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战争」的背后:价值、隐私与边界

2020-10-01
以代表数字经济本质的三个V——体量(Volume)、维度(Variety)、速率(Velocity)来度量,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丰富度和实时的能力驱动经济的数字化。

编者按:本文来自馨金融(ID:Xinfinance),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作者丨洪偌馨

封面图丨摄图网

以代表数字经济本质的三个V——体量(Volume)、维度(Variety)、速率(Velocity)来度量,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丰富度和实时的能力驱动经济的数字化。

——馨金融

人类对于数据的态度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矛盾。

2020年在疫情之下,数字经济的价值进一步显现。中国过去几年的数字化成果成为了推动复工复产的最大动力,不管是物流、外卖的强大网络,还是健康码、疫情地图等「抗疫」产品的迅速推出,其背后都是数据的力量。

但另一面是,公众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担忧、质疑,甚至是恐惧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再看今年命运不断反转的TikTok,短短数月之间,从中国「出海」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到在美国、印度接连陷入「被禁」风波。其背后,是企业和国家围绕「数据」资源博弈的升级。

那么,站在「数据」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数据的价值,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所伴生的个人隐私和企业垄断争议?

近日,全球开放型研究机构罗汉堂的秘书长陈龙教授在「2020中金数字经济论坛」上的演讲中谈到,「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特别重要,但共识又特别少的一个话题。」

他认为,信息革命本质是信息创造和分享成本的革命。这个革命背后,数据其实是经济的血脉,数字技术改变的是这个血脉流淌的广度、深度和数据的自由流动,这就是数字经济的本质。

1

数据的力量

「数据本质上是信息,如果回看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陈龙教授表示,自70年代以来,所有信息经济学家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去解释信息不对称、「可信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对经济是多大的障碍、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机制去减少这样的不对称,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文化。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文中提到:

合理的经济秩序应该具备的一个独特的性质是,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因而,社会的经济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利用那些任何个体都不可能掌握的整体信息的问题。

今天看来,陈龙教授认为哈耶克的观点可引申出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信息并不一定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二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问题,是如何促进信息的聚集和交换。

一个可以佐证的案例来自美国,二战爆发后,美军在全球作战,各兵种的军械、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进入大量消耗期,各类军方订单如雪片般飞往企业、基地与运输机构,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横跨欧、亚非大陆和海洋,全球规模的C2B、M2B运作。

但由于此前各兵种、战区和基地在对物资进行编码和分类时信息不统一,无数军械和物资被大量重复采购与生产,造成了动辄数千万美元的浪费。

为此,时任总统罗斯福开启了一场「信息化」改革——将所有产业链上的信息强制统一、所有系统整合为一体,为美国在二战中的作战提供保障。

不只是国家机器,在市场竞争中,这种对于利用信息提升效率的诉求显得更加迫切。

几十年前,联邦快递首席执行官费雷德·史密斯曾说:「关于包裹的信息和包裹一样重要」,也道出了这家异军突起的物流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横扫市场的秘密。

而数字化时代更加强了信息的力量。

在陈龙教授看来,数字时代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信息能够被数字化,进而被聚合处理。并且,数字化改进了信息的聚合和交换,进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根据统计,1800年-2004年在美国出版的谷歌英文书籍中「数据」和「信息」两个词的次数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Data一词的使用超过了Information,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信息的数字版,即数据,逐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陈龙教授认为,「信息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让信息流动起来具有核心价值。

那么,如何理解信息的流动?以及背后数据的价值?

在陈龙教授看来,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信息成本变得极低,极低就带来了三个数字化:连接、决策和信任的数字化。本质上是数据在背后流动,这三个东西也是人类协同的基础。

谈及连接的价值,最典型的就是电商。

过去,线下一家小店只能服务10平方公里之内的用户,但是现在通过电商平台,买家和卖家相隔千里也能完成交易。这背后就是买卖双方数据匹配的结果,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家可以轻易地知道对方的存在、产品的好坏。

那如果没有数据做连接会发生什么?

陈龙教授分享了在淘宝平台上做的一个小实验,当用户关掉了自己的「推荐功能」后会发现,尽管淘宝平台上有海量的商品,但却更难买到心仪的东西。因为没有了个人偏好做依据,系统推荐会自动向头部商品倾斜。

当用户发现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点击率和使用率就会大幅下降。不使用个性化推荐时,用户平均点击率显著下降77%,首页推荐用户平均浏览商品数量显著下降33%。

借助个人消费偏好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搜索成本,也提升了平台的匹配效率。陈龙教授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哈耶克对于信息价值的理解,也是信息交换和流动的意义。

而关于决策数字化,最常见的案例就是金融里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即了解你的客户)。这不仅是当下金融监管对于相关企业展业的基本要求,更是数字金融时代最核心的能力建设。

以网商银行的「310」贷款模式为例: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便是充分发挥了线上数据决策的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小微金融的服务成本、风控成本。

2

数据的尺度

尽管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给了大众、企业、社会以极大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了对于「数据」力量的担忧、质疑,甚至是恐惧。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伤害用户隐私为代价的。

那么,站在认知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数据」,以及它所伴生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今年9月,由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组委会和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共同发起的 「App 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88.5%)受访者对于 App 申请手机权限会进行理性分析,谨慎授予权限。

其中,近半数 (49.7%)受访者通常都会仔细阅读首次打开或更新 App 时弹出的隐私政策,29.9% 的受访者有时会大致浏览。

罗汉堂在2020年7月进行的一次隐私调研也佐证了这一结果,超过99%的用户表示关心隐私问题。但从结果来看,大家对于数据和隐私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并没有完全倒向一边。

敏感信息的授权率会随着用户年龄变化呈现「微笑曲线」趋势:年轻时高,随年龄增加降低,在50-60岁左右达到最低,随后增加。敏感信息的授权率随用户的数字经验(使用某APP时间长度)增加。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总体来说,大部分用户并非盲目地用隐私换服务,他们一方面对于隐私安全有着高度的敏锐,另一方面也愿意分享,愿意拥抱数字技术。

对比基于全球消费者调查的隐私态度分析,就全球平均数据而言,只有23%的用户表示不愿用任何好处换隐私。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仍会在数据流动,以及隐私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并没有让「隐私压倒一切」。

在陈龙教授看来,推动数据的价值和保护客户的隐私之间并不冲突。现在已有很多技术、机制可以让企业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流动,实现数据的价值。

例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采用Privacy Engineering的理念,即基于「原则」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的结合来实现「懂你,却不知道你是谁」——最小化的数据采集、限制不必要的流动、数据加密或脱敏处理等。

3

数据的边界

就像「技术无罪论」,人们对于数据的担忧最终折射在了使用它的企业身上。

正如布拉斯兰.迪尔诺在其《数据游戏》一书中所陈述的,「新闻、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据。无论好坏,它们俨然已成了如今最卓越的公共语言——会说这种话的人,便可统治世界。」

数据所带来的企业垄断,大概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大的争议和挑战之一。

由于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超级巨头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源。而BigTech们是否会形成某种数据垄断,进而加剧赢者通吃的局面?是否会利用数据优势阻碍创新?或者伤害用户的利益?

对此,陈龙教授认为,所谓的数据垄断加剧赢者通吃是一种误读。拉长了时间维度来看,新兴的数据公司、科技公司要比传统产业竞争激烈得多,「淘汰率」也高得多。

罗汉堂把美国80年代至今,IPO企业五年以后退出的概率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可以看到:退出率最高的集中在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技)和Communication(通信行业)领域。

另一个例子是,2000年美国ICT(信息通讯技术)行业的前50大公司,到了2019年再看这个榜单时,有24家企业已经退出,这些企业要么倒闭了,要么被并购。还有18家企业排名后退了。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当今的数字和科技巨头会更加注重创新,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以市场上的新经济公司们为例,美团对于衣食住行线上线下生活的连接,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链、滴滴出行等连接了用户和司机等等,都是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生态。

此外,还有B站、小红书、抖音等也孵化出了新的职业,网红KOL、视频up主……他们都在逐渐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其背后离不开数据的力量。

而这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得益于这种「新物种」的进化方式——连接与数据的内生驱动。

同样,基于这个背景。陈龙教授认为,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动机并不足够,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通过长期服务的改善来获取消费者的持续参与,以及平台价值的上升,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互联网应用都是免费的。

而最终,科技公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给消费者提供了可靠、高效、性价比高的服务。「信息的交换、流动和使用从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数字时代的各方参与者都是数据生产和使用的受益方。」

陈龙教授认为,如果今天重述哈耶克关于经济社会首要的问题,可能会变成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数据的流动和使用。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