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婧祎、华晨宇等众明星纷纷起诉,新氧翻车了?

2021-10-14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渐趋规范的过程。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智观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日据企查查APP显示,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多条涉及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开庭公告信息,原告方包括鞠婧祎、吴奇隆、华晨宇在内的多位明星。

新氧是整合整形医院和整形医生信息的医美行业头部互联网平台,于2019年5月2日登陆美股纳斯达克。或许是受到诉讼频发、版权纠纷的影响,新氧的股价也一路下滑。

美图公司董事长、隆领投资合伙人蔡文胜曾说:爱美,怕死,缺爱,是现在所有年轻消费者的特征。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新消费中的“刚需”。

据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疗美容市场,虽然医美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消费能力正在推动着颜值经济的蓬勃发展。

谁在为被肆意贩卖的颜值焦虑买单?

贩卖容貌焦虑,是大多数人对新氧广告的评价,这大概也是新氧被大家口诛笔伐的原罪。互联网的发达和“网红经济”的繁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灌输和固化着千篇一律的审美标准。

1634121714(1).jpg

图片来源:小红书

以新氧为代表的医美APP更是将美的标准量化成数据,有网友戏称“白瘦幼”审美是“当代裹脚布”,年轻人正在被主流审美和容貌焦虑PUA。

根据36氪发布的《2021年中国年轻人容貌焦虑报告》,有超过60%的年轻人曾遭受过容貌羞辱,而约有10%的年轻人处于严重的容貌焦虑状态

1634121812(1).jpg

图片来源:36氪

而导致年轻人容貌焦虑的原因当中,媒体平台的刻意宣传和商家刻意贩卖焦虑因素占据了约50%的比重1634121857(1).jpg图片来源:36氪

调查结果也显示,为了缓解容貌焦虑,有超过15%的年轻人选择了整形或微整形方式。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下发达的网红文化助推了外貌焦虑,也驱动了医美行业的高速发展。

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用户规模从280万人增长至1520万人,预计到2023年我国医疗美容用户规模将达到2354万人。1634121967(1).jpg

图片来源:艾媒资讯

根据调研,医疗美容用户中有70%以上为女性消费者,在年龄分布上占比最高的为26-35岁的用户,其比例约为56.3%,本科以上学历的消费者占62%,一线城市消费者占比超过40%。从消费者的分布情况来看,医美与新消费的“新中产”用户群体高度特征一致。

医疗美容行业市场格局及营销模式

我国医美行业的市场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起步相对较晚和发展迅速。随着2009年医疗美容行业协会的建立,国内医疗美容市场自2010年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相对成熟期,各类医疗美容机构、医美APP、营销渠道大量涌现。

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入场,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当中出现了一些龙头品牌和上市公司。华韩整形作为国内最早对接资本市场的医美机构,在2013年就挂牌了新三板,而近期也传出其欲转向二板市场上市的消息。

1634122028(1).jpg

数据来源:网络,财智无界整理收集

此外北京伊美尔医疗科技集团股份公司在2016年挂牌新三板之后,又于今年8月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另一家头部医美机构艺星整形早在2018年也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港股IPO未果。

如今的医美行业已经形成由公立医院整形科室、大型连锁医美集团、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私人诊所和美容院构成的市场格局。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为12.8%,预计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2232亿元

并且据艾媒咨询分析师观点,随着在供给端的产品迭代升级,以及在需求端低线城市的市场开拓、90后/00后消费人群的增长、男性消费者的增加带来的市场渗透率提升,和医美消费复购习惯带来的市场扩容,医美行业的市场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同时,医美行业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在营销方面的大力投入。据统计,医疗美容行业的成本构成中用于营销渠道的费用占比约为50%,获客成本高成为医美企业的一大痛点。

巨额的营销费用压力,导致了人们心目中认为是“暴利”的医美企业盈利水平难以提升,行业内实现盈利的机构占比不足30%。以鹏爱医疗的医美板块业务为例,其毛利率高达60%却出现亏损情况,主要系其在广告与营销方面的投入。据公告的财务数据显示,鹏爱医疗各年的销售费用率均高达40%以上。

调查数据显示,医美机构的广告营销支出在传统广告渠道的占比最高,约60-90%,其次为医美APP等互联网平台营销模式,费用占比约为10-40%,最后为KOL、异业合作等营销模式,该类方式按分成收取营销费用,分成比例高达30-70%。

随着市场的成熟、信息不对称的减少、监管政策的落地、竞争的加剧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发力角逐,医美行业或将迎来洗牌的加速,未来医美机构想要在同质化的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恐怕还要在市场营销方面下更多功夫。

颜值经济是蜜糖也是毒药,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随着大众对医美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开始接受医美作为改善外在形象的途径,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都能看到很多人通过医美变得更美更自信的案例。从某种程度上讲,医疗美容的普及使过去“无法选择”的外貌变得能够人为改善,满足了许多人对外在美的追求。

而另一方面,医美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违规借贷、“假药”泛滥、非法执业、事故频发等众多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都带来恶劣的影响。根据对医美意向消费者的调研,“行业负面事件的影响”占消费者对医美项目担忧因素的25.5%。

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国内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只占整个行业的14%。不合规医美机构的泛滥,使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消费者在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

一位90后受访者对财智无界介绍,其北京某医疗美容机构消费多次,购买项目包括玻尿酸、肉毒素、抗衰提升等,而自今年6月起该机构的销售人员告诉她,机构因“年检未通过”已停业,至今在该机构的几千元预存款和未操作的项目仍无法兑现。

在执业人员方面,我国医美行业的合规执业者大约1.7万名左右,而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万,这意味着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

不合规运营的医疗美容机构与非法执业的从业者泛滥,导致了医美行业的乱象丛生以及医美事故频繁发生。今年2月,演员高某在微博爆料称其在某医美机构进行鼻部整形手术后,因排异、发炎导致鼻头坏死,而她在事后才知道整形医院不具备该项目资质的机构。

今年7月杭州年仅33岁的某网红因吸脂手术后感染,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身亡。杭州市卫健委对于此事作出通报,认为是明显的医疗事故,涉事医疗美容机构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黑医美”致伤、致死人数高达为10万人,大约相当于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这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为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带了极大的隐患。将医疗美容纳入严格监督检查、大力整治医疗美容行业乱象,已刻不容缓。

好在医美行业乱象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随着政策的发布和落地,加强医美行业规范管理,完善监管机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写在最后: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渐趋规范的过程,而医疗美容因为其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使很多消费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期望这个多元而自由的时代不被单一化、标准化的审美绑架,更期望人们对美的追求不盲目、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