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2021展望:我们怎么看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2021-02-19
在中国时代,我们看到多重利好因素正在叠加。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作者峰瑞资本。

告别“不断见证历史”的鼠年,我们步入了让人充满希冀的牛年。那么,2021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又将以怎样的姿态迈入新的洪流之中?

2021年开工第1天,我们与你分享“峰瑞2021展望”系列第三篇,主要观点如下:

  • 2021年的一大机遇在于,系统性不确定正在走向相对确定。内心的确定性增强,会让人变得乐观,倾向于做一些时间周期更长的决策。无论是表现在消费还是投资上,都会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 2020年,国内互联网巨头普遍遭遇内外挑战,比如国际化、反垄断。内外部挑战会促使巨头做出一些行为调整,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或许会为创业公司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并推动技术的加速普及和深入应用。

  • 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为应对疫情,过去一年,各国央行普遍采取零利率、负利率,且制造了巨量的流动性。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相比,这次的不同在于,许多国家在太短的时间印了太多的钱,然而并没有庞大的亟待修复的底层金融资产,这导致经济尚未恢复却出现股市狂欢。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最终一定会被修正。至于什么时间会因为什么因素而触发,目前还很难判断。不过,相较而言,一旦调整出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的冲击会比中国更早、程度更深。

  • 具体到国内,未来15年是属于中国的时代。经过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已成为确定的时代主题;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开放会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本国企业会从中获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面优化,提高了直接融资比重,改善了融资结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因素的汇集,将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人挣钱的年代。

以下是具体分析:

/ 01 / 发生在2020年的三大变化,以及2021会有什么不同?

从“不确定”到“相对确定”

2019年到2020年,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见证历史”。我们被迫接受并逐渐适应了各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美关系变化,突如其来的疫情,等等。

进入2021年,一个变化正在发生——这些系统性不确定正在走向相对确定。

从疫情来看。虽然当下全球都在遭遇疫情反复,但考虑到疫情防控经验提升、疫苗覆盖面逐渐扩大、公众防疫习惯养成等综合因素,2021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大概率会逐渐缩小。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划定下经济周期,从2015年最后一季度起到疫情爆发前,中国持续处于“降杠杆周期”。2020年疫情突发,政策相应调整。不过到2020年最后三个月,包括大多数重要的宏观数据指标都已转正。

从中美关系来看,拜登政府登台了。相较于前任特朗普政府,“建制派”执政,大概率上会降低美国政府全球政治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许会使中美关系走向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2021年1月29日,根据路透社消息,拜登政府将重新评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评估期间会暂停实施美国对37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大家应该还有印象,过去一年,尤其三四月份,一大焦点话题曾引发广泛讨论,即“供应链会不会挪出中国?”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明确:中国的供应链不仅不会受损,反而会受益。

2020年八九月份之后,这不再是一个争议了。我们都看到了,供应链没有大规模挪出中国。相反,在疫情期间,中国长且全的供应链,在帮助全世界解决问题。

两个关键数据也能说明问题:

2020年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运行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增长有所加快,这一数据也是自2017年10月之后,连续3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1月14日,中国海关发布的外贸数据则显示,中国2020年12月出口同比增长18.1%,全年同比增长3.6%。出口的强劲,拉动了与出口相关的制造行业较快复苏。

综上,我们认为2020结束时,一个最大的转变在于,过去两年我们被迫接受的那些巨大的不确定性,大多开始逐渐走向相对的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带来预期和心理的改变

虽然我们的心理并不会因为几个宏观数据的改变而迅速转变,但是它还是会慢慢地改变。

2020年年初,疫情严重之时,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跌至-20.5%。这大概是因为,当你对未来怀有巨大的不确定,大概率会避免做或者暂时不去做长期决策,包括消费和投资,比如买房买车、扩大业务规模。

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季度同比来看,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经济增长在稳步回升,全年GDP增速为2.3%。随着2020年各季度GDP增速逐渐回升,你可能会对2021年一季度的GDP表现有更好的预期。

同时,你看到之前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比如疫情、国际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美关系走向等等,开始逐渐走向确定,内心的确定性增强后,就会倾向于做一些时间周期更长的决策。这是2021年前两个季度很有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可能影响到投融资,也可能会影响到你的财富投资,比如股票和房地产。

事实也证明如此。2020年11月有两个数据很有风向标意义。一个是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11月,中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另一个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

民营投资增速首次转正,以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超过了两位数增长,反映了企业家们对实业投资和长期投资的信心恢复。这对2021年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有力的推动。

流动性(钱)、投资与估值

2020年有两个特殊的现象:

一是在中美关系动荡的背景下,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最多的反而是中概股;

二是美国在过去一年印的钱比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多得多。

“多得多”是什么概念?我们以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来类比。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不大,一般在8000亿美元左右。而经过金融危机,到2015年前后,其资产规模已达到4.5万亿美元左右。

2015年起,美国告别降息周期,进入加息周期,并一直致力于“缩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按照之前纽约联储的报告,4.5万亿美元体量的资产负债表,可能需要五年时间才能达到“正常”水平。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扩张到峰值的4.5万亿美元之后,一度缩表至2019年的3.8万亿美元。

然而,缩表过程中疫情爆发。通过购买资产、信贷宽松,美联储制造了非常多的流动性。截至2020年十月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冲升到超7万亿美元。扩张速度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更快。

上一次金融危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过:大量印钱的同时,实施超低利率。

但这次和金融危机时期不同在于:

第一,太短的时间印了太多钱;

第二,金融危机期间金融系统本身问题巨大,很多钱被用于购买不良债务或不良资产,而这一次没有庞大的待修复底层金融资产,增发的近四万亿美金就会去寻找各种赚钱通道。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下,这些钱是如何流动的。

第一波流动是,在2020年3月底,包括黄金、美股、美债、比特币在内,几乎全球资产齐跌,只有一样东西例外——美元。作为全球储蓄货币,大多数投资者选择把美元作为避险资产。与美股十天内4次熔断相对的,是美元指数在10天内连续升高,3月18日升破100大关,为2017年4月以来首次。原本大量印钞是为了刺激经济,但大众恐慌心理严重,以致于抛售所有资产,来换取美元现金。

到了2020年4月,变化开始发生。当增发的近四万亿美金长期无处获利时,投资者逐渐适应并尝试从恐慌中走出,这些钱又开始跑到风险资产中逐利。接下来几个月,虽然美国经济数据不好,但是资本市场非常红火,特别是一些头部公司的股票涨得非常多。

同样的事情在金融危机后也发生过。2010年底,美联储推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措施刺激经济,之后美国股市一路上涨。当美联储印了大量的钱以修复金融系统的基本面后,人们开始逐渐摆脱恐惧,投资风险资产以期获得更高利润。

那为什么去年头部公司的股票涨得非常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倾向于在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去寻找相对的确定性。这些头部公司就是所谓的“相对确定性”,即便受疫情影响,他们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甚至可能从中获益。

在国内资本市场,“相对确定性”的代表之一是茅台。2020年疫情期间,茅台的股价先是从每股1100元左右跌至2020年3月19日每股993元,之后茅台股价一路升高,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股票。

不过,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么?

显然不会。无论是短期内大量印钱,还是经济尚未恢复背景下的股价疯涨,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现象,不合理的现象最终一定会被修正。至于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因素而触发,目前还很难判断,但迟早会有。

虽然随着国内逐渐推行金融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开始提升,但我们还没有开放资本市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所以一旦调整出现,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受到冲击会比中国更早、程度更深。

所以,相对于前面两点宏观因素的整体向好,即走向“相对确定”及其带来的预期和心理改变,疫情期间短期内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可能更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从投资人角度来看,目前很大的挑战体现在估值逻辑上。

大量的钱被投资到越来越多的风险资产中,会推升这些风险资产的价值,其中必然存在泡沫。因此,我们在基金内部一直告诫自己,不能拿中概股当前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来作为投资估值的基础逻辑。不能说A公司上市后值500亿美金,而B公司比它小100倍,就应该值5亿美金。

不过,从创业者角度来看,在钱流入中国且资本市场极热的时间段,创业者可能可以融到更多的钱,这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利好。

/ 02 / 我们如何看当下和未来?未来15年,是中国的时代!

回到我们所生活的中国,一个你我都关心的问题是:当下和未来,中国会怎么样?

我的初步结论是:未来15年是属于中国的时代,2021年则是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期的开端。

为什么说是15年?

假定中国保持中等速度的增长(过去几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6%以上,美国GDP增速介于1-3%之间),我们按5%的增速来预估,发展15年,中国的经济样貌会比现在翻一倍。

现在,我们人均GDP突破1万美金,翻一倍意味着人均GDP超过2万美金,中国进入发达国家阵营。

这听起来有点遥远。的确,过去这些年,关于中国是否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很多。背后的逻辑是,以人均GDP 2万作为门槛,如果人均GDP从1万迈过2万这个门槛或达到2万美金出头,我们就是发达国家,没过去这个门槛就是中等收入国家。

不过,以增速5%的合理预期来估计,快的话10来年,慢的话15年,中国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

当然,还有比15年更短的维度和周期。2020年,我们的GDP达到100万亿,约为美国的70%,即便不按我们刚才预估的中等增速5%来算,而以美国1-3%GDP增速来测算,要不了15年,我们的GDP会超过美国。

即便不提预测,只看过去一年和2021年开年,我们也已经看到了非常多令人振奋的数据:中国是大经济体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重要经济体,GDP过了100万亿人民币,我们的产业结构也在爬坡调整的路上。

在接下来的15年里,立足中国,是我们能看到的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最好的历史机遇之一。我们凑巧站在了这个机遇的中心。

在中国时代,我们看到多重利好因素正在叠加。

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成为确定的时代主题

从 1984 年前后乡镇企业的出现至今,我们用将近40年时间,于2010年跃升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的国家,并一直保持全球第一。简单来讲,中国的产业链从最初做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到做低附加值的加工,一步一步爬到了供应链的最后两个环节:高附加值的产品与工业品、高附加值的服务。

过去几年崛起的手机、家电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过去半年最火热的新能源车工业,都是高附加值产品与工业品的代表。不卖任何实体产品的社交与文化内容产品,以及金融行业,则都是高附加值服务的典型代表。

在我们优化产业链结构,集中全力攻克最后两个环的时候,必须努力提高附加值。我们目前的工业附加值刚20%出头,而这个数字在美德日等国家介于30-40%之间。拉高附加值,一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

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

在我们向产业链最后两环爬坡的时候,金融作为助力经济转型的水龙头,同时迎来两个变化:第一个叫改革,第二个叫开放。

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变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为主。

2018年以前,中国社会融资总额规模增量一直是20万亿以下,以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主要地位。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突破30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规模占比提高,共计13.68万亿元,平均增速为39%,超过社会融资总额(增量)的平均增速。

间接融资是横向扩张时代的产物。在发展产业链前几环时,我们做大做强的办法是横向扩张,即一间工厂变成两间工厂,再变成五至十间工厂。我们能容易地计算这种横向规模扩张所能够带来的收益状况,也容易据此从银行获得贷款。

当我们进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品及服务的阶段,企业做大做强的办法变成了,增加人才密度,提高附加值。不再靠单纯增加工厂等固定投资,也就没法按原来的方式来获得贷款。举个例子,华为只有少量工厂,但它在全球的员工近20万,其能产生的总体附加值并不是1万人乘以10这么来算的。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支持创新创业,推动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

改革的同时,中国在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虽然前段时间有蚂蚁科技暂停上市的风波,但我们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比较乐观。

乐观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过去40余年中,每一个大行业,包括制造业、房地产、城市流通等等,都经历了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局非常振奋人心:

1,一旦开放,开放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2,当行业被逐渐打开,往后看二十年,基本上这些行业中发展最好、实力最强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具体到金融行业。2018年6月28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宽到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到2021年,三年之期将至,金融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高。长期来看,本国企业一定会从中获益。

股权投资(一二级市场)

股权投资作为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之一,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会受益于这次金融改革开放和整体金融结构的改变。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时代”可能意味着,这十几年当中,每一年都有几十万亿规模的机会。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复苏,2021年的财政刺激和支出也许不如去年,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全球资本市场的钱一定会持续从四面八方汇入。

另一方面,2020年国内推进了资本市场融资结构调整,在直接融资的包容度、覆盖面上实现“双扩”:从新三板综合改革渐次落地,到首批新三板精选层企业挂牌交易,再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新三板转板规则出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面优化提高了直接融资比重,改善了融资结构,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二级市场的财富效应也会促使大家更积极地参与一级市场的投资。

综上,在2021年上述因素的汇集,将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

好人赚钱的年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与信息高度流通。人和人之间,或人和信息之间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越来越难,真正意义上做价值创造的“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更长期地被行业认可,被市场认可,被服务对象或者说用户认可。所以,我们称之为“好人赚钱”。

/ 03 / 新年寄语:行稳致远

去年一二月份,我们正忙于积极抗疫,也努力适应疫情带来的新变化。那个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低估了疫情的严重性。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新冠病毒波及全球,社交隔离成为年度关键词,口罩似乎成了我们的第二层皮肤。

过去一年,我们身处的创投世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疫情让失败加速,也催化了成功。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我们从已投企业创始人身上看到的,是危中有机,向阳而生;是初衷不改,理想还在,一直在努力。

过去一年尽管不易,但是据初步统计,近60家峰瑞已投企业在2020年完成新融资,融资额合计超过90亿人民币。在这一年,11家已投企业成长为“千里马”(估值超10亿人民币),其中不少是生物医药企业。这个公认成长周期最长赛道里的公司们,在2020年开始展露头角,是让我们自己感到格外开心的。

我们峰瑞自身,在2020年完成了人民币二期主基金的超募交割。除了早期基金,峰瑞也拥有了持续加码已投企业的成长早期基金。此外,在深圳和上海,我们设立了专注于天使阶段的科技投资基金。2021年,我们将开启人民币三期主基金的规划设立。

过去一年,纵然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我们保持审慎的乐观,投资了43个项目,其中18个已投项目追加投资,25个新投项目。投资领域涵盖消费、硬科技、生物医药;在一级市场冷到了冰点的文娱、金融赛道,我们也积极出手,并希望能在2021与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同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1年,再难应该也不会比2020难了。基于这样的判断和预期,我们开始扩充投资团队。最近,我们正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寻找生物医药、深科技、消费/TMT方向的投资人。欢迎有产业背景,对投资感兴趣的童鞋(全职或实习都欢迎)加入我们(hr@freesvc.com),也欢迎给我们推荐优秀的伙伴。

《礼记·表记》有云,“慎始而敬终,行稳致远。”这句话最近让我很有触动。

前面提到了,往后看十五年会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早期投资机构,我们也在经历金融行业的周期。在金融行业,我们不求一夜暴富,但求做个好人,行稳致远。

一直以来,峰瑞都致力于价值的发现与创造,发现价值是我们的能力和乐趣所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着急,把每一步走好。中国正迎来前景巨大的15年,我们所处的行业机会很大,只要我们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好,每一年都在不断地成长,15年后,一定能实现应有的价值。正是这个不断“长”(zhang)的过程,将成就“长”(chang)的生命力。

所以,最后一句,说给我们自己,也送给大家——做个好人,发现价值,推动创新,立足金融,赢在中国,行稳致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