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她们从商业万象中发现人生进阶的底层逻辑

关注
找到人生自驱力,突破旧模式规训

创投是一场奔向未来的冒险,创业者和投资人需要解决的不仅有技术、商业的客观难题,还要在面对机遇、风险时不断经受内心的一次次拷问。经历昂扬与挫败、焦虑和孤独,目睹世界不同的商业与社会形态,跨越过规则与文化的鸿沟之后,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们,往往会再次回到个人这一起点,思考那些长盛不衰的终极命题。

人生进阶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4月17日,2025创业邦璀璨女性影响力大会的现场,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付军华,集富亚洲管理合伙人潘瑞婷,零一创投01VC管理合伙人余璐,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傅晓方主持的圆桌对话中分享了她们的商业思考与人生哲学。

迎难而上、突破心智瓶颈,把每一次危机都当作试炼,沉淀应对下一次挑战的能力,她们正在践行“把自己当作方法”的人生哲学……

以下为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6人生进阶的底层逻辑.jpg

傅晓方:既然今天的嘉宾都来自风投行业,我们不妨先聊聊大家对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有什么看法?

付军华: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投资圈,我上学时学的是投资专业,后来从事财务工作,财务与风险也是紧密相关的。做得好与不好的区别在于,做得不好的人往往厌恶风险,他们并非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去考量风险,而是一味地认为不能有风险。说实话,我经常对团队说,如果抱着这种态度,谁都能做这份工作。

真正做得好的人,是明知有风险却迎难而上的。这一点在投资领域尤为显著,因为投资的关键就是赚取风险带来的收益。风险投资,尤其是VC领域(君联资本就是从VC起步的),核心在于平衡风险与收益。我们常说,真正出色的风险投资,一个基金里可能一两个项目就能收回整个基金的成本。要想达成这点,就需要具备前瞻性。我们常讨论共识与非共识,大家都达成共识的项目固然好,但如果都是共识项目,好项目的价格一定会很高。

我们做投资要赚钱,不仅要投到好项目,更关键的是要从好项目中获取足够多的收益。如果投资成本过高,就很难赚到足够的钱,所以在面对非共识项目时要有胆量去把控。

傅晓方:所以这也涉及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我也正好分享一下自己对“风险”的感悟。首先,我非常认同付总的观点,创业中,不能一遇到风险就退缩,因为有风险就不作为。很多人,我认为恰恰是基于对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勇敢地去寻找破局的方法,从而找到真正创造价值的机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充分了解风险,并知道如何规避和预防,我认为这才是创业的关键。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在高校从事科技创业教育二十多年,在教学理念中,我一直强调创业需要“勇”与“谋”。这里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对风险的理解、规避和防范,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创业机会。所以我对风险的理解是,创业的价值往往是在风险中寻求的。

潘瑞婷:付总的回答比较全面,我补充一点。今天大家似乎觉得风险投资才叫风险,但实际上,所有商业行为、所有以追求回报为目的的行为,其行动都需要承担风险。

余璐:因为我们基金一直专注于早期投资,所以面临的风险范围更大,看什么都像是风险。后来大家在做决策时,就会思考到底哪些才算风险,哪些不算。刚刚前面提到看到风险还选择投入,这在做决策时至关重要。

很多时候大家会探讨“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还是“因为看见了所以相信”,我们做早期投资的,可能更多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即便知道有风险,还是愿意去尝试。所以最终结果好坏,都是自己的决定,我们坦然接受。

傅晓方:刚才听启迪刘总说,以前她每天看10个项目,就像是对大脑进行大模型训练,因此对项目的判断训练出了直觉。在这一点上女性投资人和男性投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优秀源于实战锻造。比如曾经投出京东的今日资本徐新等,都是创投圈非常优秀的女性,这一点值得我们为女性骄傲和鼓掌。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周期的。投资需要预见周期,人生也需要跨越时间的维度。您认为哪些能力是穿越周期,实现人生进阶的关键?

付军华:当时一听到人生进阶底层逻辑这个话题,我就特别喜欢,所以专门准备了一页PPT跟大家分享。您提到穿越周期,其实我在陪伴创业者的过程中有一个发现,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变化丛生的时候,一个企业的瓶颈往往在于创始人的心智。我发现历史上越是成功的创始人,在新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越大,因为容易被过往的经验所限制住,不能突破的时候,就会特别焦虑。

23212631.jpg

我多次分享过这个心智模式的进阶,从1.0到4.0。

1.0阶段是“我”,唯我独尊,这个阶段的人眼中只有自己。典型的例子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就是唯我独尊,眼中只有自己,他不太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这种人缺乏同理心,他们认为符合自己逻辑的就是对的。这种类型的人在我们身边很少,尤其是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下,这类人更少。

大部分我们身边的人处于2.0阶段。这个阶段是“我们”。我们出生后,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学校、社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个阶段也叫“规则导向”。规则对我们的影响极大,而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和觉察。我们无意识中遵循着规则,只要在规则范围内的,就认为是对的,超出规则范围的,就是错的,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魔咒”,即“我不够好,我不重要”的魔咒。我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包括历史上非常成功的创始人,在别人眼中都是遥不可及的优秀和有超凡,很难想象他们也会非常焦虑,还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核心原因就在于规则导向。他们习惯用别人的规则框架束缚自己,觉得别人认为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和别人比觉得自己不优秀,所有问题都源于此。

突破到3.0阶段叫“我 + 我们”,这时你能看到很多个“我们”,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规则框架,同时也有“我”,也就是自己坚定的选择。举个例子,2019年我在滴滴时,滴滴有“开天眼”的习惯,会持续向先进的同行和外部学习。当时我们去以色列学习创新经验,学习前我们研究了很多,为什么以色列创新能力这么强?以色列那么小的地方,周边局势也异常动荡,但为何其人均GDP却位于世界前列,还出了那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研究后发现,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叫“平行逻辑”。

什么是平行逻辑呢?以色列人从小喜欢辩论,他们会认为,一件事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刚开始接触时我无法理解,因为从小学习就有标准答案,事情要么对要么错,怎么可能既不对也不错呢?后来理解了3.0阶段就明白了,在不同的规则框架下,事情就是既不对也不错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学习过的“小马过河”,老牛会觉得河非常浅,而松鼠觉得太深了会淹死的,只有小马自己去经历,发现不深也不浅。这里说明,老牛和松鼠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看站在谁的视角。而小马自己,也要站在自己的视角,去勇敢选择自己认为对的。

在不同时空的规则体系下,对和错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我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倒退100年,对于作为正妻的女性来说如果不主动给夫君纳妾,可能都被婆母认为是错的。

总而言之,如果能成长到3.0阶段,就会发现存在不同的规则框架,我们要做的,是我能看到这些框架,同时清楚自己的选择。拥有这样的心智模式,首先就能接纳、包容多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比如企业要发展突破,在新阶段就必须打破之前的规则框架,看到多种可能性,这就是3.0阶段。

一般人能做到3.0阶段已经非常不错。我自己判断是否达到3.0阶段的方法是:如果一件事来了,马上产生评判心理,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对那个错,那就说明又回到2.0阶段了,陷入了规则导向。真正达到3.0阶段,是能包容、接纳、理解一切,这时很多纠结和焦虑也就不存在了。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4.0阶段对大多数人是可望不可即的。4.0是开悟、无我,这可能是下一个话题了。我特别愿意和女性探讨这个话题,包括如何将其应用到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关系中,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傅晓芳:付总对人生四个阶段的解读非常精彩,我要向付总好好学习。不过在我看来,若只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闯”,我们要有一颗骚动的创业之心,正是它推动着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进阶、持续成长。这是人生的自驱力,也是驱动所有男性和女性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唯一法宝。接下来请潘总谈谈您的看法。

潘瑞婷:这两年投资行业比较低迷,进入了下行期。因为我早年在美国经历过类似情况,所以对经济周期下行还是有所准备的。

从投资行业和投资案例的角度,我想分享两个小故事。最近有个案例特别火,一位女CEO受到广泛关注,投资界有篇文章提及的敦煌网CEO王树彤。她创立的公司是我们基金早年在跨境电商领域布局投资的项目。从商业模式来看,有点像付总所说的1.0阶段。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中心,海外品牌大多采用中国的供应链。当时王总的平台,就是打造一个能让世界各地的中小仓库乃至大仓库,在中国找到供应链的平台,某种程度上是在既有的规则下搭建的电商平台。

这个项目前期发展还不错,期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最近因为中美关税问题,公司的小程序突然爆红,让美国人重新认识到中国供应链的强大。我们基金有幸陪伴这家公司走过了10年左右的时间。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如何挖掘出优质且能穿越周期的项目。中国第二代创业者中,我们有幸长期观察电商行业,并在2013年投资了SHEIN的第一轮。SHEIN在跨境电商领域,有点像是不遵循传统规则,而是自己制定规则的电商平台,就这样一路发展了10年。

如今,SHEIN已成长为跨境电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知名度很高。不过,当它凭借自身模式发展起来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美关税及政治压力带来的挑战,有人认为这种模式不适合传统电商和贸易形式,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回归本质,中国依旧是全球供应链核心,在投资周期里,要想投到优质项目,离不开创业者一步一步的迭代创新。也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国内创业者能够改写世界商业的规则 。

傅晓方:潘总说得非常好,机会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握周期。周期不仅包括刚才提到的行业周期,还有企业自身发展周期以及人的周期。当这些周期的交集汇聚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能够实现爆发式发展的机会。接下来,请余总也分享一下您对周期的看法。

余璐:前两天特朗普公布关税政策后,朋友圈里一群年轻人感慨,说自己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好几次金融危机。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2012年进入行业,这些年确实经历了不少大的考验。我们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常说一句话:每一次危机之后,必定会诞生伟大的公司,但关键在于如何捕捉那个时机。因为在危机发生时,每个人都会感到迷茫,而且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投资,当看到股票一片飘绿时,心态难免会受到影响。

从2015年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感觉形势不太好,比如2018年察觉到行业存在问题,2022年居家隔离时,我都会拿笔记下自己当时的状态,记录下自己准备采取的行动,然后观察后续事情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迭代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我非常关注CEO们面对危机的反应。我们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去收集信息,而是等两周后,看看他们掌握了哪些新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自己对人的认知模型得到了很大提升。所以我觉得,年纪轻轻就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并非坏事。我现在再面对危机时,明显比疫情期间淡定多了,不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选择先多观察,了解实际情况,多与认知层次更高的人交流,然后再决定后续怎么做。可以明显感觉到,每经历一次危机,自己都会有所变化,同时也能看到CEO们在一次次危机中成长,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傅晓方:总结一下余总的经历,就是在危机周期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蜕变。

余璐:是的,通过自我收集数据并不断迭代认知。

WechatIMG1058.jpg

关于创业邦璀璨女性影响力大会及榜单

自2013年起,创业邦通过“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持续见证那些时代浪潮中的非凡女性,记录她们以智慧与勇气书写的璀璨篇章,并通过每年春季的大会彼此链接,激励更多商业女性勇敢探索人生新篇章。

4月17日大会现场,2025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和投资人榜单正式揭晓并颁奖。今年上榜的女性创业者:她们平均年龄为43岁,97%为硕士、博士,近1/3的女性创业者出生于江浙两省;80%为首次创业,平均累计创业时间7年,67%创业前是企业高管,23%是科研人员;创业赛道集中在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能源电力与汽车交通等领域;所在企业平均估值26.6亿元,历史总融资额6.1亿元且有5家企业已经在2025年发生新融资。

今年上榜的女性投资人:她们超八成是硕博学历,平均投资年限11.6年,平均年龄42.4岁;投资方面:2024年共投资116.7亿元,平均每人投资9个项目;退出方面:2024年平均退出6个项目,近三年平均退出回报倍数最高者近60倍;关注领域: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赛道;投资阶段:近九成投资人投资早期项目;投资风格:科技投资和价值投资是她们的投资主线。

2026年创业邦值得关注的女性影响力榜单已经启动,欢迎申报!

【00文末广告位【2026女性影响力榜单报名入口】.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