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剧场李莹:可以“听”的悬疑剧,比“眼见”更抓人

2022-11-18
对比影视,有声剧会有一些对故事做传达和铺垫的旁白,介于书跟影视之间,所以它会让这个故事更完整,让这个人物更丰满。

WechatIMG2004.jpeg

快把耳朵伸过来,现在已经进入“听剧”?的时代啦!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很好的IP,电视剧改编和电影改编总是差强人意,但如果是听有声书,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

今天的主角,来自音频行业首个悬疑厂牌白夜剧场,既有旁白,又分角色来演绎,结合了有声图书,既有文学美感,又有剧情冲突性……试想一下,如果把一个剧本能反向变成一个有声剧,是不是更加有沉浸式的参与感呢!

依托内容打造爆款品牌,白夜剧场的核心制胜的关键有哪些?

如何管理内容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准?

对于想要入行有声内容的朋友又有哪些启发?

今天的《创业内幕》,我们将和喜马拉雅精品故事中心的负责人,也是音频行业首个悬疑厂牌【白夜剧场】的创始人李莹一起,深度探索互联网有声内容产品的当下与未来。

WechatIMG2005.jpeg

Lily: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创业内幕,我是主持人Lily。本期嘉宾来自喜马拉雅,是精品故事中心的负责人,也是音频行业首个悬疑厂牌【白夜剧场】的创始人,她就是李莹。欢迎李莹,请先跟大家打个招呼,介绍一下自己和白夜剧场吧。

李莹:

大家好,我是李莹。其实我在加入喜马拉雅和做有声之前,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拍了十几年纪录片,当时带着摄制组走南闯北,国内国外跑。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做过几年品牌营销。2017年我离开传统媒体(离开电视),加入了互联网,一开始还怕自己不适应,后来我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媒介形态怎么变,最后能够打动用户的,都是内容足够好,足够引起共鸣。

其实加入喜马拉雅,创立音频行业里的首个悬疑厂牌——白夜剧场,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当时有一个大背景,喜马拉雅要从单纯网文转向更多去做出版物有声化,从出版行业角度来说,他们在进入数字全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出版要向数字出版转型。

我觉得当时两边都没有特别专业的、成体系的内容制作团队,无法解决双方痛点,所以我就做了一些调研,拜访了目前行业里的有声制作公司,想研究一下,如果选择做出版物的有声图书,我们有没有机会,以及该怎么做?后来我就从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点。从内容产品形态的角度来说,就是做精品有声剧。既有旁白,又分角色来演绎,结合了有声图书,既有文学美感,又有剧情冲突性。

找到这个点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深耕有声图书,做精品有声剧这条线,能够把出版社的好内容做深度开发/成体系化开发。刚好2020年爱奇艺迷雾剧场爆了,也是悬疑题材的。它打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厂牌概念。在此之前,我不仅仅是做悬疑,所有品类我们都做。那时我意识到,我们如果单纯做一个IP是没有势能的,在营销上面是没有抓手的。如果爱奇艺能做迷雾剧场,那么喜马拉雅就能在有声行业里做一个有声迷雾。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继续开拓上下游资源,建立了白夜剧场。

Lily:

我想请教一下李莹,怎么定义白夜的品牌性和影响力?你觉得影响力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它核心制胜的关键有哪几个要素?

李莹:

现在总结下来,我个人理解可能是有三个比较核心的要素,都是特别本质的东西。

第一,厂牌要有自己的定位。比如白夜剧场的定位是比较聚焦在社会派悬疑推理加人性挖掘的内容,为此我们也是找了很久,还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验证。我们不会选一些特别网文向、灵异向、纯粹追求娱乐爽感的选题,而是强调它的社会热度和内容深度,我认为这是白夜剧场的魂。

第二,要有持续的高质量内容供给。如果要做一个品牌,就必须有持续的高质量内容供给能力,能够让用户不断沉浸其中,跟你形成比较强的绑定,这是比较重要的。为此我们在这个厂牌的建设当中,在上下游整合了很多资源去持续运营。

第三,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如果要做一个品牌,那么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链接和整合也非常重要。像白夜剧场,我们几乎是把现在国内所有头部悬疑作家全部绑定在我们身上,他们过往的作品授权给了白夜,于是我们就有很好的内容基础了。与此同时,我们这种相互比较深度的商业关系,也决定了如果他们有新的作品,那么我们是有优先链接能力的,并且后面基于品牌建设,可能会有更宽广的前景。

总的来说,我并不觉得白夜只是音频属性的定义。我从一开始就把它理解成一个品牌,以一个客户管理的心态,在对上下游进行整合、勾连、合作,所以商业关系还是最本质的,你只有服务好,这个资源就能链接得更通畅。喜马拉雅从2021年开始就发起了第一季的悬疑季,今年又做了第二季,其实这些大活动都能够带动整个行业资源的联动,对于白夜的品牌建设也有很好加持,所以我认为这三点是比较重要的。

Lily:

其实视频和音频在制作上要求有很大不同,我也想请教您一下,在音频上保持悬疑感,做到这么精美,是怎么做到的?您是如何管理这些制作公司的?

李莹:

悬疑在有声行业里是一个土壤非常肥沃的赛道。因为人是一种有想象力的物种,而影视作品会非常直观地告诉你,这个人就是这样,就长这样,说话就这样,某种程度上就剥夺了你去参与创作的可能性;但是有声就不同了,当有声和悬疑结合在一起,有声和人物结合在一起,那个人物是你心目中的他,而不是影视作品里经过二次加工之后的他,所以有声带给人的想象空间是最大的魅力。这是音频跟其他媒介(主要是视频)之间对比的一个差别,然后当你戴耳机聚焦在悬疑场景当中时,那种沉浸感是非常强烈的。

另外对比影视,有声剧会有一些对故事做传达和铺垫的旁白,介于书跟影视之间,所以它会让这个故事更完整,让这个人物更丰满。比如一个好的作品,如果是影视作品里的细节,你get到就get到了,如果你没有理解,可能这个细节就被忽视了;但是有声作品会做铺垫,会相对直白地告诉你,情绪也会不断去铺垫,所以这也是有声剧能带给用户的独特魅力。

Lily:

其实很多很好的IP,电视剧改编和电影改编都是失败的,但是我们在听有声书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白夜里就刚好有一个系列叫影视原著。

李莹:

其实现在白夜剧场的内容模块里面,还有跟影视特别相关的内容形态。一种是把改编成影视剧的原著小说创作成一个有声作品,一种是把影视剧剧本拿过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向创作,把它变成一个有声剧。我后面的一个期许就是,希望能够在有声行业里创造一个新的职业工种——有声编剧,所以在这点上,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积累能力,就是把一个剧本能反向变成一个有声剧,也非常好听。

Lily:

因为你肯定是要跟一些不同的外部制作公司合作,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来选择这些制作公司的?怎么确保它的品质能够达到相对比较高且稳定可控的品控的?然后你又是如何构建/搭建自己的团队网络的?

李莹:

如果从内部角度来说,我们有点类似于Netflix/爱奇艺的工作室模式。我们是制作人中心制,制作人其实就是项目管理者,从前期策划,到品控、制作、运营,他就是项目的一个owner。从能力模型角度来说,他是通才,只需要把最合适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就能够完成一个专辑的上线和制作了。

所以从内部角度来说,针对外部产业链的搭建,我主要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定价格定标准。最初在对外去合作时,我们就一直在找平衡,用多少钱的一个制作费用,既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又能够让大家共赢,这个是标准。我希望白夜/喜马拉雅可以成为有声行业里去制定标准的角色,这个其实非常重要。

截止到目前,外部那些合作公司知道,白夜有声剧不需要改编是什么价格,文本需要改编又是什么价格,在演播上面形成梯度是什么价格。我们已经有自己的价格体系了,这样大家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只要在前期磨合好之后,网络会越来越大。

第二,找到特色。一个制作公司肯定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有比较擅长的题材。有的擅长刑侦推理,所以我们在外部合作当中会比较在意和有意识地去培养他,资源积累是朝着独特性上面去积累,这样我再有这样的IP,就能比较快速地找到最合适它的制作公司,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不需要再广撒网去试音等。

我非常清楚一个IP谁最合适来开发,而且我们的报价体系又是透明的,可以直接告诉这家公司和那家公司,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商务谈判上的沟通成本也非常低。这就是当时白夜在搭建对外产业链当中的一些经验,包括对上游作家版权的链接,最开始我们也是这样的,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之后,那么这个圈子里面的合作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进行。

Lily:

其实你刚才提到了网飞的平台制作模式,但是在音频内容制作领域里,平台不一定是主导者,你觉得海外平台的角色和喜马拉雅的PGC(全称: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团队有什么不同呢?

李莹:

首先,我们其实也研究过海外罪案剧的内容选题和生产模式,经过调研之后,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在罪案剧这条线上,还是有很大不同。国外的罪案剧大部分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纪录片/新闻调查,它的即时性跟纪实性都是非常强的,随着它的播出,大家都是参与进来的,甚至可以变成一个主导案情,最后影响审判的内容。但是在国内,现在音频平台还不具备新闻调查以及纪实性的能力,所以在选题上面,我们可能会更偏剧情一些。

不过我也在有意去尝试,比如这次就跟华裔神探李昌钰博士,一起联合出品了他的一系列罪案剧(现在喜马拉雅也有,就叫“李昌钰罪案剧”)。我们跟李博士共同创作,从他的视角,还原了现实中已发生案情的整个经过。有点类似于原来电视里面的纪录片,一种就是纯纪实,还有一种就是案情再现。所以我们也在探索,相较于海外的罪案节目,我们的优劣势到底在哪里,哪些点上是我们可取的,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平衡,运用到自己的内容创作中,这是第一。

第二,我并不认为自制就等于完全自己制作,国外可能很多还是有养他们专属的工作室,去出品他们自制的一些节目。国内有声平台的PGC节目相较于国外的节目,整体投入没有国外那么高,所以很多MCN机构/制作公司也有能力把它做得很好。我希望国内的有声产业是一个共同繁荣的情况,制作公司也有能力找到好的IP并且把它生产出来,然后授权给平台,我们共同来运营,让平台方也可以有自主的IP策划,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把它出品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共赢和繁荣的形态。

Lily:

我也想问问您,现在跟白夜剧场合作的外部制作公司大概有多少家?

李莹:

和我们保持着非常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制作公司,应该有30家左右。

Lily:

其实我有一个担心,如果说白夜只是专注于悬疑领域,内容就会过于单一,题材也会重复,甚至IP也会枯竭。您要如何保证听众持续不断地为白夜剧场的作品买单呢?

李莹:

我觉得如果白夜的定位是在刑侦/悬疑这种题材上面,确实会有重复感,题材选择余地就没有那么宽。但是我对于白夜的定位理解是:社会派加上人性题材,我感觉人性是有最大弹性的一个方向。好的作品确实很难得,但是如果我们以人性作为锚点去看一个作品的话,它是讲社会派故事的,那这就在我们白夜的选题范围之内。只不过从一开始出发的时候,我们更聚焦社会派、悬疑推理这样一个大的品类,所以我不太担心白夜剧场后面会没有好的作品。

Lily:

我想问一下,李莹你开始做白夜剧场的时候,你的第一部剧是什么?当时遇到了哪些挑战呢?

李莹:

白夜剧场的第一部剧,其实是一个非典型性的有声剧,当时是喜马拉雅跟磨铁图书合作的一个作品——高铭老师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印象当中,从行业角度来说,没有人相信《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以改编成一个非常好听的有声剧作品。因为它本身内容比较偏纪实和一些零散故事,就讲了一些我们传统定义的疯子的思想、生活,这个故事如果改编的好,它应该是具有很强烈的人文思考价值在里面的。

我们现在很多视角都是二元对立的,但是疯子也许能够带给你最大启发,所以我们在这个作品的开发上,是真的把它每一个故事都重新去创作了,所谓“疯子”的故事,都是很好听的人物剧。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冯远征老师、倪妮还有郭晓东三位演员,来演绎其中的旁白和男疯子、女疯子的角色,并且还加入了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的解读。

我之所以偏爱这个作品,是因为我觉得,一个IP的开发形式其实是很多元的,只有你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让 IP真正有生命有价值。不是说它是一部剧,那它就一定只能有一种开发形式。我把白夜定义成一个品牌,一个IP,我也不会单纯认为它就是一种开发形态,我希望它是更丰富更完整的,所以都是以一个IP的角度去做它的。

Lily:

其实我也想跟你探讨一下,其实在很多年前,我们是听广播长大的,但是近几年,其实在白夜之前,中国的音频内容非常匮乏,这种精品有声剧几乎就没有怎么产出。我想问问你,你觉得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人才还是IP还是什么原因呢?

李莹:

我自己也好奇。我原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有声爱好者,也是做了这个行业以后,慢慢发现了它的美,发现它也是非常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后来我也在想,为什么我身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于有声剧还是比较陌生的。我猜测,是不是因为国外广播是一直有延续性的,但是国内的90后及更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当中,跟广播的天然关联度就没有那么强烈,当现在的互联网和各种其内容形式扑面而来,他们没有原来的这种习惯/忠诚度沉淀,所以很快迁移到了新的媒介形态上。

国外就不一样,可能这个形式一直都没有断崖。另外你提到的人才也有关系,可能某种程度上,因为这种媒介变迁,更优质的人才在向更新兴的一些媒介去流动。再者从用户角度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基础跟习惯,所以一旦迁移就会非常迅速,就是断崖式的。

Lily:

如果让您给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去做有声内容的的朋友们一点建议,您会给什么样的建议?

李莹:

如果只提一条最重要的,我感觉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因为产业链当中是有很多不同分工的,比如跟我们白夜合作的外部制作机构,每一个的优势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你想进入有声行业,可能要先评估自己最独特的资源到底在哪里,我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那个点到底是什么,然后将这个资源/点发挥到最大,这个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

Lily:

你有考虑过将来把白夜剧场分割出来,单独做成一家公司吗?

李莹:

如果白夜它能够一直往上走,发展越来越好的话,能够形成比较好的商业营收,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它其实在最小模型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公司的MVP模型的基础,就看它最后能成长成什么样。

其实我特别感动于现在白夜的粉丝,还有用户们的热情跟评价,带给我非常大的力量。我现在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都会看用户评论,如果用户说好,我就觉得带给我很大力量;如果用户说不好,其实会鞭策我要一直知道自己初心是什么。所以我会保持每一天都去看用户评论,我觉得这个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