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医疗投资进入价值调整期,投资人如何练好“内功”?

2022-09-15
市场永远会为创新和稀缺而买单。

9月7-8日,一场创投大咖云集的行业盛会,在“太湖明珠”无锡盛大开场,两天时间里,DEMO CHINA创新中国峰会汇聚百余位产业专家、一线投资人、新锐创业者,以演讲、对话、路演等形式带来最新的行业洞察,共寻时代转折点的创新力量。

今年是DEMO CHINA举办的第16年,作为中国创投界标志性的年度品牌活动,现已成为多维度、多元化、多角度融合的创投圈盛事。本次,主办方创业邦以“转折点”为主题,联合高通创投、红杉中国、惠普战Club、喜屏传媒、出海宝 GO GLOBAL GEM、H50等机构与品牌,打造了智能互联、新商业、社区营销、出海、医疗、数智等专场DEMO SHOW与垂直论坛。

2022年上半年,国际冲突未断、国内疫情反复,资本市场对企业估值回调。但从总体数据来看,医疗健康项目成为资本市场的“顶流”,融资事件数位居全行业第二, 2022年的医疗投资生态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DEMO SHOW H50医疗专场上,博行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垒;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王俊峰;软银中国合伙人赵刚;元生创投合伙人成岗围绕《2022年的医疗投资与产业生态》展开圆桌对话,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李善兵担任主持人。

犀利观点如下:

1. 市场永远会为创新和稀缺而买单,而不会为了简单的模仿和同质化而买单。

2. 冷和热是周期性的现象,市场有高有低,有涨有落,大家自己预期调整不对,就无法跟整个市场环境进行匹配,冬天非要裸奔冻死的肯定是你。

3. 内卷是行业充分发展不可避免的局面,任何行业只要没有人为的壁垒必然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退一步来讲这种状态对整个行业发展也是好事。

4. 一个企业得要长期成长,肯定需要不断有创新的产品出来。集采会加速淘汰,但是也会加速它的成长。

以下为圆桌全文整理:

李善兵:先请大家谈一谈过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情况。

成岗:元生是2013年创立于苏州,过去这近10年来一直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早期和成长期的投资机会,具体覆盖几个细分的赛道,包括新药创制、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目前我们管理的10支基金有4支人民币的主基金,4支人民币的天使基金和2支美元基金,总的资产管理规模是90亿人民币左右。

迄今为止我们投了差不多150个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经成功IPO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回报。

陈垒:博行资本现在管理4支人民币基金,主要投资医疗早期,以医疗器械为主,迄今为止投了将近40个项目,累计管理规模近20个亿。

王俊峰:君联是2001年成立并起步的,重点关注早期风险投资和成长期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我们在2007年正式切入到医疗健康这个赛道,在过去15年间在这个赛道投了超过100亿人民币、140余家公司,已经有2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实现全球不同资本市场的上市。

赵刚:软银中国可能是在台上最老的一家机构,我们是2000年在中国成立,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双币基金,在中国覆盖医疗、TMT、清洁能源以及智能制造四个大的方向,我本人是医疗健康方向的合伙人,我们公司在新加坡、上海、北京、深圳有办公室,现在管理的美元基金超过6期,人民币基金有5个。

我们医疗方向在中国过去20年累计投资了60多家企业,目前有8家上市公司。

李善兵:在这里我也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在的机构,我是来自幂方健康基金的李善兵。是垂直在医疗健康领域里专业化的基金,我们2015年底2016年开始进入到医疗投资领域,目前投资了将近60个医疗健康的项目。

我们的布局主要是生物医药、创新的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与诊断、健康科技,这四个大的方向,主要关注于中早期项目的投资机会。

医疗投资进入价值调整期

市场永远会为创新和稀缺而买单

李善兵:在各个领域的融资规模和数量都在下行的当下,医疗健康赛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座各位可否谈一下,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是否有价值重构的现象?我们的投资策略有否发生变化?

成岗:医疗健康行业从去年年底开始,确实进入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价值调整期。这样的调整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时间限制就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两点吧。第一点,过去这些年医疗行业的很多原创技术不可否认是从欧美引入的,我们国内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基于这些技术快速地开发很多已被验证过的产品,创造了社会和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着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回到国内,国内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但是随着我们与美国、西欧等技术先进国家间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产业竞争的加剧,底层原创性技术和人才的流入速度受到了一些影响,我想这会影响到资本市场对于国内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和速度的评价。

第二点,伴随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一些重大政策的推行,比较典型的是集采和国谈,很多企业可预期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受其影响的研发周期等重要指标,都需要进行调整,整体上带来的效果就是资本市场的态度趋向于更加保守,导致估值和市值的下滑。

陈垒:一个企业得要长期成长,肯定需要不断有创新的产品出来集采会加速淘汰,但是也会加速它的成长,在座各位也不用那么恐慌。

我做医疗投资也有十五六年了,记得最开始参与这个行业的时候,医疗应该是一个防御性的投资,估值相对稳一点,受经济周期影响小,相对比较稳健,估值也不会很高,过去五年甚至更早医疗投资开始越来越热,逐渐从以前的一个不入流的投资领域慢慢变成最顶流的投资领域,而且医疗基金也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人才多了,技术也跟欧美的先进技术更接近了,肯定是越来越好的。

当下估值和过去几年相比,可能过高了。所以估值调整也是正常,符合市场规律的,我们倒没有特别担心这个事情。

王俊峰:过惯了好日子,所以遇到困难时有人叫苦连天。想想2018年之前,医疗投资的环境是什么样?

去年我感觉整个医疗的融资有点TMT化,以往很少见到医疗项目在一年之内融三次资,但这种情况在去年不是个案,应该有十几个项目。这不是正常的节奏,我们不能把不正常的日子当作正常的日子,今天回归到了一个价值投资的本位,回归到一个不断的去靠实践、靠我们的真抓实干,才能够展现资本价值的时候。

尽管外部环境面临挑战,但我们仍然看到,有很多企业的融资一票难求。我认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还是要做出差异化的优势,无论是技术、资产、团队都展现出极其强的稀缺性,投资人永远会为创新和稀缺而买单,而不会为了简单的模仿和同质化而买单。

今年上半年稍微特殊一些,整个市场确实稍微有点冷, 但是5月份之后一切慢慢恢复正常,股市也在反弹,经济指标也并没有出现显著恶化的现象。市场上很多人有一个错误是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而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加低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努力创新和成长的决心。

赵刚:俊峰总讲的就是我心里想讲的话,不仅是医疗,经济和其他行业差不多,面临的问题其实就两个字: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我们所有的预期还停留在2015年甚至2011年的状态,那你今天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干不成。

因为国家预期不一样,世界的预期不一样,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的预期变了,就你不变?刚才像讲集采、国谈,这就是医疗市场的买单方的预期已经变了,由一种扩大化全保式的支付预期变成成本控制的支付预期的时候,你还想着上高价格通过经销商来铺,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二,用户的预期变了,患者现在都希望更好的、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医院因为收支两条线以后对产品的定价和定义都有改变,如果按照早的创新产品进院模式,高定价的入院模式的话预期肯定也不行。

最后是供应链的预期,现在中国所有的零部件包括核心材料的不管是国内国外的交付周期,由原来2到3个月的周期,变到甚至12个月的生产周期,作为生产者、组织者对产能和产品交付预期有没有调整?

疫情以后整个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你应该要有自己预期的管理。

冷和热是周期性的现象,市场有高有低,有涨有落,大家自己预期调整不对,就无法跟整个市场环境进行匹配,冬天非要裸奔冻死的肯定是你我对被投企业以及投资标的也是这样来评价的,能否顺利成长,穿越寒冬也好,穿越周期也好,能不能有更好的未来,就是预期管理的问题。

内卷不可避免,投资人要苦练“内功”

李善兵: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进入到医疗健康这个领域,垂直领域基金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开玩笑行业投资的内卷其实也越来越严重,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们这个现象?

成岗:我们都感同身受,因为身在其中。不知道现在我们国内投医疗健康行业的机构到底有多少,应该至少有几千家吧。尤其是过去的两三年,发现真的是大家在围追堵截一些比较好的早期项目,估值根本就没有谈的余地。今年明显地缓和下来了,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是更合理的一个形势。

内卷是行业充分发展不可避免的局面,任何行业只要没有人为的壁垒必然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退一步来讲这种状态对整个行业发展也是好事作为参与其中的机构之一,当然会感觉到压力。那怎样在这样的情形下把投资做好?我觉得应该也没有什么秘密武器,无非是把研究层面的功课做得更深一些,同时让项目层面的反应速度更快一些。

首先要深入地分析哪里还有比较大的未被满足临床需求。比如说,在肿瘤药物开发赛道上,实体瘤相对血液肿瘤是更加难治、更需要新的疗法的;再比如说,神经退行性疾病整体就是一个很多年来都没有好的药物研发出来的疾病领域,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再来梳理有哪些在科学上和商业上具备可行性的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前沿性和风险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再在从中挑选出来的一些技术方向上展开搜索,争取尽量快地找到最好的项目。

陈垒:我们对价格控制一直是比较严格,的确过去几年也错过不少明星项目。我始终觉得投资还是一个低买高卖的事情,最终赚的钱才是关键的。

我们之前不面临什么竞争,一个项目跟踪一两年然后到后面才投,现在一两个月就要就做决策,对我们是有挑战,就像刚才成总说加快效率和加深行研。我们现在会越来越集中在某些领域去建立优势,比如说眼科、骨科、心血管,因为我们以前投过不错的项目,根据这些项目再延伸上下游,找细分领域的一些细分的赛道,然后去看能不能早一点发现项目价值,只能慢慢提高自己能力慢慢来做。

王俊峰: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早期的项目,是好事,水大鱼才能大。

但是投早期还是有它的规律可言,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怎么帮他,不是所有团队都给钱就行,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说法是到高校去抢教授,如果仅是片面的争抢资源,未来两三年看,一定会一地鸡毛的。

第二是扎推早期投资,推高了进场的门槛,以前一两千万可以投资的一个早期项目,现在没有1000万美金到2000万美金是拿不下来的。我们应对的策略是,不符合规律的事不干,一定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在内部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生态孵化,我基于被投企业生态圈来做事,我们投了几百家企业,这些公司本身有一些分拆孵化的意愿,再基于我们对人对事都很了解,企业借助我们的生态圈的资源可以很快的成长、体现价值,这样成功率就变得很高。还有生态圈里这些企业家,他们是行业内的真正的专家型的人才,跟他们联手一块做投资,效果往往也很好。

赵刚:中国不是第一次卷,是年年卷,从互联网卷到新能源。该在的都在,该走的都走了,我们是属于还在的,所以心态就比较好,我们不跟人卷,我就按照我的节奏走。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