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020-11-22
板蓝根的产业化进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流行病史。

图片来源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来自远川商业评论,作者林捷彤,编辑高翼,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每一场疫情,板蓝根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从非典到禽流感,从甲流再到新冠,每一次流行病毒肆虐之时,就是药店里的板蓝根涨价、脱销的高光时刻。

今年一月,板蓝根原料药价格就蠢蠢欲动,但很快被双黄连和连花清瘟抢了风头,但终究是还是来了。10月13日,钟南山在一场研讨会上透露,其研究团队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具有体外抑制药效”,轻描淡写一句话,再度将这一“中国神药”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顺带着把白云山的市值拉高了50个亿。

“钟南山”、“板蓝根”、“新冠病毒”、“有效”……媒体的关键词提取技能一发动,眼看着就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吓得白云山连忙发布澄清公告,撇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在这份公告中,白云山主要澄清了两件事:

第一,媒体所报道的结论只是钟南山团队进行体外筛选实验的结果。确定一种药物的有效性,至少要经历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三个阶段。换言之,板蓝根治新冠,是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

第二,国内的板蓝根市场已是充分竞争的状态,而且复方板蓝根颗粒并不是白云山的主要产品,2019年占公司营收比例仅7%。言下之意,是投资者不要对板蓝根拉动公司业绩抱有太多期待。

当然,还有一点不被人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板蓝根的大户其实不是白云山本身,而是广药和李嘉诚1:1出资成立的白云山和记黄埔,全国147个板蓝根颗粒批准文号,它一家占据了20%的市场。

公告发出后,投资者们倒也从善如流,说好了炒概念就是炒概念,一分钱都不会挪作他用。公告发布当天,白云山在港股和A股分别大跌7.13%和3.28%,50亿市值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市场。

此次“板蓝根治新冠”的乌龙事件,所反映的其实是国人对板蓝根这一“神药”的信任与执念。包装上朴素的“清热解毒”四个大字,不知为何就能念作“包治百病”。

板蓝根,这种其貌不扬、药理不明的中草药,在对未知的恐慌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中国人对抗流行病毒的“神药”。

1. 赤脚医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群体曾得到过世卫组织的亲自点赞,就是赤脚医生。

早在文革前夕,中国的乡镇地区开始出现一批所谓的基层医生,为地方老百姓治一些常见病。他们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或出身医学世家,或接受过短期医护培训,掌握简单的医术。他们的存在,填补了当时我国基层巨大的医疗空缺,在那个年代能保障八亿多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也得到海内外权威机构的肯定。

彼时,赤脚医生们践行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有什么用什么,阿司匹林、碘酒、中草药、推拿、针灸……各类民间偏方和现代医学方法混搭,百无禁忌。

一份1976年的地方文件提到,“只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能迅速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提高农村防病治病工作质量……才能实现主席的伟大理想,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1]。“中西医结合”在当时不仅是个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基于药品匮乏的现实考量。板蓝根就这样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

板蓝根,顾名思义是“板蓝”的根部。目前广泛作为药材的板蓝根,来自一种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蓝”类植物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人也多用于治疗发热、咽痛、头痛等——而这些都是流行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

不过,板蓝根能流行起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菘蓝这种植物好生养、易存活,种植范围遍布我国大多数地区,生长期也只有半年,是一种经济作物。而且板蓝根的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既可直接用水煎服,也可经由压片机和压盖机等设备简陋加工,制成注射液、口服制剂等。

于是,在赤脚医生群体的群众广泛种植和大力推广下,板蓝根逐渐在民间打开了知名度。

1988年初,由于一种名为毛蚶的食物,上海市爆发了甲型肝炎,两个月内有近30万人感染。尽管甲肝和感冒一样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可以医治,但也许是为了安抚患者情绪,上海市卫生局和中医学会还是将板蓝根写入了肝炎预防方和治疗方中。

“板蓝根防治甲肝”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上海滩。

据当时分管医疗卫生的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回忆:“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板蓝根几乎都向上海运输,尽管价格不断上涨,依然供不应求,不少药厂和销售企业都赚了很多钱。”板蓝根卖到脱销,“一些马路投机商,倒卖兜售来路不明的板蓝根,以四五倍的高价,勒索顾客。”

在那个科学和逻辑教育尚未普及、气功还在大行其道的年代,很难指望民众理解药物的“安慰剂效应”,或者“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因此,在民众看来,这就是一个“我喝了板蓝根于是病好了”的简单故事。

这也为后来板蓝根成为包治百病的“神药”奠定了群众基础。

一方面是缺医少药下民众的治疗需求,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一口饭吃,两者共同将板蓝根推向了本不属于它的位置。在往后的数十年里,这样的事情仍在反复发生。而到了新时期,这其中又多了一份资本的力量。

2. 堆积的库存

板蓝根的产业化进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流行病史。

2003年的非典将板蓝根正式捧上了最高峰。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将板蓝根作为非典预防药方的重要成分;5月,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郑重宣布,“板蓝根等八种中成药对治疗非典有疗效”。

经历过非典的人似乎都抢过几包板蓝根。而这也导致板蓝根原料价格飙升,药厂日夜不停地投入生产,药店门口大排长龙,甚至有些中小学盲目让学生喝板蓝根,导致大批学生喝到口吐白沫、中毒入院……

经此一“疫”,没有人会再忘记板蓝根的名字。在多方力量的推波助澜之下,流行病和板蓝根之间直白的联结,在人们的脑海中愈来愈密不可分。

中医药部门,无疑是助推板蓝根的一股重要力量。好像每次疫情发生之后,无论提高中医地位也好,弘扬传统文化也罢,中医药版本的诊疗方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在中国办婚礼,婚纱和旗袍一定要各穿一遍。

于是,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之时,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推出了“中医药版”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板蓝根颗粒“C位出道”。

而在2013年H7N9禽流感刚刚爆发,尚未研究清楚病毒机理之际,江苏、北京等地相继出台的诊疗方案中,板蓝根早已经拥有了姓名。

不过,板蓝根背后另一推手,自然是以白云山为首的一众生产厂家。

尽管白云山在公告中极力显得云淡风轻,但其仍然在板蓝根市场上占据了六成份额。而板蓝根这片江山,可以说是白云山在一场又一场疫情中“打”下来的。

早在非典时期,白云山就以“不发国难财,亏本也生产”为宣传点,向社会各界送出了几百万包板蓝根。随后,捐赠成为了白云山卖板蓝根的重要手段之一。2014年,白云山先是向爆发登革热的广西捐了一万包板蓝根,又给埃博拉肆虐的非洲捐了整整10万包板蓝根。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板蓝根能够治疗这两种传染病,但是身处疫区亟需心理安慰的民众不在乎。但近几年,关于中西医的讨论从民间舆论一直上升到科技部,全社会对循证医学的呼声越来越大,板蓝根也开始着手进行和病毒相关的临床研究。

2008年起,在白云山资助下,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开始研究板蓝根的抗病毒机制。2010年4月,白云山宣布将在大庆板蓝根种植区建设五万亩板蓝根GAP基地,并整合钟南山院士等专家资源,成立白云山和黄抗病毒研究中心,以深入研究板蓝根的抗病毒活性。

2015年,钟南山发起名为“预防流感,快乐奔跑”的主题活动时,白云山还是其赞助商,在宣发中多次将“板蓝根”与“预防流感”进行并列宣传。

追本溯源,白云山之所以对流感和疫情的热点紧追不舍,其实和板蓝根的销售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从价格趋势可见,板蓝根每次的价格峰值都出现在流行病盛行期间,这也是板蓝根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段。

而在没有流行病的时候,板蓝根市场由于供给过剩、竞争激烈,经常出现大规模的滞销和库存积压,价格也一直比较低迷。

例如,在2013年H7N9禽流感前夕,板蓝根产量连年上涨,但市场需求始终不畅,导致大庆基地大量板蓝根积压,价格也在8-10元/千克的低位徘徊。因此,板蓝根厂商普遍将这场禽流感视为“板蓝根去库存的最好时机”,禽流感爆发以后,所有板蓝根产业链中的人都“参与到此次去库存宣传中去了”。

板蓝根的“神药”故事,不仅是在安抚民众焦虑的情绪,也是在拯救厂商堆积的库存。

3. 尾声

出身于现代医学体系的钟院士,也许是对中药还有一份感情,所以一直想用现代理论来研究一下中草药。他只是做了一个科学家该做的事情:对板蓝根进行提纯和二次开发,希望找到某种抑制病毒有效成分,从而用科学界公认的物理和化学体系进行解释。

只不过,“钟南山”、“新冠”、“板蓝根”,这些本身就自带流量和光环关键词碰撞在一起,煞有介事的资本外加喜欢捕风捉影的媒体共同调和发酵一下,就足够牵动十三亿人的神经:药店板蓝根的抢购一空、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互怼、关于造神论与倒塌的激烈讨论……

还是在2003年,非典在广州大规模爆发前夕,人心惶惶,2月9日罗氏制药公司邀请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一系列主流报纸和电视台,紧急开了一场发布会:称国家流感中心认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而目前唯一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只有达菲。

第二天,广中中山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达菲全部售罄,中山二附院也挤满了前来买药的市民。其中有一个病人一口气花5900元开了100盒,当年深圳的房价也才这个数。而罗氏,虽然事后也受到媒体的“涉嫌传播虚假消息”的问责,但2月初这一周达菲的销量超过了去年全年。

即使当时钟南山强调“达菲只能治甲型流感,目前没证据表明对禽流感有效”,即使当时还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病毒。但吃瓜群众哪里懂药理,哪里知道药品都有自己专属的获批适应症?他们眼里只有疫情,只有稻草,或者,至少要比别人先抓住稻草。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