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企业家邓伟明,又有大动作。
近日,邓伟明旗下的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伟新材料”)正式提交港股招股书,踏上港股上市的新征程,或将成为一家A+H股上市的企业。
中伟新材料专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和新能源金属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建立了一套从上游新能源金属开采、冶炼和精炼,到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再到回收的垂直一体化运营体系。
作为一家国内新能源材料的头部企业,这次计划港股上市将为公司拓展海外布局铺路。目前,公司已在印尼、摩洛哥等地设有生产基地,海外营收占比已近一半。
曾是国企技术员,如今创业做到全球第一
邓伟明于1968年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高考考入太原科技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湖南邵东焦化厂做技术员。当时,湖南邵东焦化厂是一家湖南省国有企业,以炼焦、化工生产为主,主要产能包括焦炭、粗苯、煤气等。
年少气盛的邓伟明心里想干一番大事业,不愿做安稳的国企工作。在邵东焦化厂几年后,邓伟明注意到海南正建设经济开发区,他觉得这是一个创业的绝好机会,就去海南闯荡。他在海南做起了房地产买卖,不料遇到市场大跌,首次创业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图源:中伟股份公众号
这次失败让邓伟明意识到,要想创业成功就要做踏实做实业。1995年,他回到湖南,创立了中伟集团,聚焦传统能源和矿业。
随着新能源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邓伟明的事业迎来了新机遇,他通过一起重要的并购,果断切入当时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2013年,中伟集团宣布收购新能源材料企业海纳新材,海纳新材成立于2003年,主营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核心产品为四氧化三钴和三元前驱体。
2014年,中伟集团成立了中伟新材料,专门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在多轮PE/VC的资本加持之下,中伟新材料的业务迅速扩张,并向价值链上下游拓展。最初公司专注于pCAM(用于生产新能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原料)生产,此后逐渐扩大产品组合,能够提供全面的产品矩阵,包括镍系、钴系、磷系、 钠系和其他新能源电池材料;同时建立上游矿产资源、冶炼及精炼以及下游回收的供应链能力。
它先后在贵州铜仁、湖南宁乡等地建立生产基地,还建立了回收生产基地。
图源:招股书
2020年,中伟新材料登上深圳市创业板,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超200%。此后,它的市值一度达到1400亿元,不过后续回落,最新市值300亿元。
招股书显示,2020年以来,中伟新材料在镍系和钴系的锂离子电池pCAM方面,连续5年全球出货量第一。并且,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独立磷系pCAM供应商。
胡润相关榜单显示,2021年邓伟明和妻子吴小歌首次进入中国富豪榜前100,身价645亿元。不过由于行业周期性波动和上市公司市值缩水,夫妇身价有所下降,在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夫妇以200亿元位列第1390位。
年入400亿元
中伟集团下属有两家重要子公司,一家就是集团的上市主体中伟新材料,另一家是中伟金能。中伟新材料的核心产品为锂电三元前驱体及镍钴中间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如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3C电子产品(如AI手机、笔记本电脑)领域。中伟金能主要研发生产银基材料和铂族催化材料,可用于光伏、炼化等行业领域。
中伟新材料从成立到上市,受到多轮资本加持。睿兽分析显示,中伟新材料累计获得过4轮PE/VC融资,投资方包括谦吉投资、贵州大龙汇源、君联资本、前海母基金等。
2016年,该公司获得了谦吉投资和贵州大龙汇源的天使轮投资。此后,谦吉投资在A轮和B+轮中两次加注中伟新材料。2019年,中伟新材料收获其在A股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融资金额6亿元的C轮,由前海母基金领投,建发新兴投资、央企扶贫基金、君联资本等机构跟投。
这次港股招股书披露,邓伟明和吴小歌夫妇合计持有中伟新材料56%的股权。
近三年来,公司营收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招股书显示,中伟新材料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304亿元、343亿元、402亿元;毛利分别为34亿元、46亿元、4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1%、13%、12%。
从收入结构看,新能源电池材料中,2024年来自镍系材料收入为162亿元,占比为40%。来自钴系材料收入为23亿元,占比为6%;来自磷系材料收入为7亿元,占比为2%。合计而言,2024年三元锂电的前驱体收入191亿元,占比48%。
较2023年相比,新能源电池材料的营收下降24%,一定程度反映出三元材料需求增长放缓和行业竞争加剧。不过,新能源金属产品的收入增长显著,2024年营收135亿元,占比为34%。
图源:招股书
近3年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亿元、21亿元、19亿元。净利润有所下滑,说明着行业竞争加剧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
2024年研发费用为11亿元,同比有所上升。固态电池前驱体、纳电材料、4.55V高电压四氧化钴等是研发投入的主要方向。
印尼、摩洛哥等地设厂,海外营收近一半
自中伟新材料在创业板上市后,公司便启动海外业务。2022年,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开始建设,印尼莫罗瓦利生产基地,该基地首次实现工业化应用OESBF工艺产出冰镍,打通了从矿产到三元前驱体的全链条,实现资源端到新能源材料的转化。
印尼莫罗瓦利生产基地 图源:官网
此后,中伟新材料持续在印尼加大投入,目前它已经拥有莫罗瓦厉、纬达贝、北莫罗瓦利和纳德思科这四大镍生产基地,可年产近20万吨金属镍。
邓伟明在2023年印尼总统商务圆桌会议上明确表示,印尼是全球第一大镍生产国,镍矿的的品质和储量位居世界首位,中伟新材料已在印尼多地投资了多个项目,并计划在印尼投资上百亿元,
2023年,中伟新材料又将视线转向摩洛哥。它与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AL MADA合作,在摩洛哥建立新能源材料基地。双方将在当地建设高标准镍系材料、磷系材料、回收电池材料等生产线,建成后可每年为100多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材料。
该生产基地临近卡萨布兰卡港口,具备出口欧美市场的物流优势。同时,摩洛哥与欧盟和美国曾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可规避电池材料出口的关税壁垒。
2025年,摩洛哥的镍系pCAM生产线已经投入运营。
除了印尼和摩洛哥,中伟新材料还计划在芬兰和韩国设立基地。虽然与韩国的合作于2024年宣告终止,但是公司表示仍在关注韩国市场的潜在机会。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正在持续增长。相较于2017年2亿元的海外收入,公司在2024年实现179亿元的海外收入,占总营收的44.5%。
这次赴港二次上市,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一旦上市成功,公司能够高效配置海外资源,吸引国际资本投资,增强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资源调配能力。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