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2020年的最后一颗种子:穿越经济大势迷雾,通往崭新十年

2021-01-02
这些年尤其是最近这些时间,看到了许多关于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的迷思和误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ID: jinduan006),作者文苗,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些年尤其是最近这些时间,看到了许多关于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的迷思和误解。这包括许多网络上的文章,也包括一些经济类书籍。大体的说法就是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产能过剩都是由投资带来的,这类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

所以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澄清一下究竟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如何,哪些观点和手段是正确而且要坚持的,而哪些是错误的。房地产是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的框架是个不错的解读房地产的视角,所以有必要在此文中也深入讲解一下。

而且大家现在都很关心需求侧改革,而需求侧就主要包括投资和消费,当然还有出口。所以本文也有其带领读者与时俱进并理解经济运行背后其本质的现实意义。

01宏观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要区分在宏观经济里,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消费。

投资就是投入现在的资源,比如钱和人,希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等。消费,就是大家所周知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教育医疗等当前的购买和支出行为,比如买米买菜买水果买衣服,比如理发等等各种服务。

总的来说,投资是为了未来多消费。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对未来多消费还是现在多消费的取舍问题。

我们这里面讲的是宏观经济里的投资,比如修路造桥,比如投资技术研发,投资高科技,投资环保,投资教育,投资医疗服务等等。而不是讲股票之类的投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选择,本质上是在现在多消费和未来多消费之间的权衡取舍。

直觉上说,吃光喝光,光消费而没有投资,那么就永远没有长期的可持续的增长。完全靠消费拉动增长,好比今天吃3个馒头,明天吃4个馒头,后天吃5个馒头。你想多吃就能多吃吗?

馒头不是凭空来的,长期看那不还是需要多保留种子多种田吗,那不还是回到多开辟新田,或者提高种植技术种子质量等等吗,这些事情都需要投资才能推动的。

投资是一个资源分配的过程,最终就是分配人力和过去积累的物质资本。简化点,下面的例子只考虑人力的情况。

如果全部消费,没有投资。假设全国劳动力9亿。那就是9亿人都为消费而劳动。如果投资50%,消费50%,那就是4.5亿人为消费而劳动,4.5亿人为投资而劳动。假设消费是一定的,那么投资比例的提高,实际上是为未来“多干活”。

如果9亿人都为消费而劳动,肯定更轻松,但是未来没有增长。4.5亿人为消费而劳动,当然比9亿人都干这个会更累,但是因为有另外4.5亿人为未来的消费而劳动,所以未来消费有增长。所以有些经济学家的主动大幅降低投资率而提高消费率的方法,肯定不是好办法。

但投资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比如假设满足当前消费最少需要4.5亿劳动力,如果投资率过高,导致人数比4.5亿还少,那就消费品生产不足了。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也需要合适的把握。

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有些都可以基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来解释。比如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大运河,都是好工程,但是大概都搞的过快,超过了当时生产力的允许,劳役过重,甚至可能让大家饭都吃不饱,最后结果就可想而知。

为什么投资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简单的说,要长期发展就要搞好科技研发,还要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等,要修路造桥建设好的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资金,也就是需要投资才能实现。投资其实也就是分配人力物力去为“未来的消费”去努力,进而创造长期的增长。

02一些常见的错误说法

下面讲讲一些关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错误说法。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东西,似乎说的都挺有道理”,经济学对于大多数人就是如此。尽管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很简单,但依然带来了许多的迷思和误解。

错误1: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

不投资,长期看是不会增长的。投资于工厂和基础设施,提高了生产或流通效率,未来产出更多。通过投资于科技研发以及教育,促进了技术进步。这些都能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

错误2: 要完全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上面讲过了,吃光喝光,是不会有长期经济增长的。刺激消费,只能带来短期经济增长,而不能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

错误3: 要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而不靠投资。

这说法前半句是对的,但是不要和投资对立起来。科技也需要投资,而且是长期大量的投资

错误4: 投资等于房地产和基建。

其他的比如高科技,照样需要投资。只是发展阶段不一样。创业阶段,那就是省吃俭用,少休息多干活,先搞基础建设和重工业等。先建房子修路。有了基础,那自然就可以搞点其他的,比如更多的高科技环保教育等等。

错误5: 只要政府把福利搞好了,就会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人觉得只要社保拿更多,医保覆盖更高报销比例更高等等,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了。福利是有个度的。

中国这样的大国,搞成欧洲某些国家那样的所谓高福利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法国这样的高福利国家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人们要求更高的福利,政治家为了选票不顾实际情况就先答应下来,而福利越高则越大锅饭,于是经济越发不增长,所以福利反而没增加或者福利系统支持不下去需要调整,所以继续抗议罢工要求高福利,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了。

高福利本质上还是吃大锅饭,所以还是要适度体现多劳多得。这实际上还是回到了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舍的经典问题上去了,既要公平,也要效率,需要把握合适的度。北欧小国算是特例,李光耀的解释是民族特性,即使高福利大家也会比较努力地工作。

养老教育医疗究竟该不该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呢?这是所有人的选择的问题。大家可以选择更多的纳税,政府更多的支出,那不止养老教育医疗,在这个前提下,甚至其他好多事情都可以由财政支出。但在前文中也分析过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搞成大锅饭式的高福利国家,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错误6: 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调。

什么样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是合适的比例?并没有标准答案。论证国内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的书籍和文章至少在二零零几年就有了,要是听他们的建议,把投资比例大幅降下来,过去的增长肯定没这么快。

如果他们说的是对的,经济应该早就出问题了,而现在发展的还挺好的。当然投资比例也不是越高越好,肯定是要把握好度的。

错误7:促进内需就是仅仅促进消费。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所以促进内需也不简单的等同于只去促进消费。

错误8:割裂地看待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的关系。

比如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关系巨大。如果不修路,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运输效率。比如移动互联网,如果不修那么多基站,不搞3G、4G,也不会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错误9:消费需求越多,生产就越多,于是经济就发展了。

究竟是先生产出iPhone再去消费iPhone?还是消费者喊一嗓子我要iPhone就有了iPhone?当然是先投资于智能手机的研发和工厂,进而生产出来的。

错误10:消费者手上有了钱,就能多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钱是这么来的,你生产了商品A,卖给了市场,挣得了收入,再去买别人生产的商品B,是个分工和交换的过程。但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钱也是从生产商品中挣到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这个说法的极限就是“直接发钱”,货币就是个数据,数据库里改改,让大家有钱是很容易的。但是有用么?没用啊。不生产出来东西,消费者买什么啊。如果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大量发钱,那就是通货膨胀。好多人想象的每个人都快速的变得有钱,而又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只是想象而已,现代经济绝不会如此。

错误11: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资

产能过剩是好多不同原因的。比如主要由市场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虽然也经过了投资,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市场竞争。还有需求的变化和升级带来的产能过剩,从马车进步到汽车,马车产能自然就过剩了。所以,不是把所有的产能过剩归因为投资。

投资未必就会带来产能过剩,适当的投资会带来适当的产能。我们购买的产品多是经由投资于研发和生产设施,进而生产出来的。

03 为什么许多人搞不清楚投资二者关系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关于投资和消费问题的错误和迷思,大概有以下原因:

1) 没有往深入想一层。

大家都知道GDP=消费+投资+出口。既然投资和出口慢下来,那就搞消费吧。可是,没有投资,哪来的长期的消费的增长。消费不是想增长就增长的。

实质上就是现在多享受点还是未来多享受点的权衡取舍,投资是为了未来多消费。刺激消费,在一些条件下,短期可以促进增长,但是长期持续的增长,肯定还是依赖于投资的。

2)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比例高的现状很容易误导大家。

美国消费占GDP比例高,这是果,而不是因。美国经济有增速,那也是因为有投资。美国经济增速慢了,那是因为投资比例相对小了。美国经济增速不如中国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比例比中国低。

格林斯潘在访谈中曾说,“历史上,(美国)国内储蓄总额是用来为国内投资(如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私营部门在工厂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本支出)提供资金的,因此也是生产率增长的源头” 也就是说,投资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源头。美国的高科技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需要投大量的钱的,人才也是需要开工资的,都是需要投资的。

格林斯潘还说过,“中国的储蓄和投资占到GDP的比重要远高于美国,这是中国实际人均GDP和生活标准大幅上升的许多原因中的一个。”

3 )媒体都这么说,大家也就人云亦云了。

4) 看上去对自己有利,屁股决定脑袋。增加消费,多吃多喝多玩,多美好的事情。

04如何理解房地产

房地产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说的不好听就要被骂,而且是到处挨骂。

大部分人会认为房地产打压了消费,以为只要把房价降下去,消费就增长了,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看上去这个结论很正确,但实际未然,房地产的钱部分转化为了投资,进而促进了未来的消费。

许多人都是从局部去看问题,没有从整体出发看问题,所以才没有想明白。举个例子,有人说如果自己没有房贷,就可以增加消费,天天就可以吃小龙虾。但是如果14亿人天天都吃小龙虾,肯定是生产能力供应不上的,小龙虾的价格也会上涨,最终结果就是全国人民不可能天天都吃小龙虾。

其它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房价降了,人人都能用上最新款的华为手机吗?不会的,华为最新款手机的生产和供应量也是有限的。

产能是普遍过剩了么?不是的,准确地说,好的新的东西,供给是不足的,这是永恒的矛盾,因为人的需求总是在升级的。很大部分的过剩也是人们的需求升级带来的。

比如拿手机来说,许多人会说肯定产能过剩了。是的,要是生产老款手机,估计真是过剩了。可是人们都有了老款手机了,都想升级到新款手机。新款手机的产能是没有过剩的。

所以瓶颈依然在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端,而想要消除瓶颈,就要扩大生产,就要投资,投资就要钱,房地产就是个筹资渠道。

房地产,一部分是消费,一部分是投资。消费的部分:消费者买了房子住了进去,这和明显是享受到了衣食住行的“住”这方面的消费,而且还得装修还得买家电,这都是随之带来的消费;投资的部分:卖地和税费的收入,最终通过政府的投资行为,许多都变为了几通一平修路造桥招商引资的资金来源。

也可以理解为融资,也可以理解为收了间接税,收了去搞土地平整,修路造桥,经济建设,产业投资等等。当然中间可能也有“损耗”,这个是要尽量控制和避免的。

再整体想想这个问题,其实这相当于分配了一下大家的工作。一部分人从事投资,也就是“未来消费”的事情;一部分人从事消费,也就是“当前消费”的事情。多投入钱到投资,就多一些人为未来的消费而工作。经济增长就是这么来的。

而假设房价很便宜,政府没有卖地收入,也就没有多少钱投入到投资。在假设没有其他投资情况下,那么所有人都是为“当前消费”而工作,那就是吃光喝光,于是完全没有经济增长的。

所以通过房地产去投资,实际上还是大家多干活了,除了“当前消费“的活,还干了”未来消费“的活。但是干活是有好处的,带来了经济增长,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所以,一切都是实干出来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而且数据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十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多年,这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居民消费实际上也是在快速增长的。和过去的情景比对一下,确实是沧海桑田,变化巨大。

假设没有这样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不修路,什么东西都运不出来或者运的慢,哪会有现在火热的网络购物。假设没有这样积极的招商引资,不去造工厂,怎么生产出来新增的消费。当然,投资和消费也需要平衡,所以房价不是越高越好。

而为何许多发达国家国家不大规模搞房地产,也能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二战后有了技术的积累和需求的蓄积,可谓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于是这些国家搞了30多年经济,加上这些国家在二战前的各种积累,等到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落后这些发达国家太多了。

我们要追赶就要吃苦硬干,适当而较高的投资率是措施的一部分。而且从投资的角度看,当年那些国家投资率应该也不低,只不过当时不是通过房地产实现的。他们可以慢慢搞,但落后很多的一方不能这些慢慢来了。如果我们又落后又投入不足,肯定追不上的。

房地产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其他产业发展?房地产是否会影响创新?总体而言,房地产其实还是促进了其他产业的。政府从房地产中拿了钱。部分投入到修路造桥几通一平,这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部分投入到了招商引资和产业投资,这直接促进了各类产业的发展。比如液晶产业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比如新势力造车的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都拿到了地方政府的产业投资。

而且我们在前文中也讲过了,不要割裂地看待高科技和基础设施,比如没有投资于大量建设基站,通信手机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都会没有发展的根基。

宏观而言投资就是要处理好五个问题,第一,要多少钱?第二,钱从哪来?第三,钱由谁管?第四,钱往哪去?第五,效益如何?五个问题都涉及利益,都很容易扯皮。

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要多少钱?钱从哪来?我们曾在上文中讨论过。究竟需要多少钱,实际上也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这个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比较合适的办法是根据当前的观察和状态适当调整。

第三四五个问题也很关键,钱究竟由谁管,投向哪里,谁的投资效益更高。实际上很难通过理论去论证谁管理钱就是最优方案,谁都会说自己这边最厉害。

比如政府派会说政府最厉害,市场派会说自由市场最厉害。当然这也涉及了第一个问题,究竟要多少钱,各自的方案究竟能聚集多少资金,自由市场很可能在聚集资金方面有些效率不高。

当然,如果一直辩论下去一定是各执己见不欢而散。所以,最终需要决策层拍板,先搁置争议,干下去,最终靠结果说话,而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过去若干年的发展和变化,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当然,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完美的,房地产对经济有好处也有损耗。其损耗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商的整体利润,以及过程中的各种猫腻。这些损耗是需要努力去克服的。对于房地产带来的各种损耗和投资失误,政府也要加强引导监管和问责。

当然,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劳动也是有回报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老百姓也获得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看,过去房地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在现阶段如若处理得当也依然是利大于弊。至少过度妖魔化房地产是不对的。

至于很长远的未来房地产会如何,未来自有未来的办法,未来还有未来的新问题。

05总结

在宏观经济里,投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是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投资未来需要消费的地方,才会有好的有质量的增长。投资和消费要有合适的比例。投资不仅仅是水利基建房地产,也包括技术高科技教育环保等等。

要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就要合理的投资,要注重投资的成效,要加强投资效益的问责制度。当然也要改善影响大家消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诚然,中国经济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等等,也面临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但不能矫枉过正,正确的事情一定要坚持,适当而较高的投资率,是要努力保持的。无论是创新,还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提高改进,还是节能减排,都离不开适当的投资。

最后再说明一下,投资不是经济增长唯一的动力。但本文主要还是关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长需要很多的必要条件,适当的投资只是其中之一。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