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大裁员:被迫分手,是强撑体面还是不做人了?

2022-06-14

(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有意裁员的消息曝光,引起各界关注。图源:Shutterstock)

文/寇敏

编辑/Emma


6月3日,马斯克一封邮件激起千层浪。

一句“我对经济的感觉非常糟糕”,特斯拉就要裁减10%的员工,共计1万人,并暂停全球招聘。

这可谓是特斯拉史上最大裁员,但对于全球科技企业裁员潮来说,可能只是浪花最大的一朵,但不是唯一。

根据科技就业跟踪网站layoff .fyi的数据,全球66家科技公司在上个月发出了高达1.68万份解雇通知书,超过了2022年前4个月52家公司1.36万人的裁员总和,是自2020年5月以来单月裁员人数最多的一次。

按理说,在和疫情斗争了近三年后,人们似乎迎来了曙光,正值应该大干一场时,却莫名地等到了裁员通知。

原以为,进入美国知名科技公司,名利双收,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殊不知,裁员,今天通知,今天就请你走,毫不留情;

原以为,选对了专业,毕业后成为高端科技人才,在各大公司人才荒的背景下,随意挑选,掌握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大厂瞬间冻结招聘职位,甚至,毁约在校生Offer……

从特斯拉、PayPal、Twitter等科技大厂,到Fast(印度电子商务软件公司)、SWVL(埃及网约车平台)等初创公司,裁员同步进行;

从Meta、英特尔等大型公司冻结部分部门的招聘,到微软、Snap、Uber等放缓招聘速度,裁员、缓招花式各样;

从Twitter消费者负责人Kayvon Beykpour等高管,到Klarna(瑞典“先买后付”巨头)的普通技术人员,再到Replicated(美国saas公司)的营销推广,各种岗位无一幸免。

在经济衰退的全球大背景下,科技公司成了裁员重灾区。那么,哪个行业最受重创?大厂裁人,是无情居多还是留有一丝情面?裁员之后,离开和剩下的人将面临什么?

01风暴来临

行业水逆,赛道无一幸免。我们从科技就业跟踪网站 layoff .fyi截取了一些数据:

自今年4月1日到6月9日,共计127家公司裁员人数23591人次(部分公司具体人数未公布),行业涉及金融科技、汽车制造、媒体、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裁员比例从1%~100%不等,裁员完成后,共计节省成本3.06亿美元。

(图源:科技就业跟踪网站 layoff .fyi 截图)

裁员数据触目惊心,聚焦到具体行业,金融科技、教育、食品、消费者业务、智慧医疗位居裁员TOP5,共计69家企业。

接下来我们将选择与科技关联更精密的金融科技、消费者业务、智慧医疗分别展开讨论,探究集中大裁员背后,这些行业发生了什么?

首先,要明晰两个前提:一是,全球裁员潮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继续,在偲睿咨询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每一个小时内,layoff .fyi网页数据都在增加;

二是,裁员的企业,都是曾经一二级市场的香饽饽,甚至存在不少“独角兽”

先看金融科技行业。金融+科技,怎么看都是一个“赛黄金”领域。

事实也确实如此,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高达2100亿美元,光10亿美元以上的投融资就有7起。

然而,仅半年,风向就转了。

比如支付科技领域:去年刚破纪录获得12亿美元投资的瑞典“先买后付”Klarna公司,裁员700人,占公司比例10%;2021年9月刚宣布要斥资27亿美元收购日本“先付后买”提供商Paidy、意图开拓日本市场的PayPal,就从今年4月初开始,接连裁员。

乘着电子商务的东风,以及疫情催动下,PayPal一路成长为全球用户量第三的线上支付平台,员工数量也随业绩一路攀升,截止2021年12月,全球共有员工3.09万人。

然而,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影响电商发展,疫情后消费者又恢复线下购物,PayPal主营业务增长受限;同时,PayPal的前母公司、大客户eBay也在加紧将PayPal平台上的支付业务转移出去。

这边电子商务行业不景气,那边大客户渠道取消,在1亿美元重组费和每年节省2.6亿美元员工成本之间,左右受困的PayPal只能选择裁员保利润。

比PayPal更惨的是印度独角兽Fast,用一则破产声明裁掉了全部员工。

2019年成立、2021年初拿到1.24亿美元B轮融资、2022年3月员工450人、4月5日破产……关门的原因很简单,拿到融资后,Fast每月支出1000万美元,60%用于拓展团队,支付人员工资,40% 则用来营销,赞助了赛车、冰球等体育赛事,来给VC讲故事。

然而,泡沫之下,真相终将浮出水面,投资人1亿+美元的支出,只换来Fast一年60万美元的收入。受尽了欺骗的投资人不会上当第二次,Fast只能关门大吉,而投资人们吃一堑长一智,敦促其他初创公司在银行拥有至少12至18个月的资金,并重新评估他们的burn rate(烧钱率)。

再看消费者业务相关的科技企业,受疫情折磨,这部分公司的市场需求反复横跳

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消费者休闲娱乐需求大爆发,似乎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机遇。

然而,一直被“爱优腾”视为目标的流媒体巨头奈飞却宣布裁员150人,尽管有《鱿鱼的游戏》等优质内容做护城河,奈飞还是迎来了十年来首次用户订阅减少。

失去20万用户,难道隔离在家的人们都不看剧吗?答案在于,奈飞虽然有着较高的家庭渗透率,但是,大量共享账户的家庭,影响了奈飞的订阅和收入。同时,俄乌战争的影响更是使得奈飞直接丢失俄罗斯70万用户。

裁员控制成本,也许可以为奈飞寻到业绩增长提供一个时间差。事实上,奈飞也正在通过涨价、发力直播业务等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但HBO Max和Discover+等竞争者的增多、消费者手中的money减少,以及各种免费流媒体服务都将成为奈飞发展的阻力。

庞大如亚马逊也要经受疫情带来的“起与伏”。

早在今年年初,裁员潮来临之前,亚马逊就在财报会议上透露,在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涌入网上购物平台后,亚马逊美国仓库出现招聘热潮,目前公司已经“人满为患”。于是,当网上购物热情退却后,亚马逊必须面对“业务量下降之后,怎么来养这群员工?”的问题。

经济衰退来临时,比成熟行业更禁不起冲击的,自然是新兴科技行业,智慧医疗就是典型代表。翻开世界上多家医疗企业的财报,很难让人满意。技术支持、线上线下生态建设、运营成本等等,每一项都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没有宏观经济的影响,智慧医疗也很难跑得很好。

比如,美国心理健康远程医疗平台Cerebral因开具受控危险药物,而遭到美国司法部调查面前,CEO将裁员理由归咎于宏观经济因素;印度远程医疗平台Mfine则因为庞大的运营费用,财务困难下辞退600名员工,占公司总人数75%……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多家裁员企业身后,发现了软银的身影

截止3月31日,软银2021财年净亏损900亿元,一向以激进、赌性著称的孙正义和软银也谨慎起来。巨亏压力下,孙正义的挑战是——赚更多、花更少。

比如,意图将ARM出售给英伟达(迫于监管压力,交易无果),将旗下的资产货币化;或者,对于那些尚未有盈利模式的初创公司,减少他们的花销,裁员就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总之,2022年上半年,科技产业风暴集中爆发。如果是前两年受益于“在线经济”的,那么现在正因线下经济恢复、线上经济萎缩而吞食曾经快速扩张的苦果;如果前两年对VC讲故事讲得太狠的,那么现在正是加速挤泡沫的时候;即便是前两年老老实实经营的,也会被时代的一粒灰砸晕,如俄乌战争、通胀严重…….总有一款灾难等着科技企业。

02裁员花式百出

当你被裁员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

事实上,在裁员这件事上,企业给你的缓冲期很少,甚至要求“立请即走”,丝毫没有给你思考的时间

温柔如特斯拉,6月2日,马斯克在邮件中透露出特斯拉的裁员信号,并且安慰到小时工等车厂制造工人不会受到影响。而直到13日,特斯拉才以“解雇新加坡地区经理”拉开裁员序幕。

当然,特斯拉只代表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企业展现出裁员的无情。

比如,在陪产假期间被通知解雇。5月12日,Twitter消费者负责人Kayvon Beykpour发布一系列推文讲述了自己在陪产假期被推特辞退的经历,同时表示了自己的不舍和对推特团队的骄傲和感恩……贵为推特高管,被裁也是一把辛酸泪。

(推特高管表示已离职。图源:Kayvon Beypour推特)

又比如,“今天请你走,明天你就别来了。”5月27日周五早上,在纽约金融科技公司Daloopa,大约40名员工被召集至会议室,被告知他们被解雇,同时要求30日(下周一)不用来了。

裁员的信息已经是如此猝不及防,不少企业就连裁员执行也不留最后的体面与温柔。

去年圣诞节,当大家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之中,美国房地产金融科技独角兽Better.com的900名员工突然收到CEO的Vishal Garg的视频邀请。会议内容简单粗暴,“如果你参加了这次电话会议,那么很不幸,你被解雇了。”

在这场不到3分钟的视频电话中,900名员工不仅要消化被辞退的噩耗,重点是,还需要忍受这名一向以“冷酷、严格”著称的CEO Garg的抨击,称他们工作划水摸鱼,没有工作效率就是对不起客户和投资的小偷。

在Better.com,被辞退还要挨骂,而在金融科技Klarna,裁员来临之际,所有员工都经历一场裁员“死亡游戏”,在等待、焦虑和忐忑中,祈祷裁员大刀不要落在自己身上。

在5月一个平常的周一,Klarna CEO 召集全体员工召开视频会议,会上宣布,公司将裁员700人,接下来48小时内,被辞退的员工将收到名为“关于您在Klarna角色”的会议。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48小时,全体员工处于战战兢兢中,尤其是那些可能处于裁员边缘的人,就好像知道自己死期的罪犯,等待宣令的那一刻,重点是,死刑之外,可能还有一丝希望听到“刀下留人”,喜提“鬼门关走一遭”体验。

面对公司的骚操作,员工愤怒地表示,“似乎领导一家快速增长的初创公司的压力,已经让人们(CEO)忘记了该如何与人互动,尤其是他们不得不传达坏消息的时候。”

更有不做人的企业,克扣员工最后一个月的工资(20日发薪日,只发放20天工资,而不是满月薪酬)、对前来讨说法的员工,置之不理,甚至拒绝让被辞退的孕妇员工使用企业卫生间……

不过,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与员工“好聚好散”。

6月2日,社交软件公司IRL宣布裁员25%,涉及25名员工,理由是市场行情的不稳定,虽然这家公司的资金足以支撑到2024年。

CEO 用长达3页的一封信宣布了这则消息并对每一位员工表示肯定和感谢,信上分析了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行业状况、公司的宗旨和使命、公司和员工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离开的员工的祝福等等。

(IRL公司裁员,给员工的一封信。图源:IRL公司官网)

对此,一位被裁员工表示支持和理解,并更多地以为是软银的责任——“It shows a SoftBank company is taking responsibility, usually SoftBank companies get criticized a lot.”(这表明软银公司正在承担责任,通常它会受到很多批评) 毕竟在员工眼里,IRL一直运行得很好。

此外,当裁员板上钉钉时,员工唯一可以改变或者争取的,是辞退福利。

幸运的话,你会遇到SWVL(埃及网约车平台),给足被裁人员各种福利的同时,还通过裁员名单帮助员工找到工作,以及未来回到SWVL工作无需面试等政策,给予被裁人员最大程度的帮助。

同时,SWVL还公开各种降薪措施:降低高管薪资、减少其他办公成本等,让员工从心底感受到公司裁员的无奈,最大程度接受裁员。

无情和冷酷在裁员潮中不可避免,但当面对曾经和企业共进退的员工时,大多数企业还是尽可能留有情面,毕竟,裁员不是他们的初衷和本意。

03离开与留下的人,会面临什么?

当“工作”这一人生重要部分发生变动时,难过、思考、再行动是主线。

美国软件公司Dutchie裁员8%后,一名辞退的员工发帖子说“我对这个决定感到难过、沮丧,而且真的让我措手不及。”“除了我的沮丧、困惑和失望之外,我心碎了。”另一名员工写到。

短暂的难过之后,寻找新的方向、工作才是重点。

正如我们在layoff .fyi所看到的,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科技企业陆续裁员,该网站应运而生,裁员企业、被裁员工及其简历均可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被裁人才资源库

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比如,疫情期间,智慧餐饮POS平台Toast裁员了50%的员工,为了帮助员工,该公司创建了一个关于“裁员、求职和未来的表格”,可以将它看做公司内部的“layoff .fyi”,不少员工带着这份表格——证明自己是出于宏观经济形势被裁员,而不是工作过错,前往其他企业求职。最终,多位员工成功被波士顿在线抵押贷款初创公司Stavvy录用。

相比离开的人,剩下的人是幸运的。但是,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正如无数CEO在裁员信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团队过分冗余,我们需要用更少的人,为更多客户提供更精致的服务;

——我们面临动荡的时代和行业变化,未来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危机,意味着我们的员工也要做出更多努力;

……

这不难推测,留下更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工作的难度只会增加;同时,工作量也将急遽增加,内卷或将更为严重。

不少留下来的人出现了负面心理:

正如上文中Klarna被裁员工的控诉一样,当团队中的一些人被裁掉时,剩下的人会产生极大的“信任危机”、焦虑及鞭策。

“我还能待多久”“公司是不是在时刻监视着我”……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留下来的人群。

留下和离去,结局已定。在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需要调整业务以求更好地活下去时,第一个应对措施是裁掉那些“曾支撑起企业用户需求”的员工。

那么,作为员工的我们,又有哪些紧急应对措施和底气呢?这也许是经济衰退大背景下,每一个人亟需深思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