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脱销了,谁在限制连花清瘟的产能?

2022-12-20
有意限产还是另有苦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鸿锦,编辑:何玥阳,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1、以岭药业股价上涨的密码是什么?

2、什么限制了连花清瘟进一步扩产?

3、连花清瘟需求真的那么大吗?

从2020年开始,连花清瘟成了常热词汇,收获了业绩增长也收获了股价攀升。

12月7日,新十条的推出,让连花清瘟再度脱销。

一方面,产能翻了四倍,连花清瘟还是加价也难买到,另一方面,连花清瘟陷入到了巨大的争议当中。比如上周,网上用连花清瘟与黄桃功效的对比图玩梗,又有肝损伤消息传出。周末,以岭药业微信公众号紧急回应了安全性问题。

连花清瘟是如何成为“国民特效药”的?为什么连花清瘟产能翻几倍后还是一盒难求?以岭药业还能继续扩产吗?当前疫情政策下,需求真的无限大吗?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股价与疫情“绑定”

连花清瘟,最初是为应对2003年爆发的“SARS”准备的。由于SARS当年夏天突然消失,连花清瘟胶囊获准生产后没有派上用场,后来一直被官方当做“流感药”使用。

2020年4月,药监局在批准连花清瘟胶囊在原批准适应症基础上,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新适应症;“用法用量”项则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疗程7-10天”。

自此,生产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股价一路上涨,2020年1月6日至今,连花清瘟股价从7.4元涨超500%,股价最高触及53.96元。

受益于连花清瘟的畅销,以岭药业利润也翻倍增长,2020年、2021年分别实现12.19亿元、13.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95%、10.27%,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超去年全年,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15.58%。

今年4月份,以岭药业与疫情的绑定达到了顶峰,同时也招来非议。市场上不断传出关于“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的消息,王思聪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此类消息的真实性,丁香医生顺着王思聪的思路,发表一篇《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

随着社交平台上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有博主爆料在部分地区疫情暴发期间,有三分之一的志愿者负责运输连花清瘟,住在上海的网友拿到连花清瘟的频率远高于拿食品;同时还有博主表示以岭药业想要找他发广告。

种种消息叠加之下,越来越多人质疑以岭药业是连花清瘟炒作的推手。质疑归质疑,由于连花清瘟确实可以用于新冠相关症状的治疗,加上对于“可预防”的印象,每次疫情反复,确诊病例增加时,连花清瘟就会供不应求。

不仅线下药店一盒难求,就连美团、饿了么、京东、叮当快药等具备售药资质的大型平台都买不到连花清瘟,要么显示无货,要么就是需要预约抢购。

伴随着疫情防控的松动,在囤药热情以及“未来感染人数上升打开药品需求量增量”的双重刺激之下,以岭药业股价最高达到了53.96元。

回顾以岭药业的股价走势,确诊病例增加,已经成为股价上涨的密码。

未来,病例的多少能否继续推升以岭药业业绩提升、股价上涨,要看连花清瘟的产能,也要看连花清瘟在治疗新冠的地位稳不稳。

关于产能,以岭药业方面近期一再强调连花清瘟产能已经扩产4倍,并且正常出货,但是依旧没有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背后到底是以岭药业是有意限产还是另有苦衷?

连花清瘟为什么一盒难求?

按照供给关系的基本逻辑,连花清瘟脱销的原因主要可归为销售、生产两大类。

销售方面又细分为公立医院端及零售端。在公立医疗端,连花清瘟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9.2%增长至2021年的41.8%;零售端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2.44%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9.37%。

近期查处的各类药店违规销售报道中,最常见的违规项是加价和捆绑销售。一盒单价30元的连花清瘟,单价最高超100元,或者选购包含连花清瘟在内的“防疫包”,售价最高达到428元。

即便如此,面对“阳性”带来的恐惧,消费者通常还是会一边抱怨,一边付款。根据现有报道,目前大量线下药店已经没有连花清瘟存货。

就目前而言,流通环节并未限制连花清瘟销售,得益于连花清瘟市场需求旺盛,以岭药业今年二、三季度销售费用实现两连降,前三季度同比下降22.34%,累计支出21.71亿元。

既然销售端畅通无阻,那么能限制连花清瘟提升市占率的只有产能。

限制产能的因素分为“工厂计划产能”和“实际产能”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工厂生产线的满载产能,后者主要是人力方面的限制。

其中较为容易理解的是人力方面的限制。由于冬天本就是感冒药销售旺季,疫情爆发前也有部分感冒药断供的情况,企业通常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补充临时工作人员,应对市场产品需求脉冲式上涨。

根据招聘平台发布的内容,以岭药业目前正在招聘药厂车间和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主要面向成品包装等。

在药品包装环节,连花清瘟的供应商,包括生产铝箔和复合膜袋的上市公司东风股份、生产空心胶囊的东宝生物和黄山胶囊,都正在扩产以保障满足下游激增的需求。

真正“卡脖子”的是原料,这是连花清瘟扩产的客观限制条件。

换作西药供应链,扩产无疑是多赢的,但是对于需要看天吃饭的中药上游供应商而言,大幅提升原料种植面积需要承担巨大风险。

梳理以岭药业供应链,连花清瘟主要原料是连翘、金银花、大黄、红景天等。

以连翘为例,受制于气候影响,我国2019年至今连翘减产严重,去年产量仅3500吨左右,而近几年连翘消费量在8000吨左右,严重失衡的供需关系,直接推升连翘价格,根据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截至12月14日,连翘价格环比增长100%,同比增长134.69%。

金银花中国主产区在山东平邑县,一个县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六成,总产量仅为1.8万吨。作为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基本成分之一,目前约有80%清热解毒杀菌类的中药处方中都含有金银花。由于需求旺盛,截至12月14日,金银花价格环比增长61.54%,同比增长55.56%。

仅在医药领域,上市公司中,和以岭药业竞争金银花市场的企业就有白云山、金陵药业、上海凯宝、葵花药业等。何况近几年在技术推动下,金银花还可用于食品、日化、美妆等十几个领域。

为应对愈发激烈的原料竞争环境,以岭药业还在道地产区建立了种植基地,试图通过公司+供应商储备。根据公司半年报可知,以岭药业种植的连翘账面价值在436万元左右。

就抗新冠而言,中成药虽然具备适应症更多的特点,可主要原料因需要种植存在成长周期;且受气候变化,年产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一只足以笼罩整个供应链的“黑天鹅”。

在这只黑天鹅的翅膀下,以岭药业一旦激进扩大连花清瘟的产能,随时会陷入产能利用率骤降,资产大幅折旧的困境中。

没有下一个“连花清瘟”

怎么定义激进?这要看市场需求。

固然,“羊”变多了,但竞争也大了。

官方曾科普如何用药,针对发热、咽痛等6类中医诊断症状推荐67个中药品种;针对咳嗽、咳痰等4类临床症状推荐41个西药品种,供给108种产品。

这108个中西药产品中,有很多非处方药(OTC),可以通过零售药店、电商平台购买。同时全国多地允许医院“线上开方,线下送药”,为居民提供方便。

甚至伴随朋友圈里晒“阳体验”的帖子越来越多,买不到连花清瘟,但是依旧在其他药品作用下转阴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而且日前有消息称辉瑞特效药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网售放开,患者可以凭核酸或抗原结果购买,虽然很快被证伪,但这也间接提醒市场,连花清瘟并不是新冠特效药,和另外108种药品一样,只是可以对症治疗新冠初期症状。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连花清瘟“可预防”“神药”等印象,终究会回归科学与常识。

从产能方面来看,拥有特效药Paxlovid的辉瑞,目前在手订单约为0.33亿疗程,计划于2022年底形成的产能为1.2亿疗程,约为在手订单的4倍,据悉公司还计划继续扩大产能。

Paxlovid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国内只能在医院凭处方购买,购买渠道比连花清瘟更狭窄;且定价2300元每盒,受众显著小于13-25元一盒的连花清瘟。

两相对比下,辉瑞的产能扩张明显更加激进。

这主要得益于此类药品在宣传时通常伴随“特效”等关键词,容易刺激潜在受众购入,且对比中成药大量采用“种植作物”为原料,Paxlovid使用的化学原料药不受天气限制,只要扩展足够的供应商,只要辉瑞想,甚至可以无限扩产。

根据东方证券数据,辉瑞原料药目前拥有7家供应商,年产能满载情况下可达370吨;以新和成、雅本化学为主的中间体合作商,累计年产能近30000吨。

同样的逻辑,可以套用在可以“平替”连花清瘟的那41中西药上,除高热和舌苔发黄以及缓解全身痛外,这些西药初步覆盖了发热、感冒、咽喉不适、咳嗽等阳性症状。

以布洛芬为例,全球前三大的布洛芬原料药企分别为新华制药、亨迪药业、巴斯夫,年产能分别为8000吨、3500吨、3000吨。

根据公开数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出口国,每年产量超8成用于出口,新华制药去年产能利用率仅为80%,但今年依旧将产能提升至年产10000吨。

面对众多近乎拥有“无限”产能的西药,以岭药业没有激进扩张连花清瘟产能,或许正是为了避免陷入和西药的规模化竞争中。

当然,以岭药业并没有将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

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连花清瘟所属的呼吸系统类药物销售占比,与心脑血管类药品销售占比此消彼长,但均保持在40%以上。

据米内网数据,2021年公立医疗端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中,以岭药业具有创新专利的三个中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市占率分别为8.14%、6.63%、2.37%,分别位列2、4、9位,也是以岭药业稳定的营收来源。

只是,谁也不能像连花清瘟一样,对股价有那么强的刺激作用。

参考文献

[1]《阳了别慌!医疗机构可线上开方、线下送药》;国家卫健委网站;

[2]《多家药店连花清瘟缺货,企业产能已翻四倍》,人民日报客户端;

[3]《“为了一盒连花清瘟,我花428元配货十四种药”》,中国新闻周刊;

[4]《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涉疫物资价格违法典型案例》,同花顺;

[5]《解析Paxlovid:不应该被神化的新冠特效药》,氨基观察;

[6]《新冠小分子药物产业链梳理,关注相关投资机会》,东方证券;

[7]《呼吸系统中成药市场分析》,西南证券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