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捧起来的虚拟偶像

2022-02-19
真人偶像可能出现各种负面信息,相比之下,虚拟偶像则更为纯粹——融入创作者赋予的梦想、坚持、责任等正向元素吸引粉丝,能按照人设进行一致并长久的运营,可以说是目前最符合“永不塌房”需求的选择。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豆花,策划:豆腐乳,编辑:养乐多,美工:小面,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元宇宙来临,虚拟人抢占先机

去年以来,元宇宙是真的火,作为“元宇宙”世界里的重要角色,虚拟人也随之备受关注,成为又一大风口。

什么是虚拟人?

从定义来说,虚拟数字人是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

简单来说,虚拟人就是能让我们感觉到“人格”的数字形象。

如果按人格象征再进行分类,还可以分为虚拟化身和虚拟IP。前者是现实世界真人的数字替身,而后者是人为设定的数字形象,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对应的真人。

从人物图形维度来看,虚拟人有2D和3D两种,再根据卡通或写实的风格差异,还可分为二次元、3D卡通、3D超写实、真人形象,四种类型的立体度和拟人度依次增强。

大家熟悉的日本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就属于虚拟IP,是二次元虚拟人。而二次元虚拟人是2D的,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确定了视角,所以观众只能以单个视角进行浏览,无法自行更换视角。

过去一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3D超写实虚拟人涌现,扮演起了各种角色。

比如,今年的江苏卫视跨年晚会,就通过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实现了和真人歌手的同台对唱,让观众体验到穿越时空的奇妙。

再比如,每经AI电视的虚拟主播“N小黑”,依托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其面容、表情、肢体动作的整体自然度,都与真人极其一致。

还有上海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小浦”、可以作诗作曲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快手推出的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虚拟人“AYAYI”……

根据B站12周年数据,过去一年,一共有32412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同比增长40%,相关播放量增加70%,虚拟主播们的弹幕互动量涨幅更是直接翻了一倍。

尽管众多虚拟人在制作技术上相通,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却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目前,主要的应用场景有两种:一种是强调功能的服务型虚拟角色,一种是强调IP价值的虚拟偶像。

前段时间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的“崔筱盼”,就是一名数字化员工,属于典型的服务型虚拟角色,主要负责万科集团的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和工作异常的侦测,由崔筱盼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高达91.44%。

除了高精度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高效率工作,服务型虚拟人的优势还在于“拟人化”。新华社的虚拟记者、央视的虚拟手语师都属于此,这些工作需要人的形象,是服务型虚拟人的极佳落地场景。

而虚拟偶像就更好理解了,由公司运营虚拟IP,有着专门的人设,可以像真人偶像一样,举办演唱会、直播,发行周边产品,参与商品代言,甚至在影视剧中参演角色。

例如,在抖音上靠出演短剧,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吸粉800万的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到现在共发布八个视频,获得的点赞数已超了2300万次。

虚拟人爆火的背后

虚拟人如此火爆,不只是乘上了元宇宙的东风,背后离不开的是硬件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导向和资本的推动。

回顾虚拟人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始终是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虚拟人的技术应用涉及到两个过程:制作虚拟人和用户使用虚拟人。

制作虚拟人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制作静态虚拟人,第二步是让虚拟人活起来。

前者主要涉及到建模和渲染技术;而让虚拟人活起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动作面部捕捉技术,制作真人驱动型虚拟人,另一种是通过 AI 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和 CG 技术,制作算法驱动型虚拟人。

在用户使用方面,为了获得更强的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感,XR/VR/AR 和全息影像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虚拟人从最早的2D手工绘制“纸片人”,到现在的CG(Computer Graphics,电脑绘图)、人工智能合成,理论和技术日渐成熟,虚拟人也随之快速发展。

CG技术产生的数字虚拟人开始在电影中普遍运用。2001年上映的《指环王》,就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来拍摄咕噜,安迪·瑟金斯的精湛演出也使他获得了“动作捕捉表演第一人”的美誉。

2010年,初音未来成为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演唱会中使用的3D全息透明屏幕具有全息图像的特点,只显示来自某一特定角度的图像,即使环境光线很亮,也能显示非常明亮、清晰的影像。

而在最近5年,建模的精细度、动作捕捉和AI交互技术更是不断提升,这不仅使虚拟人的制作效率更高,还能使虚拟人达到写实级的逼真程度,具备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我国,政策的支持是另一催化因素。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首次明确地鼓励和支持虚拟人的发展。

加上短视频、直播等视频社交的兴起,我国社交娱乐产业发展迅速,虚拟人的商业价值也更加凸显,出现了直播带货、明星分身虚拟偶像、虚拟网红 KOL和虚拟品牌代言人等多元化的变现方式。

尽管落地场景丰富,但现阶段虚拟人的商业化应用,主要还是在虚拟偶像领域。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0年我国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 645.6 亿元,同比增长 79.6%,预计2022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866.1亿元。

互联网巨头均在虚拟偶像领域有所布局,字节跳动与乐华合作打造的A-SOUL虚拟偶像女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资本市场的态势也非常明确。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今,虚拟偶像领域的初创企业已获得25笔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SIG海纳亚洲基金、蓝驰创投、顺为资本、险峰K2VC等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一门正在成长的好生意

虚拟偶像是目前最成熟的虚拟人应用场景,随着虚拟人的出圈爆火,虚拟偶像的价值也在短时间被放大。

那么,虚拟偶像的商业潜力到底如何?

过去的2021年,被调侃为“塌房元年”。从年初的郑爽代孕、华晨宇和张碧晨未婚生子,到年中的吴亦凡性丑闻、霍尊分手,再到李云迪嫖娼、年末的王力宏蕾神之锤……

每一次“塌房”,不只粉丝群体备受打击,对于合作方而言,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可以说,明星已经成为现在商业合作中最大的不可控风险。

真人偶像可能出现各种负面信息,相比之下,虚拟偶像则更为纯粹——融入创作者赋予的梦想、坚持、责任等正向元素吸引粉丝,能按照人设进行一致并长久的运营,可以说是目前最符合“永不塌房”需求的选择。

此外,明星成名后往往会脱离培养自己的公司,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如杨幂、赵丽颖、鹿晗和张艺兴等纷纷在成名后自立门户,在资本看来不可控,而虚拟偶像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早期的虚拟偶像往往是二次元形象,展示方式为音乐、动画、CG等方式,这些虚拟偶像的内容表现形式一般为娱乐视频。

但随着建模技术的提高,出现了AYAYI、Miquela这类超写实虚拟偶像,可以实现与真人难辨真假。

虽然虚拟偶像并不依赖于超写实的虚拟人制作技术,但高精度的虚拟人制作技术却可以为虚拟偶像带来新的运营方式,创造更多的可能。

虚拟偶像具有参与性强、基本无负面信息、生命周期长、商业衍生能力强等优势,不仅可以进行常规性的偶像活动,如线下展会、演唱会等,也可以借助优秀的同人二次创作来扩大自己的内容覆盖边界,还能与 VR/AR 技术相结合,与粉丝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互动。

而且虚拟偶像不会受个人条件限制,无需“因人而异”的制定人设,能够直接根据目标用户的意愿和喜好,塑造对应的人设和形象。

虚拟偶像也不存在档期风险,理论上能够无限复制,同时进行多项商业活动,可以最大化的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另外,虚拟偶像IP的商业化潜力也值得期待。从泡泡玛特盲盒系列的兴起,到迪士尼玲娜贝儿周边产品的热销,就能看出,IP在当今时代拥有着强大变现能力。

以 IP 运营为核心的迪士尼为例。据 Statista数据,2021 年全球前十大最赚钱的IP中,就有5个来自迪士尼,包括预计收益为803亿美元的小熊维尼、803亿美元的米老鼠、464亿美元的迪士尼公主、687亿美元的星球大战、353亿美元的漫威宇宙。

迪士尼的IP 长盛不衰,通过电影、游戏、主题乐园、文创用品等方式不断衍生,逐渐沉淀为平台层面的资产,长久的贡献收益。

乐观来看,将来虚拟偶像的IP运营或许亦能如法炮制。

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虚拟偶像的确是一门好生意。不过,目前来看,虚拟偶像的承载场景和应用场景远没有想象中丰富,行业也尚未成熟。

不同类型、技术路线和“质量”的虚拟偶像打造成本差异很大,而且虚拟偶像的走红也并非一蹴而就,其制作和运营流程并不比真人偶像模式更容易。

因此,如何对虚拟偶像进行“培养”,树立“人气”,达成“变现”,成功“盈利”,还需要未来更多的探索与积淀。

虚拟人赛道走到哪了?又将走向何方?

虚拟人号称2022年最火赛道,新的创业公司快跑入场、巨头企业加速布局,投资者纷至沓来,没有人不想抢占先机。

现在市面上很多IP自称是虚拟人,但仔细观察,质量则参差不齐,能有名有姓,有特色有人设的虚拟人,仍是少数。

而随着虚拟人的火爆出圈,市场对虚拟IP和虚拟内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所以现在的虚拟人赛道,已经有了基本矛盾,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虚拟内容的需求,与落后的虚拟人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那么,现在的虚拟人赛道已经走到哪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具体从目前的产业链来看,虚拟人赛道的上中下游分别是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是产业链上游,为虚拟人提供基础软硬件支撑,硬件包括显示设备、光学器件、传感器、芯片等,基础软件包括建模软件和渲染引擎。

平台层主要是各类系统和平台,为虚拟人的制作和开发提供技术能力。

比如,建模系统和动作捕捉系统,是通过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光学器件等硬件获取真人/实物的各类信息,利用软件算法实现对人物的建模、动作的重现。

AI能力平台则为虚拟人提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力。

下游的应用层,是将虚拟人技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领域,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出现了娱乐型(虚拟主播、虚拟偶像)、教育型(虚拟教师)、助手型(虚拟客服、虚拟导游、智能助手)等。

总体来看,虚拟人产业的上游和中游,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处于基础层的厂商早已深耕行业多年,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技术壁垒;在中游的平台层汇聚的企业也很多,如腾讯、百度、搜狗、魔珐科技和相芯科技等。

因此,虚拟人赛道的新入场机会,更多是在下游应用层。从本文前面提到的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能看出,虚拟人下游应用层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恐怖谷理论”,人类对于人形事物会产生正面情感,而到达特定程度后,又会变得极为排斥,此时,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非常显眼、刺眼,使机器人显得僵硬恐怖,犹如“行尸走肉”。

而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持续上升,到达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又会再度回到正面。

所以,随着虚拟人写实程度突破恐怖谷限制,各类下游应用场景将愈加丰富。到那时,虚拟人和真人将难以区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存在着大量虚拟人。

就像小冰公司COO徐元春曾表示的那样,人类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和AI虚拟人共存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周围一定会有大量虚拟人存在,而且数量可能是现有人口的10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去讨论它的商业模式。”

当然,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遥远。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每一项新科技的繁荣,必然伴随着隐忧,虚拟人被冠以“人”的名号,显然会带来伦理、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而虚拟人的定位,始终应是人类世界的补充,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解放人类劳动、在特定场景下提供生活服务和情感慰藉等等。

尽管目前行业的政策和法规尚未跟进,但加强对新兴科技的合理使用、倡导科技向善,必然是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中国为何要大举进口美国农产品?|大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21-02-07/doc-ikftpnny5535946.shtml

原油交易提醒:127艘油轮驶往全球石油最大进口国,推出纾困措施理由充分,油价或将大涨特涨|原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hbfx/2021-02-08/doc-ikftssap4723321.shtml

直通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稳 企业经营成本降 https://www.yicai.com/news/100970050.html

统计局: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 下降3.9%_财经_中国网 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210118/5478854.shtml

海关总署:中国2020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海关总署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1-01-14/doc-ikftssan5938304.s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YouTube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