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抗原的人哭了

2023-01-07
在抗原疯狂的半个多月,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棱镜,作者:陈弗也,编辑:杨布丁,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市场的热度已经过去了。”陈鹏(化名)意兴阑珊地说。

一个月前,全国各地调整了防疫措施,每个人成为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曾经作为防疫“补充”的抗原检测,取代核酸检测,成为了主流的新冠病毒检测方式。

于是,抗原也成了防疫措施调整后第一个走红的防疫物资,热度不下于三年前疫情初期的口罩。一时间,在全国各地的大小药房里,抗原一盒难求,价格也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那段时间,谁手中有货,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转手一卖,就是成倍利润。

陈鹏不是医药行业的从业者,但他嗅到了这波行情的商机,20多天前,便投入到倒卖抗原的热潮中。他觉得,只要入局早,就能赚到钱。

陈鹏扮演的是“信息撮合商”的角色,在朋友圈里发布货源信息,为货主介绍客户;有时,自己也会大量采购,再卖给药店、个人,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几千块。

但那段时间,行业已经陷入疯狂状态,各种消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入场的人既有行业内部人士,也有陈鹏这样的外行小白,更有甚者,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也开始借助抗原的一盒难求进行诈骗、圈钱。

抗原,在当时成为了不少投机者攫取暴利的工具,他们既倒卖现货,也炒作期货,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亏得血本无归。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抗原市场的疯狂仅维持了半个多月,便骤然回归到常态。如今,各大药店、平台不仅卖起了现货,货主们甚至亏本甩卖。几天前还是几十元一支的抗原现在只能卖到2元/支,价格甚至比一个月前还要低。

在抗原疯狂的半个多月,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支抗原20元

张磊(化名)依然记得十几天前在各大电商平台抢购抗原的场景。

当时,他和家人已经出现了咳嗽、发烧的症状,周边的核酸监测点已经撤销,就想着用抗原进行自测。但那时也正是抗原最紧俏的时候,线下的药房卖断了货,线上的平台则开启了预售、抢购的活动,在每晚八九点时会放出一些现货。每天,张磊都早早地就给手机设置了闹铃,但每次开抢时,都无功而返,只留下对自己手速慢的感叹。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抗原检测的产能都要远远高于核酸检测。去年9月14日,工信部的专题发布曾披露过一个数据,截至当时,我国抗原检测重点生产企业的周产值超过5亿人份,而核酸检测的重点生产企业的周产能仅超过2亿人份。

不过,由于当时核酸检测还是主流的新冠病毒检测方式,抗原检测并未被大规模推广,对于抗原的检测结果,很多地方也不予以认可,这使得厂商们并不愿意实际投入生产,各大药店备货也很有限。

与此同时,不少厂商也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当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抗原的检测结果作为是否感染新冠的重要依据,抗原已经在海外普及开来,单价也是国内十倍左右。

彼时,抗原生产商九安医疗、宝太生物、亚辉龙、东方生物、艾康生物、诺唯赞等中国企业均获得了不小的海外订单。

尤其是九安医疗,获得了美国多个机构、部门签订的超过百亿人民币的订单,其生产的抗原主要供应海外市场,一度不在国内售卖。

在国内疫情政策放开之后,11月底开始,抗原销售迎来高峰。根据京东向作者提供的数据,11月28日至12月4日,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与此同时,抗原检测概念股从11月下旬开始持续爆发,多只上市公司股票在多个交易日涨停。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除有自主抗原检测需求的个人之外,抗原检测还适用于两类人群,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大型企业、工地、大学等),居家老年人和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

第二天,抗原检测概念再次迎来大涨,九安医疗、天瑞仪器、英诺特、毅昌科技、明德生物等多股涨停,之江生物、安旭生物、东方生物等多股涨超10%。

在多次抢购无果之后,张磊决定向邻居高价购买抗原。那段时间,有邻居在小区的业主群里售卖,一支抗原的售价为20元,是电商平台预售单价的近3倍。

小区群之外,在药店、电商平台缺货的情况下,朋友圈、抖音、快手等都成为了抗原的重要销售渠道,这让张磊们感到意外:这些人是如何拿到货源的?

广州一家药房的工作人员向作者解释,市场监管部门一直都对药店的价格严格监管,一旦过度加价销售,就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但对于个人、个体商贩来说,他们容易躲避监管,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拿货,一些药商也更愿意将货物卖给他们。


赚翻的“货主”,危险的“期货”

“那段时间,几乎一天一个价,很少有人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年(化名)向作者感叹。流年是医药行业的一位“老炮”,拥有多家药房。凭借着自己在医药行业里的人脉和关系,过去一个月,流年成为了很多人羡慕的“货主”。一般情况下,他会在凌晨1点的时候从厂商那里拿货,天亮后,再发给之前下单的客户。

在抗原的市场高峰期时,流年从厂家拿货的价格是4.5元/支,批发给药房的价格在7元/支左右,药房再以10元以上的价格出售。

流年的利润率虽然不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药店或微商,但是胜在稳赚不赔,以量取胜。如果手上有几十万支货,那么在这短短的20多天里就可能赚到上百万元。

当时的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只要有货就有话语权,货主们往往会要求买方先交钱再拿货,很多时候交货日期要在十天之后,“期货”市场也就由此产生。

陈鹏就曾玩过抗原的期货,他在朋友圈里发布过多条货源信息,宣称自己在武汉、东莞等地有期货的货源,但他向作者透露,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在玩期货,有现货的并不多。

更重要的是,不少期货货源都是真假难辨,流年向作者表示,以他的经验,那些宣称自己手上有几十万支抗原的人,不少都是骗子,他们或者拿到钱后直接跑路,或者先把钱拿到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用作它用。

事实上,借助抗原进行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根据兰州晨报报道,去年12月25日,Q女士看到有人低价出售抗原,在向对方转账5000元定金后,被对方拉黑;根据羊城晚报的报道,东莞市民张先生两次在社交平台求购抗原,均遇到了骗子,累计损失48万元。

过去一段时间,抖音、微博、快手等也封掉一批虚假宣传抗原货源信息的账号。

一夜亏掉50多万

“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波行情只持续了20几天。”流年向作者感叹,他本来以为抗原行情会持续到今年2月份。

元旦过后,抗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不少线下药店、电商平台开始销售现货,而有的货主则开启了“亏本甩卖”的模式,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

作者在京东、天猫上看到,不少网店备货充足,很多可以实现当日达或者次日达,价格也恢复到5元/支的水平;在拼多多上,一些抗原的价格更是跌破了“放开”之前的水平,一盒20人份的抗原,有的售价仅45.5元,平均每人份的售价为2.275元。

产能的快速提升,是市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去年12月29日,工信部对外披露了一组数据,12月初时,我国的抗原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的日产能为6000万人份,到了月底,已经扩大到了1.1亿人份。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抗原虽然是必备的防疫物资,但是消耗量并不算太大。多位感染过的人士向作者表示,在“阳”的前后,他们可能只需要两三支抗原,而在一些偏远的城镇,很多人即便感染后,也不会去进行抗原自测。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并没有上传抗原检测结果的要求,抗原的阴性结果也不是出行或者进入特定区域的硬性要求,这使得抗原无法像此前的核酸那样具有持续性。

另一方面,在“解封”之后,不少地方政府迅速“接管”了本地的抗原生产商,然后有计划、有节奏地向市场、医院、社区进行投放,市民们则可以通过一些官方渠道购买到平价的抗原。

比如,在广州,从去年12月12日起,市民就可以在“粤省事”APP上订购抗原,当时的售价为138元/盒,每盒20支。不过,由于当时的产能尚未跟上,市民在下单后,往往需要等待几天才可以收到货。

随着市场的剧烈变化,此前囤货的炒家有的亏得血本无归。

比如,半个月前高价订购的期货,在这几天才到货,由于市场已经急转直下,这些买期货的人只能亏本甩卖。流年就有朋友在这波炒抗原的热潮中亏了50多万。

此外,他还有一位朋友在广州生产抗原,广州“解封”后,朋友的工厂就被当地政府“接管”了,生产出来的抗原被集中采购,不再允许自由流入到市场中。

与此同时,多个地方也发布警示,个人或经营主体在未取得经营资质情况下,不得私自销售各类药品及抗原检测试剂,这也使得炒作抗原的风气及时得到了收敛。

疫情炒作何时休?

“现在医药行业最难拿的货是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和思密达(蒙脱石散)。”流年向作者感叹,在抗原热潮退去之后,新的药物又开始被拿来炒作。

根据流年的分析,这两款药物均属于儿童用药,产量本来就不大。布洛芬混悬液是退烧药,疫情三年,购买退烧药需要实名登记,药房的销量一般,很多厂家也退出了这个市场,留下美林独占市场。

蒙脱石散是止泻药,存在一些副作用,可能会引便秘,药房一般也不会主推。

但在“焦虑”情绪的渲染之下,这两款药物迅速取代抗原,成为了最抢手的品类,不仅各大药房缺药,药房的拿货价也翻了几倍。

荒诞的是,蒙脱石散的热销,仅仅是源于江苏无锡一位普通小伙的朋友圈。

随着舆情的发酵,该小伙也在微博上澄清,表示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与蒙脱石散没有关系,自己只是发个朋友圈,内容不必当真。

目前,该小伙已经去当地派出所做了备案,并接受了警方的批评教育。

与此同时,多位专家、医护人员也公开表示,蒙脱石散的可替代药物较多,不是治疗腹泻的首选,不建议大家囤货。

但即便如此,“缺药焦虑症”已经蔓延开来,依然有不少人在抢购蒙脱石散,很多地方的蒙脱石散也处于缺货状态。

从2003年非典开始到现在的新冠疫情,作为一名医药行业资深从业者,流年经历了多次炒作防疫物资的热潮,从板蓝根,到口罩、口罩机、连花清瘟、抗原,如今又遇到了蒙脱石散。

他有一个判断,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有人进行运作,从中获利,行业外的人很难能赚到钱,往往会成为被人宰割的韭菜。

疫情尚未结束,在蒙脱石散热潮过去之后,下一个炒作对象会是谁呢?希望没有下一个了。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