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选择专业到选择飞针,一路都是“自动”的
看似是当年的一句笑谈,实则道出了世间万事万物背后的一个真相:往往是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做出的某个举重若轻的选择,让我们的命运路径悄悄展开了一个小小的夹角,从此,就再也不回头地踏上了那条属于自己的毕生之路。
第一个选择做出之后,后面的选择,似乎都是可以“自动”做出的了。
从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邵勇锋,“自动”地进入了自动化的领域,在一家做控制器类产品的公司,一待就是七年。
2014年底的时候,邵勇锋和伙伴们发现整个行业对于整个智能制造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自己正在做的控制器只是其中一个核心部件,并不能给终端工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不能深入到场景中直接创造价值。
于是,他们“自动”地产生了创业的初衷,也顺理成章地base在了深圳——那里本就是全球电子制造工厂的聚集地。从此,世界上诞生了“橙子自动化”这家公司(文中以下简称为“橙子”)。
现在已无法假设,如果不是在2014年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之年,邵勇锋和伙伴们还会不会有创业的冲动和勇气。但总之,往往都是时势造英雄。而由于也正是在2014年,国内的手机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产能在快速释放,橙子也就“自动”地瞄准了手机这一细分领域。
手机行业,聚集了一众世界级的企业,势能极大,求新求变的需求极大,用工量也极大,天然地对于降本增效有着强烈的渴望。而自动化、智能解决方案,也自然可以在其中大施拳脚。柔性制造,成为了橙子创业后的主要业务。
注:柔性制造(Flexible Manufacturing)是指一种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而产生的新型生产模式。它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的更新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柔性制造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其核心优势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出色的适应能力,这使得它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
而既然进入了手机行业,橙子也就对接上了这些头部企业,在它们超高的标准下持续进行自我磨炼。
一家知名大厂,曾让橙子在半年时间里为一个项目迭代了7版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多数竞标公司开始怀疑这次的项目未必有真需求,参与者从11家减少到2家。最终,橙子胜出——客户是有真需求的,只是标准极高,所以对于方案不停迭代。
2018年,正是这次迭代了7版方案的销售经验,引导橙子进入了电子测试领域。
用邵勇锋的话说,“一入测试深似海”。在这里,不止有对价值的创造,还有对突破底层技术发起的挑战,以及对实现技术自主的使命感。
而在电子测试这片汪洋大海中,橙子选择了“飞针技术”,作为自己下一个阶段的业务重心。
02“为什么是我们来做?”
“飞针检测这样一个产品,在欧美已经有60年的历史,为什么国内现在会由你们来做?”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对橙子提出过这个问题。其实,在当年橙子研讨这个战略的可行性时,邵勇锋自己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们?
注:飞针测试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子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电路板(PCB)质量检测,通过高速移动的探针快速定位线路连接异常、短路、断路等问题,具有高效、灵活、适用性强的特点,适用于柔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应用场景。
橙子花了两年时间,对电子测试市场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和分析,终于相信了自己进入这一领域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基础资源角度来讲,电子测试行业具备很高的门槛。测试技术需要长周期的投入来攻克相应的技术壁垒,构建人才画像。同时,它又需要一个能扎实掌握电子电路原理,并且能从底层进行研发的体系。
另外,无论从软件算法来看,还是从智能化算法来看,电子测试都是一个具备高度综合交叉性质的学科,对于机电化设备的智能化要求非常高。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大公司、大平台往往会因为研发电子测试技术周期长、见效慢,无法满足其快速占领更大市场的商业诉求,从而不愿进入这个领域。而小公司、初创公司,又不具备攻克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和资源体量。橙子,除了自身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得到了头部企业的方向引导与资源支持,从而走上了电子测试这条路。
03面对欧美老牌企业,如何弯道超车?
电子测试技术,尤其是通用电子测试技术,从原理到产品,再到应用,一直都是欧美主导的市场。比如数字测试和模拟测试技术,行业主力就是两家美国公司,分别是全球第一和全球第二。而从事橙子所做的飞针技术的,全球有代表性的公司则在欧洲,比如意大利的两家公司,都有着六七十年的行业沉淀。
而如今,橙子在“飞针测试”这一产品上的出货量,已经做到了国内市场第一。未来如果想要在全球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应该如何与欧美友商竞争?橙子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第一,国内有足够多的场景、足够多的用户,能够帮助橙子实现数据模型的快速迭代。而相比之下,欧美的公司由于已经进入测试领域很长时间了,已经没有丰沛的数据源泉,其迭代更新的周期势必会是缓慢的。
第二,由于欧美公司深耕行业多年,更加追求测试的稳定性,因此他们使用的还是六七十年代的芯片。但今天芯片的算力架构和系统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橙子已经用到了2010年产出的DSP芯片,其稳定性经历了十余年的验证周期,其实也已经不输前辈。而从架构角度来讲,它的计算能力又已经明显领先于前辈了。
第三,橙子很注重产品的易用性,尤其注意尽量降低用户对于软件的使用门槛。欧美公司大多把其产品的使用对象定义为工程师,对用户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掌握电子电路原理或相关编程能力。但橙子则把使用对象定性为技术工人,尽可能做到让用户只要会电脑,就能操作产品,让用户更顺滑地完成设备上的导入与生产。
第四,从定位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市场都是金字塔型的,而橙子看到了电子测试市场中的金字塔,并且把它分为三层。欧美公司大多瞄准的是塔尖,例如军工、航空航天服务器、基站之类的客户,他们对于测试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在塔尖之下,腰部的客户,他们也会看重测试得出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参照来研发或迭代自己的产品。
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的电子测试市场,在腰部以下,还存在着数量非常大的基层客户,他们最大的诉求往往是能够把测试设备广谱地铺设到每一个车间,从而便于找出生产中的不良品。
基于此,橙子把自己的飞针产品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在市场定位上分为了M系列、E系列和高阶的S系列,以此来应对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求。
与此同时,橙子还在通过多种渠道吸纳业内人才。一方面,持续与欧美老牌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沟通,以期说服最权威的专家加入自己的团队。
再有,则是从国内知名的电子方向院校着手,提前布局,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员——2019年合作招聘来的一批青年人才,经过五六年的沉淀,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主力工程师了。
此外,橙子还会和行业内一些技术深厚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用外脑来填补自己的人才需求。当然,橙子还需要时时做出判断,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场景,更适合何种渠道吸纳来的人才。
04与优秀的客户共同成长,站在小米背后
经过十年左右在手机装备产线方面的沉淀,橙子与小米在手机生产业务上达成合作,致力于帮助小米搭建一个当下行业内最先进的、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手机生产线——正如特斯拉所做的追求,不止把汽车作为产品来研发,还要把造车的车间作为产品来研发。
针对小米的特性,且发挥自身的特长,橙子把打造智能化工厂的重点还是放在自动化与柔性化两方面。通过类似于搭积木的模块化方式,橙子可以为客户快速拼接一个定制化工厂,从而将其导入周期缩到最短。
这套模块化工作方式,橙子在2021年底时已经开始研发,2022年做起第一条产线,再到2024年底时,已经交付了10条完整的手机产线。现在,橙子基本可以做到用两个月时间就从一个新的需求,衍生出一条新的手机产线。一般来说,对于同样的需求,手机厂商可能要花费六到八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最终效率的提升,来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在与小米合作的初期,橙子发现,小米产线的稼动率与其自身提出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虽然从整体行业角度而言,那样一个数率已经算比较高了。
注:稼动率 = (实际生产时间 / 计划可用时间) × 100%。
于是橙子不惜延迟下一个项目的交付时间,为小米的两条生产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复盘检测,采集到了近1万条的不良信息,并总结出几个top问题,比如:拧不紧、接不牢、抓不稳等等,都是最前线、最具体的问题。
从而为小米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很落地,比如螺丝的料号要归一,装配要力矩的要求,所用工具要统一等等。
科技企业在大众面前往往展现了其研发创新的光鲜一面,但其实,在生产工艺的校准方面,企业和它的合作方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科技人经常感慨,初期的研发,是最让人感觉到幸福的阶段。而真正到了生产交付,一颗螺丝如何拧好,一根线如何接好,并且要保证出厂之后不会出问题,这其实要耗费比研发更多的时间精力。虽然看上去没有太多科技含量,但又蕴含着极高的工艺技术。
经过与小米的合作,橙子的生产制造能力体系品质把控能力体系,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十年创业路,橙子似乎真如其名,“自动化”地选对了每一个风口,走对了每一步。而我们当然明白,再智能的自动化,也要有人切切实实地提供动力才能运转。
时代的浪潮既可推舟,也可淘沙。橙子的一路上行,不止与浪潮有关,更取决于自己的双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