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DEMO CHINA新生巢医疗健康专场,如何描绘未来生命色彩?

2020-10-19
什么样的创新是“好创新”?

10月17日~18日,由创业邦主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支持的2020 DEMO 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聚焦“大健康、大消费、金融科技、企业服务、5G”五大赛道,分别设立专场DEMO SHOW和专业领域探讨,希望通过聚集创新力量,开启智慧经济新时代的内在逻辑。

在17日下午的“DEMO SHOW新生巢描绘未来的生命色彩专场”上,11个优秀项目展开角逐, 9家专业基金的投资人组成超强评委团,犀利点评和圆桌分享精彩不断,引爆全场。

路演开始前,北京新生巢副总经理/薄荷天使基金合伙人侯剑作为主持人,对话成都海博为董事长李英富、安济盛COO李沐宇、高特佳弘瑞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四位嘉宾围绕“生物医药创新在疫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

李英富认为,做生物医药科学如果实力不强,很难与国际竞争,公司现在的定位一定是国际竞争,而不是中国竞争,这才能有前途。他还呼吁,投资机构在前瞻性判断上要前移,希望主要专注于做IPO轮的投资机构多关注A轮、天使轮,中国将来会有能够诞生大企业的可能。

王海蛟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像马拉松刚跑一百米。医疗制度的改革,会带来全面的红利。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要聚焦,做和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目前是抓住机会的时机。他还表示,投资机构需要更有前瞻性,修炼非常强的研究的能力。

安济盛生物COO李沐宇表示:对企业来说,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无法外出开会办公,这使得团队的沟通协作更加密切,让企业更加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而借助于视频远程会议,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紧随其后的是紧张又刺激的路演环节,11个优秀项目陆续出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登台的路演企业,是从创业邦前期全球项目征集中脱颖而出的优质项目。最终排名第一名的项目,将直接晋级2020DEMO 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争夺决赛大奖。

路演项目涉及领域丰富,有女性健康管理方向的归巢生命;医疗信息化的伊柯夫科技;诊断检测领域的益微生物、成都微康、西波拉底医学、丸蝶超声AI;心理学方向的中科心研;健康险赛道的寰宇关爱;第三方工具或服务方向的百世惠康、瑞尔安心。

本场的评委团阵容强大,他们是沃生基金管理合伙人曹征、北京新生巢副总经理/薄荷天使基金合伙人侯剑、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磐霖资本合伙人唐爱民、高特佳弘瑞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盈创资本创始合伙人易宇、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周伊。

创业者和评委也走心互动,比如益微生物COO刘轩做路演时,谈到好的诊断产品,要具备三个特点,非常高的准确性,让大家都能检测到,以及简便性。

评委唐爱民表示看法,肿瘤早期检测现在还是较难攻克的课题,因为这里面涉及诸多因素,但如果假以时日创业项目的前瞻性研究做了,再观察患者的数据,这个意义更大。

最终,11个优秀项目中,创新型无标记成像平台Vibronix被评选为本场冠军,并获得晋级总决赛的资格。该项目是针对药物敏感性的平台,解决耐药菌感染的问题。其他项目也获得了优秀项目证书。

在DEMO会客室环节,也是精彩不断。磐霖资本合伙人唐爱民作为主持,对话各位评委嘉宾,大家谈到了对路演项目的总体评价,认为可喜的是看到创业者不少创新的思路和实践,与此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硬科技项目的入场。

各位嘉宾畅谈了在各自眼中,医疗健康投资的十年变化,以及预测未来5-10年,医疗健康赛道哪个细分赛道最有前景。

周伊谈到,医药的带量采购,让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给医药行业带来深刻改变。降价是否会延伸到更新的技术,以及低价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影响,是不确定性事件。周伊表示,最近在关注合成生物学和手术机器人,后者或许能走出进口替代之路。

易宇谈到,过去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以前不会有人看创新药、器械,大家关注的都是这个市场和商业模式。但2014-2015年以后,大家预判到中国的医疗市场,不会像以前还是以跟踪和仿制为主,而是政策向创新药倾斜,所以一些接触比较早的资本开始布局创新药。

对于医疗器械领域,易宇认为中国会有很好的机会,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差距还非常大。但也要看到挑战,即医疗器械创新甚至比做药更难,因为它跨学科。

此外,对于AI和医疗的结合,易宇认为也会有不错的发展,因为这也是医疗的迭代。此外,医疗整个产业链要起来,CRO等专业化公司填补了很多研发或销售职能的空白,也就是说商业模式不需要一个企业从头做到尾的,可以做一些专业化的外包,从而加速产业化的发展。

熊伟铭认为有两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是监管,一个是资本市场。从趋势上来看,过去有点像夹缝求生存,现在变成技术驱动。

刘缨谈到,医疗类投资,挣钱的项目都是科技驱动的,不挣钱的项目都是模式类的。但是她并不反对模式,如果模式类的用新的技术改变,提高效率,就是技术驱动的创新。真正解决人类的需求,是二十年来都没变的逻辑,而技术驱动是企业生存的能力。刘缨表示,现在主要关注的是技术驱动的创新项目,偏向测序、生物医药、创新耗材类等。

林艺则期待未来支付方式是否能更加丰富,他认为这里面也有大的商业机遇。

曹征表示会关注更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也关注数据驱动的生物医药项目。此外,因为制药业到器械,已经形成很大的本土氛围,还可以关注上游原材料部分。

唐爱民则强调,目前me too项目已经红海,大家比拼的是更快、更新。对新药引进的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不能等美国新药做出来看到结果后再follow。他谈到,有较强的创新性、较新的靶点、技术的项目,一定是投资机构比较青睐的。

嘉宾们还对目前生物药企密集上市的现象发表看法,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是否过热这个问题,大部分嘉宾都表示,还是要看怎样的标准。从产业发展角度,适当的泡沫,往往能催生一些伟大的公司。另一方面,融资渠道的丰富,也可能给进入二级市场的企业带来更严苛的考验,这不是终点是起点。对于投资人来说,要在医疗投资热之下,保持理性和客观,提高投资能力。

在讨论的尾声,嘉宾们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些建议。曹征谈到,企业要练内功、有硬核技术、组建完整团队,理解市场需求,且有更长期思考包括眼光和能力。

林艺和唐爱民都认为,创业团队一定要专注、聚焦,创业初期要把定位做好,要注意创新。林艺还强调,技术一定要创造临床价值。

熊伟铭则表示,创业公司要努力做到细分领域的第一,但也别太超前。

刘缨提到,医疗企业最终一定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不解决问题,什么都没有。

精彩的圆桌对话之后,专场还重磅发布创业邦“2020中国医疗大健康创新企业榜单”,80位企业上榜,企业代表上台领奖。专场落下帷幕,但创业不息,创新不止!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