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集团换用新Logo,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爱改名

2022-10-22
想改名能够“改得好”,归根结底还是得把业务先做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自今年5月字节跳动接连将旗下数个公司名变更为“抖音”后,日前更是换掉了已使用多年的Logo,将其改为与旗下短视频平台抖音视觉符号类似的新Logo,并且目前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的头像均已完成变更。

尽管改名对于公司来说太过常见,字节跳动此前也曾以“今日头条”这个名字存在了近6年,不过外界对其近期从名字到Logo的变动则有着诸多的猜测,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为了上市”。但事实上,字节跳动新任CFO高准曾在8月底就已明确回应称,“字节跳动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也没有上市时间表。”

然而与官方的多次否认相对应的,却是近年来字节跳动的期权回购。近期有消息源透露,根据字节跳动的内部邮件显示,其已启动新一轮的员工期权回购,价格为每股155美元、较上一轮上涨约9%。而其最近两次回购则分别在2021年10月和2022年4月,当时的价格分别为每股132美元和每股142美元。

此外还有消息源称,在上市计划被搁置后,字节跳动计划使用不超过30亿美元的现金回购现有股东的部分股票,以及扩大员工预留期权池,价格为每股不超过177美元(对应估值不超过3000亿美元),股东可按照各自持股比例申请参与。

虽然字节跳动的这些股票回购计划似乎在向资本市场传递相对积极的信号,并试图借此改善资本结构的效率或保障更为充足的现金流,但近期曝光的一份未经证实的财报数据则表明,字节跳动2021年的营收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0%,经营亏损达71.5亿美元、远高于2020年的21.4亿美元,净亏损为849亿美元、同比扩大87%。不过在这份内部财报中出现的“巨额亏损”,据称受优先股和可转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较大,而这部分的亏损则约为756亿美元。

简单来说,优先股和可转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主要受公司估值变动的影响,如估值增长、则会出现公允价值亏损,反之就会出现公允价值收益。这也就意味着由于字节跳动估值的走高,使得其出现了大幅公允价值亏损,但经营所产生的亏损其实并不算高。

但无论如何,字节跳动作为一家没有上市、却备受资本市场看好的公司,或许只是暂时还没有IPO计划,而将公司名统一为知名度更大的“抖音”,多少或将可以树立一个“金字招牌”。除此以外,这也意味着抖音早已替代今日头条,成为了字节跳动的业务核心。

早在去年11月,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就已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了包括国内信息和服务业务、教育业务、企业协作与管理服务业务、企业级技术服务云平台业务、游戏业务和TikTok平台业务共六个板块。其中,头条、西瓜、搜索、百科和国内垂直服务业务尽数并入抖音,负责国内信息和服务业务整体发展。

随着抖音在优先级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品牌认知度也相应更高,因此字节跳动的此次更名也算得上是顺势而为。

事实上,公司名与股价的的确确存在些许的关联,此前叮咚买菜上市开盘一小时内两次触发涨停,便曾有观点称,暴涨的原因或因为其股票代码与滴滴出行相似,是“闹了乌龙”。而例如在爱回收与京东拍拍合并后,爱回收随即更名为“万物新生”,或也是出于上市前提升估值等考量。

尽管这些因素对于公司本身业务而言关联不大,但却足以体现一个优秀且有认知度的品牌,对于估值/市值提升的重要性。

当然,如果要说为了业务转型、而改名的例子,首当其冲的便是去年将公司改为“Meta”、全力进军云宇宙的脸书(Facebook)了。但这一在当时被外界吐槽为“连脸都不要了”的举动,连带着其他“元宇宙”概念股也猛涨了一轮,不过在“All in Metaverse”的这一年里,这家公司也经历了股价暴跌、多轮裁员、收入和净利润首降,以及元宇宙相关产品被诟病等问题,似乎并没有“讨到彩头”。

毕竟改名本身,只是一件“充分但不必要”的事情,也不会改变业务本身走下坡路的事实。就像深谙改名之道的到家集团(旗下包括58同城、58速运等),在58同城私有化前夕改名为“天鹅到家”,又在此后将58速运改名“快狗打车”。当时58到家CEO陈小华指出,“更名我们是认真的,不是头脑发热”,并表示“新品牌耗费了巨大的成本、关乎品牌全新战略定位,是经过反复调研之后深思熟虑的重大决定”。

今年以来,58同城旗下赶集网也更名为“赶集直招”,但其对旗下品牌多次的改名,似乎并没有改变公司的“运势”以及其本身业务模式的优劣。本来在PC互联网时代拥有巨大优势的本地信息服务平台58同城,虽然依旧在四处拓展,但却因为没能深耕而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后来者赶超,并在淡化58系这一命名后更显落寞。

事实上,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公司改名是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有如Goolge将公司名改为“Alphabet”这样,因业务发展需要另一个名称进行“套娃”的存在;有因业务重点调整而悄然改名的“蚂蚁集团”,此前就曾用过蚂蚁金服、蚂蚁科技这样的名字;也有为了适应监管要求,从“Momo Inc(陌陌)”更改为“Hello Group Inc”的挚文集团。除此以外,还有诸如变更行业属性、公司间合并重组、管理者自身喜好等理由所进行的改名。

但大部分企业改名,或多或少都承载了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而要想改名能够“改得好”,归根结底还是得把业务先做好。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