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跨界融合”既是中国医疗数字化难题,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创业方向

2021-05-31
重构医疗基础设施,开创医保支付体系,助力中国数字医疗弯道超车。

5月27-28日,创业邦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全新亮相。2007年以来,由创业邦打造的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连续十三年为高成长企业创新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已经沉淀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峰会之一。今年,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升级为DEMO WORLD世界创新峰会——大企业创新与创投生态峰会,将与参会嘉宾们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国药资本管理合伙人、总裁吴爱民、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平安健康医疗投资团队副总经理戴帅进行了名为《打造产业关键价值,构建智慧医疗新生态》的主题圆桌论坛,犀利观点如下:

1、重构医疗基础设施,开创医保支付体系,助力中国数字医疗弯道超车。

2、“积累数据、跨界融合”既是中国医疗数字化难题,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创业方向。

3、数字医疗是未来的必经之路,积累行业数据加强AI技术能力,铸造竞争壁垒。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国药资本创始人吴爱民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

平安健康医疗投资团队副总经理戴帅

创业邦: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莅临现场,同时也非常感谢恒瑞的张博士带来的精彩分享,张博士刚刚在台下也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跨界融合的行业峰会,之前参加的分享峰会更多垂直于医药行业。所以这次我们特别荣幸,为大家开启一个新话题——医疗行业与TMT互联网行业的跨界融合。

在本次分享之前,请各位大咖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以及各位在数字化医疗上面的研究和探索。

吴爱民:我是国药资本的创始人吴爱民。国药资本拥有中国医药集团扶持的背景,于2012年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垂直关注医疗健康领域。截止目前,被投项目大概80多个,其中将近50多个是A轮左右的早期项目。在数字化医疗方面,大概投资了10余个项目,集中于数字营销、手术机器人、辅助诊断等各个方面,同时包括治疗,比如数字化放疗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等等。

总体来讲,现在我们感觉到有两方面的技术对医疗发展贡献非常大,一是本身的医疗技术方面,近几年确实突飞猛进;另外一方面则是数字化,数字化在中国各行各业的猛速发展,在医疗领域的进军也是非常迅速。我们曾觉得医疗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发展速度较慢,空间也是相对有限。但数字化和医疗相结合以后,发现很多垂直领域跑得更快,天花板变得更高,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现,有更多的投资机会给到我们。谢谢!

杨瑞荣:感谢创业邦此次的机会,我是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远毅资本专注于数字医疗投资。我们认为,中国整个医疗数字化变革的过程,和过去移动支付走的路是一样的,我们回想10年之前,中国的支付体系、信用体系、银行体系,包括信用卡、银行卡的渗透率都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移动技术基本上颠覆了整个行业,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典范,实现了弯道超车。

站在今天,我们看到医疗面临着同样的状况,中国医疗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大的差距,不仅仅是新药研发、器械和服务,而是整个基础设施都有很大重构的空间。中国是人口最大的国家,拥有大量的病例数据,同时中国移动技术发达的程度和政策的支持造就了中国数字医疗弯道超车的机会。具体会体现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方向上:

第一,触达,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包括数字营销或者数字疗法,把原来非常冗长,效率低下,腐败的供应链体系重构,提高触达或者叫可及性的效率提升,降低流通成本。

第二,解决支付问题。中国医保占据了60%的支付,但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医保的压力越来越大,自费占了40%,这是全世界最高的自费比例。商业化的医保在有了数据的支持,能够有效地提高支付效率。在座有很多是上海的朋友,最近都应该听过一个产品叫沪惠保。沪惠保的后面是远毅投资的一家公司叫镁信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镁信在短短几年之内通过积累数据和技术提升的方式,开创式的推出了药神保,带病保险和惠民保等创新的药品福利管理的保险产品。

第三,提高效率。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帮助医生更好的看影像,用3D打印手段帮助牙科,我们和国药资本联合投资了「迅实科技」,帮助牙医在10分钟之内把过去需要制作两个礼拜的产品快速打印出来,效率极大提升并降低了成本。

触达 支付和效率是数字化改变医疗的铁三角,效率提升了,就能够更好的的触达,能够省下钱来,在支付上做一些创新。在过去5年和未来10年,我认为数字化在重构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触达、支付、效率上有非常大的机会。

戴帅:非常感谢创业邦,大家下午好,我是平安健康医疗投资团队副总经理戴帅,我们在数字医疗这块的实践可能更多是一个应用层面的实践,希望打造一个医疗生态圈的大布局,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构建全国最大的精准医疗流量池。这个流量池会从医院、家庭、药店各个场景中,将相关的患病、有医疗需求的用户汇集起来。平安集团投资了多家医疗信息化公司,并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将各种场景中的精准医疗用户汇聚起来,使得后端的药品、服务能够有更好的客群。

第二,平安在做服务电商、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这个工作更多通过平安健康开展,平安健康自建了医疗团队提供问诊服务。截至目前,平安健康拥有日均90万的问诊人次,之后通过药品、商城的形式去做变现。“在线问诊”只是平安健康提供诸多医疗服务中的一种,我们通过一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把医生的问诊效率大大提升。后面会通过其他信息化的手段,把线下非标准化的服务进行标准化。

第三,通过与平安健康险、平安医保科技等兄弟公司的深度合作,希望打通医保支付、商保支付,支付端的打通,为更高品质的服务提供了可及性;

这三件事是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互联网数字医疗、智慧医疗等技术手段,为国内消费者提供的医疗服务。

创业邦:戴总,「平安好医生」是中国数字化医疗当中的巨头,平安的投资项目中还有十多家数字化医疗类项目的实践案例,国药资本也投资了10多家信息化公司。远毅资本甚至更多比例集中在数字医疗相关的项目。三位在数字化医疗领域都是非常权威,我想听一下三位的观点,大家知道数字化和各个产业相融合时,我们认为医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最难打通的。我想了解下三位的观点,您认为这些难点,难在哪里?先请吴总回答。

吴爱民:我认为第一难的是团队的构成。在以往的案例中,学数据技术与学医的人,一开始好像一拍即合,但深入下去合作后,不欢而散的比较多。

第二难,难在打法。因为医疗相对来说审批环节较多,尤其涉及到更多的伦理、生命健康的层面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应用于其他领域较好的打法,复用在医疗领域,却不尽人意。

第三难,难在融资。因为很多初创企业从其他领域过来了以后,由于发展速度跟不上,融资节奏也会受阻。

我们在业内会看到,TMT背景的投资机构与传统医疗的投资机构对这些企业的看法经常会有争议。

创业邦:杨总一直跨界在医疗、TMT领域,您同意吴总的观点吗?比如说融资难或者团队方面会存在磨合方面的问题,您有不同的看法吗?

杨瑞荣:完全同意。医疗跨界和其他行业跨界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数字医疗不光是TMT和医疗的相结合,医生不懂技术手段,技术人员也不能拿着在其他行业的技术来解决医疗的问题。本身行业之间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地方,互相要理解。而在此之上,医疗又面临巨大的支付问题。因为在这里除了40%自费之外,还有一部分商保,包括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支付方和政府付费的社保支付方,所以在三者的结合地带,不仅仅是人的难度,跨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度。

其次,核心的是数据。互联网本身就呆着数据而生的,像腾讯、阿里为代表互联网技术巨头们,本身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大量数据,所以数据和产业融合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医疗里面绝大部分的数据来源于医院,但是每家医院的数据互不相通。我们在数字医疗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想要解决各个医院内的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但到现在为止,无论是以类似中电数据的国家队,还是保险公司入股医疗信息系统公司,还是医保局、卫健委带头整合医疗数据,成功的案子非常少。怎么样能够把医院里面现有的数据打通,这也是一个挑战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而言,从垂直领域获取数据(如体检数据、基因测序数据、药品流通数据等),反而比从医院获取“大而全”的数据更有商业开发价值。

一个数据、一个跨界,我认为是中国医疗数字化里面所需要解决的大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为创业者找到创业方向的机会。

刘岩:医院里面的数据可能是数据孤岛,很难一时半会连通起来,我们可以弯道超车,通过院外的数据组合起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戴帅: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主要有两个问题:

1、竞争壁垒问题。产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研发出来,难度系数的确较高,但技术的竞争壁垒是短期的,市场上可以迅速迭代出新的产品。但医疗的应用以及政府的监管,使得产品的落地是一大难题,时间久了之后,技术竞争壁垒也会降低;

2、行业的商业模式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企业尽量将市场投向C端,形成更好的商业模式,但因为技术团队研发出产品,不得不尽快落地,常常转向了B端落地,比如在医院中落地商业化,这种商业模式偏关系驱动,随着技术竞争壁垒的降低,这个生意会越做越难。

刘岩:数字化医疗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难、融资难、数据难、落地难、商业模式变现难”的压力,那数字化医疗的机会在哪?在数字化医疗方面三位投资人还会加大投资吗?

吴爱民:我特别看好数字化与医疗相结合。国药资本持续关注数字化医疗将近5-6年的时间,从刚开始的远程医疗、线上健康管理,到后来AI与新药研发相结合,包括其他行业中,AI与互联网相结合,AI+营销推广相结合。我觉得今后所有企业想要提升效率逃不过数字化这一关。

第二,特别赞同杨总的说法。也许中国的数字化医疗结合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政策方面相对来说,在数字管理方面,法规相对宽松,同时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对隐私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我们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让我们可以不断试错;在人才方面,近些年,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倾向AI专业方向,而且中国现在已经集聚了一些AI人才。

第三,社会老龄化以后,中国的支付压力非常大。如何让每个患者得到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我觉得必须借助数字化手段,一个是必然要做,二是有机会做。所以我还是非常看好数字化医疗方面整个发展态势。

杨瑞荣:我真的是数字化医疗的坚定支持者。 有关数字化壁垒方面,我有些不同的观点:我反而认为数字医疗与传统的医药和器械相比,因为有了数据的积累,它的门槛将来反而会越来越高。例如,一个新药研发出来之后,可以收取一些短期的独家溢价,价格非常高昂,但短短几年之内,会有数十家药厂进来,在带量采购压力之下价格骤降。

但是数字化医疗可以抓住两个大的方向,它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首先,数据积累能够为你产生价值。比如我们的一家被投企业「数坤科技」最早开始专注于心血管AI影像。因为数据的积累,对医生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数据越多,人工智能应用越好,门槛才会越高。如果抓住数据积累所产生价值,可以建立很高的门槛。

其次做到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应用层面,即使拥有数据、拥有技术,还要能解决行业痛点。镁信健康通过在长期积累的癌症病人数据,能够把带病保险的价格降到极低,解决大家“买癌症药贵、难”的问题。然后再延展到健康人群中去,镁信推出100元/年的包括重大癌症疾病用药在内的惠民险,大家都在怀疑镁信在“烧钱”做公益事业,但事实上,我们基于巨大的数据和强大的精算能力,我们不仅不烧钱还能够赚钱。我们的被投企业「数坤科技」和其他的AI影像公司抓住的应用层面不同,数坤不是给影像科解决问题,而是为前端主刀医生解决问题,不仅有技术壁垒,还有应用推广的优势。

数据的积累是数字医疗未来5-10年中有巨大竞争门槛和发展前景的独特方向。

创业邦:杨总提到一个关键词“烧钱”,这个话题在TMT行业特别鲜明,大家经常讨论这个话题“可以用一个资金促进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医疗行业是不是同样存在这个定律,打法和传统医疗行业是一样的吗?

戴帅:花钱去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但在医疗领域的“烧钱”,可能还不一样,医疗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低频的需求,“烧钱”对于我们服务型公司来说,更多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

我认为,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医生问诊,用户体验得不到保障,响应没有那么及时,同时,患者很难找到高年资的医生。所以平安健康自建了医疗团队,模式较重,但是为了用户体验而不得不做的折中办法。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烧钱”模式。

刘岩:有些针对C端模式,可以通过资本撬动市场快速发展,但重在服务相关的市场,烧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那么见效。我想问一下吴总,您看到这些数字化医疗领域的公司,哪些可以通过资本的驱动,让慢行业快速的发展?

吴爱民:其实刚刚张博士分享的,资本对医疗行业的推进都有加快的作用。对数字医疗方面,资本推动会更快,偏医疗消费类的速度会更快;偏医疗传统属性的,可能会稍慢一些。

偏医疗属性的企业,即使队伍是融合的,我们更希望主导的人是医疗背景出身,偏消费类的团队是混合的,我们希望更是IT背景的人来主导。

创业邦:根据项目的属性来,杨总有什么看法?

杨瑞荣:数字医疗这个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烧钱不一样,绝大部分的医疗行业是靠医生主导。资本在烧钱的方式上,能够投更多的钱在以下两个方向建立壁垒。

第一,积累数据。花钱在数据积累的前期是看不见效益的,但是壁垒也是悄无声息的建立起来了。

第二,因为数字化的冲击带来商业重构,存在很多整合的机会。例如,数字化所带来流通领域的重构:原来来中国有近一百万家的药品、器械经销商,有投资机构就通过“烧钱”整合的方式,把这个行业重构起来。

刘岩:我们进行最后一个提问,关于商业化变现的问题。大家看到很多数字化医疗相关的案子,在大家看来,哪些案子是商业化变现能力特别强,是你们偏好的,可以相对简单回答一下。

戴帅:我们观察到过去2年,中国的消费医疗拥有一波较大的增长趋势,这个趋势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基数上升,不仅体现在一些偏向医美、口腔、眼科领域,甚至在营养保健、健身、减肥等领域,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可支配收入提升之后,带来了偏消费医疗的机会。

杨瑞荣:医疗健康领域的最主要的决策因素是医生、医院、器械厂商或者药厂,所以数字医疗创业企业想做到真正很好的商业变现,就要去打动医生,要给医生创造价值,这是找到变现最好的方式。另外,药械企业在带量采购的冲击下,有非常强的数字化变革的动力,为这些企业做数字医疗转型的工具、平台和数据积累的公司,都会有很好的变现机会。

创业邦:吴总,您认为除了卖药的方式还有其他的变现方式吗?

吴爱民:首先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其次是人工智能和支付方相结合,特别是商保,商保有非常大的积极性。

刘岩:感谢三位的分享,希望接下来台下小伙伴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的,可以私下找三位大咖交流,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医疗的下一个黄金十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