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议题下,他们如何共同构建参与推动国家战略样本?

2021-09-06
马军的希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文 | 江小桥

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无忌,作者江小桥,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马军的希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在中国,马军的名字并不太为人知晓。但在2006年,他获得了两项殊荣——5月,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年底,他又获得中央电视台、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起的2006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这一年,马军创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等数据库,开始创造性地、持续地推动着中国污染现状的实质性改变。

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在2012年一次采访中,马军如此希望——“我们当然需要在未来10年内完成环境的一个转折。但从现在整个发展趋势来看,除非有一个大的调整,除非有一个重要的、甚至全社会参与的环保运动,否则我觉得未来10年内,还是不能够实现转折。”

转折确实地发生了。这十年里,随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众多机构组织介入到中国的环境保护之中,马军成为了基金会项目“卫蓝侠”的重要伙伴。而“卫蓝侠”也以一种星星之火聚合燎原之势,在过去10余年里,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创造了中国污染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突破与奇迹,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守护蓝天之路。

《时代》周刊曾经如此描述马军:“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以及章子怡的头像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马军这样的人,而且对于这一类人的急切需求远远超过一名体育巨星或一个电影明星。”

在当下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描述或许更为切题——中国需要更多的马军和“卫蓝侠”们。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加入,环保人士、机构和互联网连接的力量正在形成一股新的合力。现在,这场全民的环保运动有了新的载体——在腾讯公益所提供的技术平台和倡导之下,它正期待着社会力量的汇聚。

筚路蓝缕的碧路蓝旅

在一线做企业污染调查时,向春和同事已经习惯了在停车时把车头朝向大路,车上还必须留一个人,随时准备发动离开。

连续15年调查企业污染的经验告诉他,如果在门口停留过长,企业会警觉,并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和马军创建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一样,向春所在的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也是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卫蓝侠”项目支持的组织之一。

2017年,河北、天津等地面积均超过17万平方米的工业污水渗坑惊动公众。披露这一污染事件的正是卫蓝侠支持的伙伴向春和他的同事们。最终,国家环保部一天内连发三文,挂牌督办,对废水和污染土壤进行了治理。

同样是卫蓝侠支持的环保人士邱美玲,则是在山西长治打了漂亮的一仗。一个村子和废气排放工厂只有一墙之隔,每隔15分钟,就有滚滚的黄色、黑色的浓烟直接排放在空气当中。

在邱美玲举报工厂后,只过了三个月,废气排放工厂又打回原形。邱美玲没有放弃,她在新浪视频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直播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观看网友数量达到8万。

而另一个卫蓝侠支持的伙伴“自然之友”,则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向损害公众环境利益的机构发起公益诉讼,使用法律手段敦促造成公共环境问题的企业或机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维护公众的环境利益。

马军在做的事情则更为远大——公益环境机构如何运用环境数据推动社会各界实现生态共治。

从2006年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成立后,主导建立“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开始持续收集、关注来自于生态环境部门,包括水利、海洋、住建、工信等其他政府部门的权威环境数据,并搭建起环境信息数据库。

十多年里,数据库从最初的2000条数据已经突破了160万条数据。

除了环境信息数据库以外,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还搭建了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APP这一平台,把一批环保组织、政府部门都融入其中。不仅如此,公众还能够拍摄相关举报内容上传至平台。

这一创新,利用新媒体来阐释复杂的数据,使公众能够直接参与对环境污染的监督举报,同时利用这些监测数据激励企业的众多供应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规范生产行为。

这些环保英雄的背后,都有着“卫蓝侠”持之以恒的推动。

卫蓝侠项目通过支持关注工业污染问题解决的机构,助力伙伴们以推动污染信息公开、污染源公众监督,助力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搭建环境数据库等多种工作手段,助力污染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解决。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卫蓝侠”项目已经直接支持了全国57家关注环保问题解决的机构,及覆盖全国21个省级行政单位。他们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共建污染防治的民间网络,让碧水蓝天重回我们的视野。

这些碧路蓝旅的故事,是“卫蓝侠”这6年时间筚路蓝缕的一个缩影。

仅有卫蓝侠是不够的,还需要你和我

“在中国污染防治领域的社会组织中,卫蓝侠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马军说。

在碳中和大背景的今天,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卫蓝侠项目,意义尤为重要,正是“碳中和”议题下社会组织参与推动国家战略的样本。

环境和气候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全球和全人类,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地意识到关注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实现“零碳排放”刻不容缓。

现在,中国正在成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绿色革命中的重要一员。

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社会组织正在整个生态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仅有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你们和我们的力量。

环保问题依然严峻,当环境被破坏的时候,没有一个个体可以独善其身,环保的路还很漫长。卫蓝侠正在进行的事业,需要进入更广大的公众视野。

现在,腾讯公益正在尝试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的能量,将其托举上升。

从2015年起,由民政部、网信办作为指导单位,腾讯公益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发起,联合国内上万家公益组织、上千家知名企业、明星名人、爱心媒体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的年度全民网络公益活动99公益日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在今年99公益日“碳中和”主题日中“卫蓝侠”是比较典型的项目案例之一。我们也在这一天牵手“卫蓝侠”,希望和读者朋友们一道组建公益战队,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去年开始,自媒体合伙人计划在99公益日期间首次亮相。上百家自媒体发起专属公益战队,在腾讯公益平台上1V1认领公益项目,共同支持、并持续关注公益项目的进展。

去年,财经无忌就很荣幸成为这一计划中的一员,今年,我们希望能够继续成为这些公益故事、环保英雄们和你们之间的桥梁。

一个全民化的公益节日

公益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情感、技术、组织和现代公益理念的共同驱动,才能形成强劲的合力。

与卫蓝侠试图掀起的一场持久的环保风暴有着相同关键词——全民化,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以情感为核,以科技为器,从普及公益知识、推动公益环境的构建出发,正在成为一个全民化的互联网公益节日。

2015年,腾讯公益第一次做99公益日时,想法还比较单纯,就是用互联网来连接人们的善念,项目团队将其视为一项5到10年的长期计划,但一推出就反响热烈,让腾讯意识到,公众本就强烈的公益意愿有了一个喷涌的渠道。

而随着腾讯生态中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入,以及AI、直播等前沿科技的运用,人们发现,“科技真的为公益插上了翅膀”。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说,“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99公益日,正是科技平台和公众之间的互文。

最终实现的是,“一块做好事”,这也是99公益日的口号。

在过去6年里,好事越做越大——在近万家公益机构、上千家企业、数亿网友的共同参与下,“99公益日”捐款人次从最初第一年的 205 万人次增长到第六年的5780万人次,提高了28倍多;善款总额从最初第一年的2.28 亿元增长到第六年的超过27.2亿元,扩大了12倍以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28日16:18,腾讯基金会运营的腾讯公益网络募捐平台已获得4.78亿人次网友捐助超过128.6亿元善款,累计受益公益项目数量超过10万个。

99公益日已成为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场景最多元的现象级全民公益行动日,而腾讯公益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益募捐平台。

6年时间,99公益日是一朵不断丰满的善之花。今年,这朵花绽放出的新花瓣是,不仅持续时间扩容,从3天扩展到10天,激励金投入也从3.999亿元增加到10亿元,将投入到项目配捐、项目激励与机构培育等用途中,与近万家慈善组织、上万家爱心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构筑共同富裕的公益新生态。

最引人注目的,今年99公益日还有一个新举措,是新增了主题日。主题日新增以国家与社会重大关切为主题的捐赠类别,包括关注共同富裕、教育助学、生命救助、银发科技、碳中和、青少年体育六大议题。

在这些主题日中,腾讯将旗下成长守护平台、腾讯会议、腾讯微保、腾讯视频、腾讯新闻、理财通等30余款产品和平台与99公益日深度结合,转化释放更多公益力量,连接和激活更多善意。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9月6日主题为“共倡绿色低碳,和理财通一块做好事”,在活动期间通过答题的方式,就能助力地球生态环境保护。

主题日无疑是腾讯“99公益日”的一个重要的迭代升级——引导公众关注这些特定领域的慈善项目,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倡导,把国家倡导的社会价值内化到公益项目中。

这一演变逻辑,不是简单的捐赠盛宴,而是把捐赠变成一个普及慈善意识的过程,鼓励公众积极地、有组织地、理性且深入地捐赠,是一个企业、公益行业、公众与整个国家、社会深入融合的过程。“一块做好事”,也内化成了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公益节日,正在数字化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公众教育上悄然声息影响着社会,成为公益界的中国样本。

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一个新的社会、企业、公益生态

响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关注,今年的99公益日,“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都是是重要的关键词。

在这场有关效率、公平、财富流动的转变中,通过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的民间捐赠、公益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不仅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更对凝聚社会共识和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有重要的意义。99公益日作为一个公益平台,正在成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载体之一。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第三次分配不仅仅是公益慈善,其本质是要共同富裕,还涉及到创新、教育、环境等众多领域的资源平衡和生长。

腾讯的实现路径,是一次战略升级和一个专项计划——“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从科技向善,到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腾讯在2018年930变革后又一次战略升级。

关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腾讯的解释是,“针对新发展格局下的重大议题,以科技向善为使命,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实现路径,共享社会价值、增进社会福祉,并以此为组织发展的首要目标。”

首期500亿元资金“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更多着眼于基础科学、教育创新、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的前瞻性探索。

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则更呼应当下关切,聚焦在带动低收入增收、帮助医疗救助完善、促进乡村经济增效、资助普惠教育共享等切实带后富、帮后富的领域,长期、持续提供支持。

这两大动作,一个着眼未来,一个立足当下。这些布局都指向挖掘长期社会价值,而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腾讯是一家几乎“全民在用”的企业,它的创新社会价值将惠及全民。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或许对中国企业界甚至全球企业界的“义利观”带来重大启发。

具体到公益,腾讯对理念和模式的升级理解是,单纯靠传统意义上的捐赠,可持续事业很难在企业中做大;只有结合企业核心技术、用商业能力创新公益方法,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参与推动共同富裕。

在此基础上,腾讯的公益践行涵盖了从个体命运到国家脉搏,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到创新等诸多方面,科技加速了善意的传播与流淌,形成了一个汇集大众力量的社会公益场。

从卫蓝侠到腾讯,在这个社会公益场中,所有人都不孤单,但也绝不轻松。

马军记得他有一次去拍摄一个污染企业后,回来剪片子时,剪辑师说不好处理,因为有马军的抽泣声。“当时我很难过,我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没有这些环境代价?”但他也用把垃圾穿在身上来提醒人们注意环保的美国人罗伯·格林菲尔德的话来勉励自己——“今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努力去促成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为了所有的人类,也为了所有的生物。我会一直这么做,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你的诗和远方,背后都有一群帮你负重前行的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