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吐槽工作小报告:职场人对工作最大的不满,它排第1

2022-04-01
2022年轻人工作状态:凑合干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金花鼠,编辑:钟宛彤、唐也钦,设计:戚桐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又到一年求职季, “打工人”的“金三银四”还香吗?

在这几年,人们见证了疫情冲击、行业剧变、猝死危机、裁员困境等一系列职场波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

2022年2月24日,我们发起了“工作是什么鬼”小调查,共收集到1927份有效回答。需要说明的是,参与调研的读者以90后(36.5%)和95后(38.6%)占比最多。女性参与调研的比例(64.5%)高于男性(35.5%)。

职场人在决定接受一份工作时都在想什么?他们对工作都有哪些想要吐槽的?不同代际所追求的工作价值有什么不同?以下是本次调研的结果。

01 只有1/3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房地产、汽车、交通和金融满意度最低

高尔基说过,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

按照8小时工作制来算,成年人每天有1/3的时间被工作牢牢占据,剩下的时间还要被通勤、加班、应酬、团建等工作附属事项切割。

总的来说,职场人对自己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只有1/3人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或“还算满意”。

分行业来看,文化和专业服务类的工作,对工作满意度更高,所有行业中,来自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商业服务和文化传媒娱乐行业的从业者,对工作满意的比例最高。

更偏向传统制造类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建筑业、汽车制造、运输等,受访者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谈到对工作的不满,薪资问题戳痛了几乎所有行业的职场人。尤其在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行业,47.6%的人表示工资跟不上干活的速度。

但有两个行业属于例外:服务业人们对工作上升空间的不满超过了对钱的牢骚。而能源/矿产/环保的从业者中,将近一半人表示工作严重入侵生活,这引发了最多不满。

#02 职场人对工作最大的不满是收入,其次是上升空间和领导管理

从调研结果来看,紧巴巴的收入、没有上升空间的未来、日常让人抓狂的领导,是职场人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点。

41.5%的人面临“收入太低/涨薪幅度低”的困境。听多了职场PUA,人们早已对“打工不看钱”的鬼话产生免疫力。

95后运营饼饼就曾因为钱的问题被领导“教育”,但她并不买账。“领导说,如果加班的几个小时都不能奉献,那么就不适合这个岗位。也没有加班费,我是来挣钱的,不是来奉献的啊!”

还有超3成人苦于“工作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付出了精力与时间却没有晋升机会,或是被“关系户”挤压了自身发展空间,让职场人感到不满。

“公司或领导管理有问题”是职场第三大槽点。管理太紧或太松,领导过于强势或置身事外,都令职场人感到心累。

“公司制度有问题。领导一言堂,没有绩效计算,是否升工资、是否发你年终奖,完全就是取决于领导想不想。”——85后 运营 Mr.W

“无能上级惧怕有能力的人上位,变着法打压。”——95后 设计 厄尔

“反复被老板误解,不理解,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横跳。重点是’反复’。”——90后 技术 沈旒

#03 职场人在工作中最不能忍受的三大关键词:压抑、勾心斗角和画饼

调研发现,压抑的工作氛围、勾心斗角的办公室关系和上级领导的画饼,是消磨工作热情的三大罪魁祸首。

压抑的工作环境使得“上班如上坟”;复杂的人际交往沟通把职场变成后宫大戏,在无形中耗干人的精力;画饼则实打实威胁到职场人的切身利益,听信老板忽悠勤恳干活,最后却只收获一枚“优秀员工”小红花,令人难以忍受。

分年龄来看,各年龄段的职场生存理想存在很大区别。

对于80后至95后来说,压抑是最不堪承受之痛,且年龄越小,就越不愿意在压抑环境下工作。

一只脚踏进职场的00后对工作的担忧有些不同。在他们的反感清单中,前3名分别是勾心斗角、性别歧视、有违道德。压抑只排到第四名。

对职场潜规则的反感,或许代表着新生代对原则的坚持。

#04 职场人接受现在工作的最大理由:是个大公司、没找到别的工作、氛围不错

当被问到为什么接受眼前这份工作,大公司、没找到别的工作、工作氛围不错,是职场人最普遍的理由。

近3成职场人被“大公司”的响亮名号所吸引。此外,因为“不错的工作氛围”“感兴趣的业务方向”以及“及理想的高薪”而入职的人都超过了2成。

我们发现,“大公司”对全年龄段职场人都算是金字招牌。

“大公司自身的体系,不管是薪酬制度还是工作流程都比较完善,进去之后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什么活儿都堆给你。而且大公司本身的名气,接触到的项目或者资源,对我之后跳槽是有优势的。”媒体从业者小雨说。

除此之外,不同年龄段评估工作的关注点也有不同之处。轻松舒服的工作氛围,是不少90后至00后找工作的“刚需”。年龄越大,因为“稳定,看起来是铁饭碗”而选择一份工作的人群比例就越多。

#05 大公司、工作氛围、感兴趣的方向也要面对现实的问题——“钱”

如今吐槽工作的人,当初都是被哪些理由吸引来的?

从调研结果来看,抱怨收入太少/涨薪太低的职场人,当初主要是因为大公司响亮的名号、没找到其他工作的无奈、理想的工作氛围而选择这份工作。

广告行业的Gigi告诉我们:“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看到公司环境很好,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工作,就觉得会很快乐。不过现在准备走了,因为别的公司给的更多,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吗?就算氛围真的很好,还是会累,因为毕竟是工作,那不如为了钱。”

而如果感到上升空间不足,或是手头这摊活儿没意义,他们入职时很有可能是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被大公司“忽悠”来的人,入职后发现槽点很多。在大家的吐槽中,包括无意义的竞争与内耗、溜须拍马的办公室政治、“以牺牲为荣”的畸形价值观、以及通宵加班还要面临绩效不达标的高压。

“周五半夜十二点 甲方爸爸吃着烤串跟我过报告。”——85后 市场/公关/策划/编辑 喵布鲁

“奖金发放规则不透明,有不公平现象存在。”——95后 技术 zhao

“无效上班(辛苦工作一天,打开账户,亏的比工资还多)”——90后 小陆 销售

#06 86.4%的人上班是为了赚钱,超4成人在工作里实现人生价值

在面试时,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但当我们向内追问,日复一日上班到底是为了什么?86.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收入,是工作的第一要义。

日本90岁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在《人间值得》中说:“为了钱而工作, 并不是可耻的事情, 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我认为非常了不起。”

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银行卡的每月进账是他们独立的资本。职场前辈们多少有点积蓄,但他们更多背负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和房子车子的经济负担。上班挣钱,就像是给维持生活正常运转的庞大机器通电,收入一旦断供,生活都将无法继续。

排名第2的工作意义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过,只有4成人认同这一点,远不及“工作是为了赚钱”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通过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显得较为奢侈。当工作缺少了这样的动力、甚至没有办法实现“赚到足够多钱”的愿望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社畜”“打工人”这样的词语开玩笑,甚至从这样的身份上得到认同。

#07 收入越高、年龄越长,工作满意度相对越高

从调研数据来看,薪资越高,职场人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就越高。年薪40万元以上的职场人,是对工作最满意的一群人。在职场人整体工作满意度只有34.1%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好评率达到47.4%。

80后的工作满意度高于更年轻的职场人们,有4成人为工作勾上了好评。在本次调研中,超过1/3的80后职场人年薪在30万元以上,他们的工龄相对最长,收入与职级也相对更高。

不过,尽管高薪、高职级被认为是一个人办事能力强、工作资历深的证明,然而“级别高就要承接更多工作”的默认规则、“没有休息时间,下班领导随时找”的被迫奉献也难免令人头疼。

在这部分人中,有超过1/3不满 “公司或领导管理有问题”,其次是“工作入侵生活,下班时间也要处理工作”,以及“觉得工作没有意义”。

#08 前辈们渴望社会地位,年轻人为排解空虚、满足父母期待

不管多大年纪,养活自己和实现人生价值都是工作的最大目的。年龄越小,对这两件事的认同度就越高。

通过工作获得社会地位,对职场老手更加重要。话语权的提升、在社会中受到尊重对于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职场人来说,是工作带来的重要意义。

对更年轻的00后来说,羽翼未丰的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通过工作满足父母家人的期待,是现阶段上班的动力之一。

而卡在中间的95后,与工作打交道时间不长不短,既不像00后那样依赖父母家长的经济支持,在社会地位上也没有达到前辈们的高度。对他们来说,上班也是“排解空虚” 的一个有效方法。

写在最后

当代职场人对工作的态度充满纠结。一方面,在重复工作与精神内耗中,人们看破了资本家书写的“打工神话”,不少人自嘲为“工作机器”,对努力工作实现财富自由不再抱有期待。

另一方面,职场人又离不开工作。工作是大部分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承载了赚钱和实现更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房贷车贷的经济重压下,在裁员优化、行业危机等职场风险下,人们迫切加紧赚钱的速度,甚至被过度压榨。

尽管对工作有很多不满,但我们还想在其中求索些许意义。不少职场人开始了发奋图强与躺平摆烂的来回摇摆。

回到最初的调研题目“工作什么鬼?”如果要总结工作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们想可以引用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的迷思》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它会让我们将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一些相对较渺小、可望实现的目标上来。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会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