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惊魂的苹果,要靠中国“死里逃生”

关注
暂时把苹果拉出火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祥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去半个月,美国人民和美国企业深刻理解了一句话:能打败特朗普的,只有第二天的特朗普。

特朗普的反复横跳,让每个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美国超市的各种中国商品被疯抢,有些美国人甚至开始飞中国代购商品了。美国亿万富翁马克·库班也向公众喊话:“从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储存的东西,都应该趁早买起来,最好是在商店补货前购买。”

美国企业也叫苦连天,市值大起大落比过山车还刺激。

其中最惨的还要数苹果。自4月3日以来,仅4个交易日,苹果市值缩水超7730亿美元,跌至2.59万亿美元,让出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据新闻报道,多家美国苹果商店的员工表示,因为预计价格上涨,他们遭遇了大规模“恐慌性抢购”。

图片

结果到了11日晚,苹果突然迎来“利好消息”: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被免除了所谓的“对等关税”。受此影响,苹果市值重回3万亿美元。

但还没高兴两天,特朗普却嘴硬说,并未宣布任何关税“豁免”。同一天,美国商务部部长解释,“豁免”只是暂时性的。

原以为“虚惊一场”的苹果,又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01 10天惊魂的苹果:度日如年,分秒必争

过去10多年,苹果是最风光的科技公司。

在库克的带领下,苹果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企业,较乔布斯时代增长近10倍。

这离不开库克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他耗费10多年时间建立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可以说是苹果商业帝国的基石。

图片

在“果链”里,中国企业是重中之重。苹果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涵盖从原材料到组装的完整产业链。iPhone中最关键的零部件,大多来自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地区。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库克在内的高管团队常常要造访中国供应链厂商。

但一纸关税,险些坑没了苹果的“十年心血”。

图片

美洲地区是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是苹果绝对要保住的基本盘,2024财年这部分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了42.7%。然而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苹果此前在美销售的iPhone约有80%产量来自中国。

如果关税政策落地,苹果往后从中国进口并销往美国的每一部iPhone,都将面临大幅的税费上涨。届时的连锁反应是“关税落地→产品涨价→需求减退→业绩下滑”。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这可能给苹果带来330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其2024财年经营利润的26.78%。

图片

苹果不是没有努力过,可惜无功而返。央视新闻报道称,今年2月,苹果公司曾承诺,未来四年内在美投资超5000亿美元,希望借此说服特朗普政府,将苹果公司产品排除在关税清单外。

劝说无效之后,过去10多天,苹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囤货。

据路透社消息,从3月末至今,苹果已包租6架大型货运飞机,从印度南部钦奈机场起飞,运往芝加哥、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等美国主要城市,总共约150万部iPhone。

苹果供应链总监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延迟一天,美国仓库就会损失800万美元。”

图片

但对于苹果,再怎么积极的囤货也是聊胜于无。

首先,苹果去年在美销售约6700万部iPhone,150万部的囤货只是杯水车薪。

其次,更大的危机是,一旦被关税波及,苹果的高利润率有可能成为历史,这也是苹果市值暴跌的重要原因。

比起总被吐槽的缺乏创新,供应链问题才是真的打到了苹果七寸。

02不悔改的代价:把苹果逼进死胡同

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不悔改,导致苹果被关税拖累,苹果能怎么办呢?

一些人认为:关税成本会由苹果、消费者、供应链共同承担。

但这个看似可行的方案,对于苹果其实还是约等于死胡同,特别是消费者和供应链绝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之前有人估算,如果苹果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16 ProMax的在美零售价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消息一出,不少美国消费者立马表示,绝不会买2300美元的iPhone。

图片

另一方面,对果链企业下手也困难重重。

一些主要的中国果链企业比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都表示,供应商和苹果大多采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离岸价),供应链企业不需要承担关税,关税由进口商承担。

在中国的果链企业不会替苹果承担成本,因此苹果要在供应链方面应对关税压力,只能寄期望于一个老招数:产业链转移。

从2017年起,苹果就开始把一些产能移出中国。到2023年,印度制造的iPhone在苹果全球出货量中的占比上升到了7%左右。

图片

AirPods、MacBook和Apple Watch的产能,也有一部分被转移到了东南亚。比如富士康、歌尔股份、蓝思科技、舜宇光学、立讯精密等,都已经在越南设立工厂。其中,蓝思科技今年越南园区总产能预计占其全球产能的25%,其中消费电子占比达60%。

为了推动产业链转移,苹果甚至“威胁”起了供应商。

多位“果链”人士都提到,苹果要求供应商在海外设厂,否则会影响订单。2023年,一家生产数据线的江西供应商透露,“一直都只是邀请我们过去”,直到2022年,邀请变成了“威胁”,如果不去就不给订单。

图片

但产业链转移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谁能替代中国工厂对苹果的贡献,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苹果在印度历时8年,投资数十亿美元,才使得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从70%提升至85%,但还是远远不如中国工厂98%以上的良品率。其他地区的工厂也没好到哪去,基本只能承担组装等低端生产环节,部分环节甚至还要回到中国来返工。

原因是全方位的:营商环境差、工人素质低、生产效率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配套企业……

比如在工人素质方面,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印度25-34岁人群里初中至高中学历水平的人口占比仅有14%,其工厂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当制造设备出现故障,印度工厂有时甚至需要等中国的维修人员远赴印度,不得不停工数天。

图片

还有在印度、越南等地,由于产业链配套企业稀少,少了任何一颗零部件,都可能导致生产陷入延迟。

想靠东南亚工厂当主力军,是个漫长的挑战。

03谁能把苹果拉出火坑?

东南亚工厂短期内无法苹果排忧解难,那么美国制造呢?

这原本也是大涨关税的最终目的:提高海外生产成本,逼迫苹果等企业投向美国制造的怀抱。

但事实是,如果苹果将产能迁到美国,不但不能跳出火坑,还可能火上浇油。

以苹果的需求,美国制造根本满足不了。

早在2011年,奥巴马就曾在一次晚宴上问乔布斯:“为什么苹果不能放在美国生产,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

图片

乔布斯的回答很不给面子:“别想太多,这些工作已经回不来了。”

到了库克时代,苹果也尝试过美国制造,结果还是徒劳。

纽约时报写过一篇文章,叫《一颗小螺丝告诉你,为什么iPhone不会在美国组装》。文章提到,苹果在美国德州生产Mac时,根本找不到足够多的螺丝钉,因为他们的美国供应商每天最多只能生产1000颗,导致项目推迟了好几个月。

时至今日,和中国制造相比,美国制造的水准依旧拉胯。

库克曾公开说过:“在美国,你要找到技术工人开会,来的人估计塞不满一个房间,但在中国,你可以轻易找到能站满几个足球场的技术工人。”

图片

技术工人短缺,困扰的不只是苹果。2023年,美国要求台积电在美开设工厂,也是招不到人,还得紧急加签,从中国台湾调上百名熟练工赴美。

此外,在原材料、产业链方面,中国制造也是全面碾压美国制造。

前几天,有个话题冲上热搜,“苹果死守中国绝不是因为廉价”,库克用几句话概括了中国制造全方位的优势。

图片

反观美国制造,一家曾在美国建厂的制造企业表示:“摸鱼的工人,上世纪的中国厂房,几乎为零的产业配套,层层设防的监管审批流程,极其不配合、效率低下的地方政府,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现状。”

所以大多数华尔街分析师们认为,要在美国完全生产iPhone根本行不通,除非消费者能接受iPhone卖3500美元。

其中有人甚至表示,如果关税政策持续下去,将使美国科技行业倒退十年。同时美国人民也要被迫感受make America 贵 again了。

崛起的中国制造,曾让苹果冲上顶峰。如今独一档的中国制造,很可能也将间接帮苹果逃出火坑。

毕竟当差距过大,再怎么嘴硬,最终大概率也只能服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