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视频平台横评 Get青少年模式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1-09-29
改进青少年模式,首要问题是摸清症结所在。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ID:xiongxiongbiji),作者彬彬,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个灵魂拷问,各大APP的青少年模式,到底有多少青少年在用?

回答之前,先来看看上海网信办怎么说。

近期,上海网信办推出《上海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试行版)》,在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阅文集团、Soul、么么直播等 18 家平台推广试行。该份指南共有20条规定,对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前期调研,上海网信办发现,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入口藏得深,覆盖不够广,身份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池不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换言之,现行模式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而近日,抖音官宣已经上线了国内视频平台中最为严格的青少年模式,保证平台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相关报道对这一措施还用到了“史上最严”的字眼。

那么问题来了,未成年人的网上冲浪环境能否就此能得到保障?熊出墨决定对视频平台进行一轮横评,通过实际对比,找到青少年模式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症下药,三大突破口

改进青少年模式,首要问题是摸清症结所在。

今年6月1日儿童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网络保护专章就是重点增设内容。当天,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发出倡议,提到相关平台的产品、运营和内容设置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全方位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之后,上海网信办对未成年人上网环境进行专项调研,并于近日推出了《上海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试行版)》,对各领域APP的青少年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部门立法、行业协会倡议,做好青少年模式的紧迫性无需多言。

经过梳理,熊出墨认为突破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防沉迷机制。

“玩起手机,眼睛就粘在了屏幕上。”相信不少家长都体会过此般无奈,自制力差、逆反心理等主客观因素叠加,未成年人对于手机、平板等设备更容易“成瘾”。游戏、短视频是洪水猛兽的说法不断被重提,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此。

根据卫健委的调研数据,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2.7%。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离不开智能设备的“贡献”。而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任务,小学生近视率降至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降至60%以下。

因此,完善的防沉迷机制便是对各大APP青少年模式的基本要求。

第二,功能优化。

成人世界里很多习以为常的操作,对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风险指数可能会爆表。最直观就是充值、打赏,因玩游戏买装备、看直播刷礼物而把父母辛苦多年攒下的积蓄一夜散尽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

平台在改进青少年模式时必须功能优化作为重中之重,针对未成年人的思维、行为特点,对产品现有功能进行删减增添,做出一款真正的儿童产品。

第三,内容过滤。

同上,视频平台的内容池里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少儿不宜”,为呵护祖国的花朵,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过滤机制。而且,不仅要筛选出适合的,更要通过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精准找到未成年用户喜欢的内容。

不同年龄段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也会有差别,抖音此前就曾发布过相关数据,例如5岁萌宝最爱动画视频,8岁孩子最爱绘画手工,而14岁的青少年兴趣则转移到了科学科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也认为,“合适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只有建立在未成年人喜欢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三大突破口即是本次横评的核心要点。

主流APP横评,对比才知道差距

本次横评对象为视频平台,具体包括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代表的长视频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的短视频平台。

接下来进入正题:

➤ 防沉迷机制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平台,基础的防沉迷工作均已到位。

这里说的基础工作指的是:醒目的弹窗提示、便捷的入口,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时长限制等。以优酷为例,开屏便会弹出青少年模式的提醒,家长设置密码验证身份后就可开启。此外,优酷、抖音、快手等APP还都设有明显的固定入口,随时都可开启。

进入青少年模式之后,每日观看的总时长被限制在40分钟,且晚10点至次日早6点无法观看。如要退出,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其他平台的操作逻辑和方案也基本与之一致,理论上来说,在孩子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该机制已经能够有效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沉迷问题。

然而,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总有一些“小机灵鬼”不会乖乖听话,尝试通过各种卡bug的手段与青少年模式斗智斗勇。

因此,仅在基础层面做到防沉迷的青少年模式,很可能被轻易突破。

比如多数平台在初次注册时并不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进而导致用户注册信息与实际年龄不符。而即便后续进行了实名认证,平台的未成年保护措施也可能存在这方面的漏洞,不会自动触发青少年模式。

在实战中成长,平台需要及时消灭bug,提升破解难度。抖音的反应就比较迅速,一方面,其在业内率先实现一项“铁律”,平台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会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

此举直接把此前的被动设置转变为主动出击,经实测,强制性进入青少年模式之后,退出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证明实际年龄已满14周岁,二是联系家长获得允许,基本没有给孩子留下作弊空间。

另一方面,抖音与全体家长“统一战线”,推出了全民找bug的征集活动。产品漏洞被确认后,提供有效建议的用户将获得价值2000元的图书卡。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完善防沉迷措施,类似“重金求锤”的活动若推广开来,青少年模式屡遭破解的窘状定会有所改观。

➤ 功能优化

功能的优化无外乎两个方向,减法和加法。

目前,视频平台大多只做到前者。而且,存在明显的“一刀切”做法。即把不需要的功能直接砍去,这种方法省力、有效,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长视频平台表现更为明显,打开青少年模式的开关便会有一种切换到了一个新APP的错觉。比如优酷,成人模式的底部Tab栏全部消失,搜索、社区、弹幕等功能也被屏蔽,仅剩下系统推荐的瀑布流。

大刀阔斧的改动,有利有弊。利在于从根本上避免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弊在于砍掉功能的同时也砍掉了应有的使用体验。

优酷APP切换至青少年模式虽然仍留有搜索框,但实际上无法使用。哔哩哔哩APP的青少年模式无法使用弹幕和评论,相应评论区直接变成一片空白,视觉体验减分。只做减法而不做优化的副作用,这些都是非常直观的体现。

相较之下,短视频平台的加减法做得更为平衡一些。

购物、充值、打赏、评论这些常见的雷区,各大短视频APP都做了屏蔽处理,不向未成年用户开放。与此同时,对比过程中熊出墨发现,抖音、快手还专门针对未成年用户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新增了专项服务。

例如二者在未成年人保护工具中都提供了退款通道,本着专事专办的原则,在抖音提交退款材料时,家长除了监护关系证明之外,无需额外举证即可全额退款。据统计,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抖音直播共为3.6万个用户成功办理了未成年人打赏的退款。

此外,抖音现有的青少年模式中很多功能其实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做的加法。比如,在推荐页面外新增了“发现”频道,让青少年用户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体系化的学习。今年8月,抖音青少年模式还上线了“订阅”功能,用户发现感兴趣的帐号后,可以单向订阅帐号的最新内容。

所以,功能优化除了为青少年用户屏蔽风险之外,更要照顾到整体的用户体验。毕竟,能用和好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内容过滤

围绕内容平台的横评,在内容维度拉开了差距。既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功能优化影响的是体验,内容供给决定的是“生死”。设想一下,功能做得再好,打开却没有内容可看,青少年模式不就是形同虚设?

部分家长把青少年模式吐槽为“幼儿园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平台在内容供给方面没能做到令人满意。未成年用户也有明显的年龄阶段划分,打开APP满屏的低龄动画片,这样的青少年模式显然不合常理。

在测评的长视频平台中,优酷更接近上述状况,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内容要更为丰富,并向用户提供了可筛选的类型标签。以爱奇艺为例,其青少年模式把年龄段分为四档,视频类型除了动画片还有电影、绘本、儿童综艺、真人特辑等。

再看短视频平台之间的对比,从内容池的丰富度上来看,微信视频号仅有推荐瀑布流,且多为官媒、机构媒体发布的时政新闻、正能量视频。快手、抖音的内容类别相对较多,在推送之外支持用户自主选择。

目前,快手共有动物、体育、才艺、音乐、旅游、语言学习、教育七个标签。抖音则是根据家长设置的年龄,推送不同类型的内容。以5岁为例,内容包括动画、动物、安全教育、玩具、诗词、绘画、科学、二哥、绘本等12类。若切换到14岁,对应内容变成了人文、动物、科学、美食、运动、才艺等14类。

综上,各平台之间在内容层面的差距一眼便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比的过程中熊出墨意外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快手的推荐算法并不稳定,切换到青少年模式之后,精选频道的信息流仍在推送“少儿不宜”的内容。平台算法亟需改进,内容过滤的必要性也由此再次凸显。

任重道远,期待一个更好的明天

横评至此结束,客观而言,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确有优劣。

在防沉迷、功能优化、内容过滤三大典型维度,都是既有明显的负面案例存在,同时也不乏做得很好并在努力变更好的模范。

大家都是从0做起,如今却已然站在了不同的高度。

南方都市报、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结论。报告显示,针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处理和身心健康保护,20款被测APP之间差异显著。70%被测APP对未成年人保护程度处于中等、较低水平,20%被测APP得分较高,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其中,抖音的未成年保护程度排名第一。

深究这之间差距的成因,无法排除客观挑战、困难的存在。比如最近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迪迦奥特曼》下架事件,据称就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而在全网舆论发酵之后,该剧又重新上架。由此可见内容过滤工作开展之难,在未有可以依循的标准之前,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对该内容是否适合儿童观看作出审判。

但是,我们常说“事在人为”,挑战不应成为平台逃避的借口。并且,基于相同的背景,某些平台能把青少年模式建设得更加完善、科学合理,这就证明,差距的出现,终要归结到的企业自身。

青少年模式好用与否,折射的是企业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环境的自觉性,即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达到8.88亿,直播用户达6.38亿。

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流量越大,责任越大。特别是在监管趋严的引导之下,主流平台更应自觉承担起流量向善的重任。这个宏大的议题既包括对未成年用户的守护,还涵盖对老年用户的关怀,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无障碍模式等。

当然,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力量也应打好辅助。在未成年人保护这件事上,家长其实才是孩子的第一位把关人。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所讲:“未成年人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网络平台,以及社会多方协同共治。抖音在青少年模式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短视频行业起到示范作用,也希望其责任先行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全社会形成合力,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回到本次横评,目的也根本不在于分出输赢。因为,如果互联网行业的青少年模式做不好,输的不是哪家平台,而是孩子的未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