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侵学术圈,超700篇顶刊论文暴雷!科学侦探揭秘真相,登Nature头版

关注
ChatGPT潜入学术圈,已有超700篇论文偷用AI不报备。甚至,一些顶刊主动删除了100多篇论中的AI语。今天,最新Nature文章揭秘了学术论文背后的乱象。

「截至我最后的知识更新」,「重新生成响应」,「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

这些短句,已经成为顶刊论文中的常态。

2024年,一篇发表在Radiology Case Reports上论文,因文中出现了「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直接被撤稿。

令人震惊的是,这句话不仅没有引起作者注意,更逃过了编辑、审稿人、排版人的审查。

Nature最新头版文章中,直接戳破了当前顶刊现状——学术文献中大量使用AI撰稿。

路易斯维尔大学Alex Glynn创建了一个在线追踪器「Academ-AI」,已经记录了超700篇带有AI使用痕迹的论文。

图片

其中,一些AI生成的内容较为隐晦,比如「当然,这里是」,典型机器味儿的句子。

Glynn的分析还显示,前500篇被标记论文中,其中13%刊登在Elsevier、Springer Nature和MDPI大型出版商的期刊上。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11.15218

顶刊破案现场,AI「嘴脸」藏不住了

近年来,ChatGPT生成式AI席卷学术界,深刻改变了论文写作与出版的生态。

研究人员们越来越依赖这些工具来起草、润色,甚至审稿,但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浮出水面:许多论文在未披露的情况下使用了AI。

图片

甚至,在被发现后,他们又悄无声息地「修正」,这对科学诚信构成了潜在危险。

下面这篇在爱思唯尔发表了一篇锂电池论文中,第一部分介绍一张口就是老ChatGPT了。

图片

同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再比如,这篇讲肝损伤的论文,在总结部分一句话亮了——

「总之,非常抱歉,由于我是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无法获得实时信息或患者的具体数据……」

图片

另一篇名为「Cellular functions of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in relation to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论文中的一幅AI插图引全网热议。

图片

除了Alex Glynn的发现,来自波兰卡托维兹经济大学的研究员Artur Strzelecki也在知名期刊中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他在Scopus学术数据库中,筛选出64篇发表在顶刊上的论文,这些期刊理应有严格的编辑和审稿流程,却依然未披露AI使用的痕迹。

图片

Nature团队联系几家被标记过的顶刊,比如Springer Nature、Taylor&Francis、IEEE,他们提到了内部AI政策——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不要求作者披露AI使用,或只要求在特定情况下披露。


比如,Springer表示,「辅助文稿编辑的AI不需要被标记,这包括出于可读性、风格以及语法或拼写错误而所做的修改」。

即便是在审查人员当中,许多人使用AI帮助准备手稿的接受度也在上升。

Glynn表示,「如果使用AI改善语言,随着这些工具的普及,简单披露以某种方式使用了AI将变得基本上毫无意义」。

因此,论文中,作者应该明确说明,自己具体如何使用 AI,能够帮助编辑和读者判断他们需要在哪些地方施加更多的审查。

论文顶刊悄悄删掉「罪证」

有的人或许会说,删除明显的短语不一定需要发布更正,只需提到这一更改的注释就足够了。

然而,若不标记这些更改,谁能确保论文本身没有其他的问题?

比如,去年发表在PLoS ONE一篇论文(现已被撤回),专家发现了「重新生成响应」短语,甚至还发现了其他问题,包括该论文的许多参考文献无法核实。

图片

图片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论文在被发现有AI痕迹后,出版商选择悄悄移除这些标志性短语,却不发布任何说明或勘误。

这种做法被称为「隐秘更正」。Strzelecki发现了1例,Glynn则发现了5例。

举个栗子,2023年发表在爱思唯尔期刊Toxicology上一篇论文,「重新生成响应」被无声删除。

这个顶刊的AI政策规定,作者应在稿件中披露使用生成式AI和AI辅助技术。

爱思唯尔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我们调查涉嫌未披露生成式 AI 工具使用的已提交和已发表论文,必要时纠正记录」

不仅如此,Glynn和图卢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Guillaume Cabanac等人发现,在一篇发表于2月的论文中,有超100+篇存在类似的无声更改,其中部分与未披露的AI使用有关。

图片

最严重的秘密修改顶刊有BAKIS Productions LTD、MDPI、爱思唯尔,都超20多次。

图片

修改的类型中,内容变更高达92次。

图片

Cabanac表示,出版商需要迅速采取行动,筛选现有论文并建立更严格审查机制。

不过,他也指出,这类问题仅占发表研究极小部分,所有人不应动摇对科学的信任。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180-2#ref-CR2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