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屏的成长史,从夹缝求生到降维取胜

2023-09-01
技术是手段,商业是目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研究所(ID:YuanChuanInstitution),作者:叶子凌,编辑:陈彬,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1年,一篇题为《日本为何成为洋家电坟墓》的媒体报道,意外在韩国掀起了不少争议[1]。

该文将韩国企业进军日本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日本的“加拉帕戈斯化”。加拉帕戈斯是厄瓜多尔的一处群岛,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衍生出了极其独特的动植物生态。如今,人们常常拿这座岛来形容日本保守、与世隔绝般的商业环境。

日本的智能手机便是个典型的加拉帕戈斯化案例——直到2023年,仍有日本人会去购买翻盖手机。

但韩国媒体的论点显然站不住脚。如果仔细去了解日本的消费电子市场,便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TCL的电视、海尔的冰箱,甚至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其实,所谓的“加拉帕戈斯现象”有时并没有那么复杂,背后只是一群“走不出过去”的日本人。

时至今日,不少日本人仍秉持着这样一种偏见:外国厂商大多粗制滥造,和一丝不苟的日本品牌截然不同,排外几乎刻在了骨子里。如果去日网搜索中国电视品牌,往往会出现一个关键词——“壊れやすい(容易坏)”。

彩电确实曾是日本的优势产业,一度大量销往海外。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对当时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说,日本电视堪称身份的象征。当年进口一台21寸的索尼彩电需要近4000元,而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60元,奋斗艰苦程度堪比今天买房。

然而,随着时间迈入21世纪,中、日电视品牌的地位却发生了逆转。

2012年,日本彻底从彩电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此后几年,那些曾经的日本金字招牌,更是倒闭的倒闭,出售的出售。根据Omdia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厂商排名,Top5中已经看不到任何日本品牌的身影,而中国品牌占据三席[2]。

图片

2012年,日本电视进口第一次超过了其国内产值,从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面对肉眼可见的产品差异,困于“加拉帕戈斯”的日本人也只能捏着鼻子下单。曾经那个打出“电子立国”口号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滑向低谷的?

成败皆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在日本彩电的黄金时代,上述偏见大体上是正确的。

从第一台晶体管电视落地开始,日本企业便开始了征服全球的道路。1967年,第一届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在纽约举办,如日中天的日本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展会上,松下展示了最新的1.5吋电视,令人啧啧称奇[3]。CES是全球关注度最高的科技行业盛事之一,比尔盖茨就曾在该展会上宣布退休。

图片

早年的CES展

眼看着日本企业出尽风头,美国人很快坐不住了。第二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便祭出了经典套路——针对日本电视的反倾销诉讼,日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帷幕。

彼时,日本电视能够逼得美国“不讲武德”,本质是因为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1970年代,夏普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LCD);1992年,富士通公司又推出第一台21吋的全彩色等离子电视,靠着技术领先笑傲全球。

90年代,大多数中国电视品牌都奉日本技术方案为“圭臬”,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的产品上。TCL也曾试着对日本方案做修改调优,以开发更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但这一举动一度遭到了国内媒体质疑,最后不得不请权威机构做检测,证明了性能指标更符合发展趋势[4]。

图片

2004年的CES展上,索尼展示了最新的蓝光技术

巅峰时期,日本液晶面板曾占据全球94%的份额。但谁也不曾想到,曾经令日本引以为傲的“技术力”,却成为了日后炸毁一切的导火索。

第一个陷入泥潭的是松下:从富士通手中收购了等离子电视技术后,松下对新一代新技术充满自信,一面巨额投资,一面独吞市场搞封闭。然而令松下没想到的是,等离子电视却被前代的液晶电视打的连连败退。

紧接着,夏普也遭遇到了直接的威胁。2006年,三星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夏普,抢下全球第一的宝座。夏普高层将三星轻薄的OLED电视视作“罪魁祸首”,准备在电视“薄度”上决一死战,将目光对准了全新的LED液晶电视。

于是以2008年的CES展为起点,松下与夏普纷纷开启了背水一战。松下推出150吋的等离子电视机,堪称市场上“最高端的平板电视”。同一时间,夏普押注了直下式LED技术,既做薄了机身又维持了超高的画质和对比度,唯独成本极高。

不得不说,历史确实充斥着太多巧合和缘分。曾经见证日本电视行业辉煌的CES展,如今将再度见证它的衰败。

时值金融危机过境,昂贵的日本电视机不出意外地失守市场。三星顺利成为全球电视龙头,而松下和夏普则彻底无力回天。2008财年,夏普出现59年以来的首次亏损[5];2011财年,索尼、松下和夏普三巨头共亏损1.6万亿日元(当时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如今皆几乎退出电视舞台[6]。

然而,几乎在日本彩电业集体陷入困境的同一时期,2010年的 CES展发生了一件当时鲜有人关注的事情:一个中国彩电自主品牌默默进驻了CES主展厅,它就是TCL[7]。

仿佛是命运刻意要将交接棒递给中国企业:从那之后,中国品牌渐渐填补了日本企业的空缺,开始在全球市场大展拳脚。时至今日,中国企业早已是全球彩电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之一。以TCL电子为例,从2015年到2023年上半年,其彩电出货量在全球份额中占比提升了一倍多,全球市场份额高达12.4%,位列全球第二位[2]。

图片

而在全球电视行业出货量止步不前的当下,TCL电子也做到了跑赢大盘:2023年上半年,TCL智屏全球出货量达到1146万台,同比增长12.9%。65吋及以上大屏增长更为亮眼,高达67.8%[8]。

图片

中、日电视企业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

两种技术完美主义

有意思的是,面对日本消费电子行业溃败,普通民众一时无法接受,但知识分子们却从不羞于谈论此事。不仅如此,日本还涌现出了一批“伤痛文学”作家,从产业专家到大学教授都纷纷出书反思失败。

虽然每个人的著作不尽相同,但对日本彩电失败的原因却有一个共识:日本人只知道直线延伸型的创新,高情商的说法叫“匠人精神”。

例如前文提到夏普所押注的直下式LED技术,其高成本所换来的画质提升,对人眼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日本企业的理念中,做电视的“创新”就是提升分辨率;哪怕只提升10%的分辨率,他们也愿意多花费200%的成本。

相比之下,三星则采用了侧光式LED技术,通过牺牲部分画质来换取低成本,彻底坐稳龙头位置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LED液晶电视。

当然,“匠人精神”也并非全是坏事。

例如日本能够在半导体材料上取得成功,正是有赖于此。以半导体清洗时使用的氟化氢为例,影响其性能的唯一因素,就是其纯度小数点后有几个9。韩国人攻坚了几年,成功将纯度做到了99.99999999%(小数点后8个9),但日本却可以将氟化氢纯度做到10个9。

但相比于日本所得到的,失去的其实更多。

不过,“匠人精神”的说法也只是解释了日本电视为何衰败,没有解释韩国、中国企业因何崛起。对此,日本高千穗大学副教授永井龙之介在他的书中提到了另一个观点:面对技术创新,世界上其实存在两种完美主义。

一种日本所崇尚的“做减法”的技术创新:将单一的技术指标攻克至满分,却很少思考技术的其他可能性,仿佛剪掉了树枝上的所有枝丫。这是日本制造的普遍问题。

日本电视之所以被主流市场淘汰,都是在于他们过度关注精进复杂的技术以追求极致的画质,而忽略了市场真正的需要。

事实上,像消费电子这样更新换代快的行业,世界上主流的成功模式都是追求一种“做加法”的技术创新。

当一个有趣的想法出现时,开发者往往将其作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可行产品),即先发布能实现部分功能的初级产品,后期则在市场验证中进行改进和升级。

TCL电子等中国科技公司能够崭露头角,本质上都是如此:不在单一技术指标上死磕到底,而是探索技术更多的可能性,不放弃枝丫的浇灌。

例如早年进军越南市场时,TCL便针对越南多雷雨的天气,开发出了防雷的彩电。

图片

1999年,TCL在越南成立了第一家子公司

2014年,北美电视市场正处在“安装机顶盒”到“智能电视”的过渡期,缺少大众满意度高的电视产品。TCL主动和机顶盒供应商Roku合作,成功推出了新一代智能电视。“连线杂志”的测评中,称TCL为“第一台值得购买的智能电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在资源紧缺的巴基斯坦推广节能型彩电等等。TCL电子从不执着于死磕某项参数,而是在电视技术上实现了更多样化的创新,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

这正是TCL电子得以跑赢大盘的秘诀之一,也正是这样的战略,使得TCL电子在海外近30个国家市占均排名在前五之列。

图片

科技创新向来不是少数极客的自嗨,终归还是要服务于每一个质朴的需求。除此之外,TCL电子也并没有满足于彩电产品本身的创新。

眼下又值面板技术迭代的关口:

OLED遭遇“尺寸越大,良率指数级下降”的研发瓶颈,同时Micro LED技术尚未成熟。Mini LED则作为晶粒间距和尺寸都介于LED和MicroLED的过渡产品迎来契机,而首先发掘Mini LED商业价值的正是TCL电子:2019年发布了全球首台Mini LED背光TV。

等到今年Mini LED技术正式爆发时,安徽省、广州市、山东省等政府都将Mini LED列为重点项目清单,先发制人的TCL电子则已经占据了市场上风:2022 年Mini LED智屏全球出货量同比增加26.8%,2023上半年Mini LED智屏出货量则同比增长114.5%,并且在中国市场全渠道零售量稳居首位[8]。

2023年,万众瞩目的CES创新大奖如期公布,TCL电子旗下的Mini LED 4K智屏 75C935和75C835斩获殊荣;日前,TCL电子还推出了全球最大的115吋IMAX巨幕QD-Mini LED智屏,也是全球首台20000+级分区的QD-Mini LED电视。

从2008年到2023年,曾经默默无闻的中国彩电,终于站上了舞台的正中央。

“做加法”的哲学

事实上,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做加法”的结果,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AI。

上世纪80年代,AI泰斗杨立昆发明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但在当时,卷积神经网络只能用来识别银行支票,没过几年便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如果按照“做减法”的思维来看,此时便应该不断精进算法,以实现更强大的性能。

然而,真正发挥出卷积神经网络潜力的,不是新的算法,而是数据和算力上的进步。

从2006年开始,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推出了ImageNet项目,招募志愿者夜以继日地收集各种标注过的互联网图像,准备制作一个可供AI训练的数据集;同一年,英伟达推出了Cuda,允许开发者对GPU进行编程。当时的黄仁勋只是凭直觉认为“GPU一定还有更大的用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

终于在2012年,另一位AI泰斗辛顿使用了ImageNet的图片、英伟达GPU训练了卷积神经网络,彻底引发了一场AI革命。

图片

如果辛顿也只知道“做减法”,如今的AI革命或许得晚到个许多年。

“做加法”的背后,意味着对未知的投资,这其实需要不小的魄力。李飞飞投身于ImageNet项目时,深度学习在全球学术界仍是公认的“伪科学”。李飞飞是幸运的,她只等了6年就见证了AI时代的到来。

但很多时候,这种对未知的投入未必有回报。

因此,对TCL电子这类已然实现逆袭的企业来说,依旧保持着对未知的投入和探索,其实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过去几年,全球科技行业有两个公认的“未来”:元宇宙与AI,苹果、谷歌都科技公司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TCL电子也没有落下:

在元宇宙方面,TCL电子凭借在大屏彩电领域的光学、算法等技术,以及视觉娱乐方面的软件应用能力,孵化了新锐企业雷鸟创新,后者推出的智能眼镜近些年颇受欢迎,成功做到了国内市占率第一。今年的618电商节期间,雷鸟智能眼镜还在京东、天猫两大平台都获得了AR品类总销量和总销售额双冠军。

而在AI领域,TCL电子也推出了行业首个基于AI大模型构建的AIGC儿童栏目——“超级智绘”AI故事集。TCL电子并不满足于电视产品本身,而是希望通过AI能力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创新可能性[9]。

除此之外,得益于上游产业链、品牌和渠道的优势,TCL电子也一直向光伏领域纵深扩张。2022年第二季度,分布式光伏业务正式运营,2023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暴增878.5%至近17亿港元。

在“全品类营销”和“智能连接及智能家居”等创新业务中,TCL电子也分别获得43.0%和10.9%的收入增长[8]。

图片

不同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这种创新业务往往显得不太起眼,甚至不太必要,甚至会遭来不少质疑的声音。比如扎克伯格的Meta,由于对VR/AR的追逐,在资本市场眼中活成了一本反面教材。

人们总喜欢用后视镜和当下的视角看问题,却往往会忽视一点:科技创新的出现,恰恰离不开这些“反面教材”。

对此,其实可以参考一下CES的历史:过去这半个世纪,CES展上的大多数展品其实没能走进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投资未知。那些极少数成功的创新,最终将大幅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

参考资料

[1] ガラパゴス?日本で外国の家電製品が売れない理由―韓国メディア,Record China

[2] 全球TV品牌出货量数据,Omdia

[3] INCREDIBLE PHOTOS FROM THE CES VAULT: 1967 TO 2014,The Verge

[4] 万物生生:TCL敢为40年,秦朔、戚德志

[5] 企业的逻辑,胡春明

[6] 《2012中国彩电研究蓝皮书》,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

[7] TCL首次以自主品牌亮相CEZ主展厅,新浪科技

[8] TCL电子财报

[9] TCL电子(01070.HK)深化AIGC应用布局,业内首推AI大模型故事集,TCL电子投资者关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