“戒急用忍”政策,还需追溯至1996年。1996年,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挡台商到大陆投资,阻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直到2003年2月,台湾当局才正式批准台积电在上海的投资计划,2004年正式投入生产。

当然,张忠谋的“西进”计划,绝对不会仅仅是将台湾的旧设备搬运至上海设厂。

来自台湾的传媒这样报道:台积电上海松江厂,首期工程已展开,占地2000亩的工地上,尘土飞扬,卡车进出不断,打桩工程正积极展开。上海有关人士也透露,台积电8寸晶圆厂的厂址位于松江大学与松江工业区之间,属于新城区,未来将以台积电为首建立松江科技园区,吸引配套厂商进驻。

这些配套厂商中,包括了如鸿海、日月光外这样的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知名企业。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台积电8寸晶圆厂率先登陆激励下,茂德、力晶去年底也陆续提出大陆设厂申请,预计将寻找建厂地点、人才招募,掀起第二波登陆风潮,是台湾晶圆厂在对岸形成群聚效应。

长江三角洲的半导体布局,也由此正式开始。

而得以让张忠谋成为坚定的西进者背后,是局势和环境要求下的不得不为。

2002年秋天,张忠谋在一次公开场合中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诗句自喻心境,对台湾经济景气发出悲鸣。

2001年前后,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衰退,台积电营业收入下跌24%,营业利润更是下跌了七成以上。

2002年年终,IDC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2002年全球芯片销售增长速度放慢,而芯片业产能又严重过剩,全球各大半导体公司的业绩已经回落到了1995年的水平。尽管销售增长缓慢,但芯片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却一点也没有减轻的迹象

而此时,当时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商——美国ADM公司决定把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当时的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厂——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宣布在上海建立办事处;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宣布,将投资2亿美元在苏州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封装测试厂。

大陆半导体市场似乎成为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片热土,也是台积电当时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3

台积电拉动的一长串葡萄

选择赴美建厂,选择断供华为,背后的判断原因不止苹果。

2017年3月,张谋忠亲自领军与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将投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5亿元),也是台湾历年来对大陆最大的单笔投资,在南京建立一座12英寸晶圆工厂及一个设计服务中心。

这一投资,令人瞩目,张忠谋试着打造“南京竹科”,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日益明显

台积电在南京设厂后,台积电如设备商、安装设备商等供应链企业,也都跟了过去。

过去那边,除了设厂之外,接单的意义就很浓厚了。所以台积电过去会造成什么现象?不是只有台积电一家过去而已。就像一串葡萄一样,不少半导体供应链企业直接带到南京。

事实上,除了台积电和其供应商之外,也有企业在得知台积电的布局后,意识到这片区域的半导体战略布局鸿海也跟着打算去南京建立6大中心。

据台媒报道,台积电南京建厂后,鸿海在南京大概投了1700亿台币。投资背后,无非是他觉得在那个地方一定会有相关的半导体商机。

台积电带的那一串“葡萄”中,除了鸿海,还有可能有谁?或许,我们从台湾地区半导体材料的产业结构中,就能知晓一二。

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基于台积电产生。而其半导体电子材料产业主要是以硅晶圆、光罩、光阻、化学机械研磨液与湿式化学品等次产业所组成。包含硅晶圆、光罩、光阻、化学机械研磨液与湿式化学品等材料厂商家数约50家,从业人数约为16330人,研发占整体营业额的比重平均约为1.7%。

从这些材料的供应来源来说,大多依赖日本或美国的进口,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制程气体、溅镀金属靶材以及高阶制程用的光阻液及化学机械研磨液等等。仅有在硅晶圆、微影光罩以及一些酸碱湿式化学品的部分可由台湾地区自行生产。

大部分的制程原物料,或是制程所需的关键零件,仍需仰赖进口。例如,光罩生产所需的空白光罩( Bank ) 就是仰赖 HOYA 、S & S Tech、INABATA 等国外厂商供应。(潘婷,台湾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依靠台胜科、合晶、环球晶圆、台湾光罩、台积电光罩部门等组织,硅晶圆和光罩部分,台湾地区可自给之外,其他材料的进口依存程度较高。

郭台铭曾接受台湾媒体《天下》杂志的采访时,被问到“两岸供应链还有多少合作空间”。

“全世界所有的经济,大家都在竞合时代,又竞争又合作。这是时代的来临”,说到这里,镜头前的郭台铭,调整的坐姿,一反常态地严肃说到,“合作,我常常讲合作的话都好说,谁做主这是关键。科技产业、任何的产业,都有合作的空间。应该是谁强,谁听谁的。第二个,我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说什么,一定要用技术取胜,而不要去用什么数量取胜。最后的结果是双输。所以我还是强调,和平稳定发展。”

合作是毋庸置疑的大基调,但是,对一家企业来说,在合作中,听谁的才是关键。

再来看台积电的摇摆和犹豫,无疑,从客户订单,到供应链原材料,台积电无法拥有真正的控制权

4

进退背后

早在数年前,美国便邀请台积电赴美建厂,完成“美国制造”。当时的台积电,也一直处于不回应的消极拒绝状态。

2017年初,张忠谋直接讲述了拒绝设厂的原因:其一,台积电有66%客户来自美国,等于为美国企业创造利润提升就业,间接达成了特朗普提升就业率的目的,没必要在美国设厂。其二,台积电在台湾给予员工的薪资不低于美国,坚持台湾制造,并非这方面的成本考量,而是台湾拥有完整的产业聚落,提供最佳效率。

台湾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曾报道指出,台积电到美国建厂要应付高昂的建设成本,此外,美国当地没有生成相关的供应链及基础设施,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据了解,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半导体制造厂,美国的科技巨头苹果、高通以及我国的华为等都是其重要的客户。正是由于到美国设厂可能面临的重重困难,以至于台积电一直在海外为美国代工。

三年之后,选择赴美建厂,是上述两项原因改变了么?显然,成本、产业链、效率等条件并未改善。

“在我们开始的时候,老实说,大陆的市场并不是那么大,我们的客户大部分都是美国。很多台湾的公司到大陆设厂什么的,那个到不是为了大陆的市场。为了大陆的劳工。大陆的劳工因为又是工资比台湾低,而且人多。台湾有些公司在大陆雇佣100万,几十万人呢,在台湾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工人。”张忠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答选择来大陆设厂的原因。

与拒绝在美国设厂的原因相似——效率、产业链和成本。

显然,张忠谋贯彻了数十年的商业逻辑,似乎不好用了

2004年,台积电落户上海的消息落实成了现实,时任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应诚接受了采访,标题为《台积电扎根在大陆》。

当时记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台积电落户大陆的事实说明,在全球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时候,人为设置的一切禁锢都将无济于事,会被市场发展的洪涛巨浪冲垮。商家围着市场这个无形的指挥棒转,已经被近代经济的发展史印证为真理,任何不想顺从他的力量都将成为螳螂之臂。

而这一切,在新一轮的国际化变革中,市场似乎成了新的螳臂。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