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日前,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IPO。3个月前,公司完成过一轮1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3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英矽智能是一家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它通过自建AI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加速药物研发进程。目前,公司已经通过Pharma.AI平台产生超过20个IND阶段及临床阶段的管线。
创始人亚历克斯·扎沃隆科夫(Alex Zhavoronkov,以下简称“Alex”)出生自拉脱维亚,2014年在美国创办了英矽智能,后来将总部迁至中国香港。在中国,他找到了中国合伙人任峰,公司也逐渐从一家创新药的AI软件服务公司,转变为一家AI驱动的创新药企。
公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资本加持,不仅有美国本土投资机构A-level Capital,华平投资,和美国以外国际资本淡马锡、P7,中国国资浦东创投、锡创投,知名CVC药明康德、复星医药,而且还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启明创投、红杉中国、BV百度风投等。
资深药物研发人员胡燎原认为,目前国内AI制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英矽智能获得头部机构支持,证明其技术实力、商业模式及行业地位受到认可。同时,它在行业风口中抓住机遇,较充沛的资金也为它的各项业务开展提供支持。
“不过,AI制药行业仍处早期,多数公司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其领先地位及市场竞争力仍需要通过临床管线的成功进一步验证。”胡燎原说。
拉脱维亚人来中国创业,干出独角兽
Alex出生自欧洲的拉脱维亚,成长于加拿大,随后去加拿大皇后大学读书,获得该校的商业及科学双学士学位。他曾任职于ATI Technology,该公司被芯片巨头AMD收购后,他就在20岁出头实现了财务自由。不过,和大多数年轻人不一样,他没有沉溺于财富自由带来的物质享受,而是一头扎进他十分感兴趣的生物医药,探索抗衰老研究。
为了加深对生物医药的理解,他先在拥有顶级生物医药专业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技术硕士,并于2007年顺利获得学位。2008年,他又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获得物理及数学博士学位。
图源:英矽智能公众号
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赛道上,Alex持续发力,探索抗衰老研究。在此期间,他逐渐发现AI能够大幅缩短药物发现的时间,可在药物研发中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当时这一领域少有人涉足。于是,Alex萌生了创业念头,他2014年在美国巴尔的摩,成立了英矽智能。
最初,英矽智能主要把AI应用于理解和处理基础生物学数据(如预测生理年龄)。但是随着和药企客户沟通,及产品研发的推进,他发现AI应用于药物靶点发现的价值更大。而且公司不仅需要一套用于药物发现的AI软件系统,而且需要完整的一套药物研发能力,这样才能获得足够收入,才能在商业上走得长远。
2019年英矽智能迎来了转折点,Alex将公司总部从美国迁至中国香港。
在此之前的一年,药明康德参与投资英矽智能的A+轮融资,成为该公司的战略投资方。直到2018年,投资者对生成式AI的信心不高,英矽智能融资非常困难。不过,当时药明康德的投资帮助了英矽智能。为了感谢当年帮助,Alex的办公室还放着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的照片。
图源:英矽智能公众号
在此以后,英矽智能开始着重在中国发展。2019年,它在上海浦东成立药物研发中心,从一家创新药的AI软件服务公司,转变为一家AI驱动的药物发现及研发公司。
除了建立管线,2020年Alex还迎来了任峰加盟。目前,任峰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官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研发工作和基础搭建。在加盟之前,任峰已拥有出众的药物研发履历,他不仅在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拥有11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还在A股上市公司美迪西的创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起初,英矽智能中国团队仅10人,在任峰带领下,一支超100人的药物研发团队迅速建立起来。Alex负责Pharma.AI平台的优化迭代,任峰则领导药物管线开发,AI和药物研发双轮驱动的英矽智能进入快速发展期。
最新招股书公布了13条管线,其中8条已进入临床阶段。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进展最快,已在中国完成了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款AI全程参与的上市药物。
2025年初,公司宣布获得浦东创投领投,惠理基金和华平投资跟投的E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3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2025年5月,英矽智能再次递表港交所。
英矽智能正在进行全球化布局。2025年,公司宣布把中国区科技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同时它还设立了波士顿中心,该中心将汇集业务拓展、财务、市场营销和对外传播团队。此外,公司宣布自己已和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3家达成合作。
淡马锡4次下注
创新药研发领域存在着广为人知的“双十定律”,即新药研发通常需要十年时间和十亿美元投入。
在AI助力下,药物研发的效率大大缩短,尤其在时间方面。根据招股书,一个完整的药物研发过程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NDA(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和上市。其中,前3阶段可在AI驱动下大幅缩减研发时间成本,药物发现节省70%~90%,临床前研究节省50%~80%,临床研究节省50%~60%。
例如,英矽智能开发的ISM001-055,该药物研发到临床前候选药物阶段耗时18个月,进一步推进至I期临床仅耗时9个月,远快于行业平均——通常需要约4.5年才能提名一种临床前候选药物。
在AI和药物研发的双轮驱动下,英矽智能获得多方资本的加持。
根据睿兽分析显示,英矽智能的投资方背景丰富,既包括浦东创投、锡创投等国资机构,也包括启明创投、BV百度风投等知名市场化机构,还有淡马锡、华平投资等国际资本的加持。
其中,启明创投累计3次投资于英矽智能,华平投资累计3次投资并且为C轮领投方,淡马锡及其下属基金更是进行了4次投资。
除受到中外资本青睐外,复星医药、药明康德等产业方也投资了英矽智能。这些机构不仅为英矽智能带来了资金支持,还为公司带来了业务合作。
例如,2022年复星医药和英矽智能就展开合作。根据合作协议,英矽智能为最多4个发现项目提供若干药物发现及开发业务,以发现及识别复星医药选定及英矽智能批准针对若干靶点的小分子化学实体。
根据最新招股书,上市前,华平投资持有10.03%的股份,创始人Alex持有9.21%,淡马锡持有5.42%,启明创投持有5%。
从营收上看,2022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015万美元、5118万美元和8583万美元。同时,毛利率分别为63%、75%和90%,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从收入结构看,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管线药物开发,三年收入分别为2865万美元、4782万美元和7973万美元,占总体收入比重超90%。管线药物开发收入主要源自对外授权收入。软件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50万美元、336万美元和397万美元,占总体收入比重约5%。
在业务上,公司将生成式AI平台和深厚的自主药物研发能力相结合,其Pharma.AI能识别新的药物靶点,针对新型及已有的靶点从头设计,并优化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
招股书显示,公司有3条管线已对外授权开发。这三条分别为ISM3091(向Exelixis授权)、ISM5043(向Stemline授权)以及一条尚未公布的临床前管线(向Stemline授权)。这三条管线的授权收入构成了公司管线药物开发业务产生的收入。这三项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
目前英矽智能还在持续开拓业务范围。公司正拓展原用于制药的Pharma.AI的应用场景,将其拓展至新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和兽医药物等。
近3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均超过该年营收。2022年~2024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美元、9734万美元和9190万美元。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为107%。
英矽智能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前5大客户分别占总收入的91%、94%和94%。并且,这3年中最大客户收入均超过50%。
不过,英矽智能尚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近3年来公司分别亏损2.2亿美元、2.1亿美元和1701万美元。如果剔除按照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变动损益(例如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负债),近三年亏损幅度大幅缩小,分别亏损8373万美元、8551万美元和2610万美元,累计亏损2亿美元。
英矽智能向左,晶泰科技向右
AI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各方面,也包括AI制药。
近年来,AI制药成为国内医药领域的热门赛道。睿兽分析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中国AI制药赛道在融资事件数量分别为34起和31起,融资金额从24亿元上升至58亿元。2025年融资热度不减,该赛道目前已发生15起融资,融资金额已近20亿元。
胡燎原认为,当前AI对制药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目前AI在靶点发现,小分子生成,虚拟筛选等方向展现显著优势,大幅提升了制药效率。同时他坦言,AI对制药的助益主要体现在临床前,临床试验的核心环节(安全性和疗效评估)仍需传统方法主导,AI对临床研究的效果提升依然有限。
“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AI会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于制药行业的更多领域,极大得提高药物研发效率。”他说。
从行业来看,除了制药巨头以外,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是在AI制药赛道上领先的公司。当英矽智能正在冲刺港股IPO时,晶泰科技更快一步,已在2024年登陆港股市场,根据最新年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53%至2.66亿元。
虽然均为AI制药公司,但是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采用了不同商业模式。英矽智能在AI驱动下自研药物管线,它寄希望于AI带来的药物研发效率提升,从而建立技术优势。晶泰科技则采用AI+CRO(AI+医药研发外包)模式,利用AI为CRO赋能。
胡燎原认为,上述公司在本质上分别属于Biotech和CRO这两大类别,Biotech和CRO在商业模式、战略定位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它们在行业发展中不同角色和成长路径。
英矽智能为重资产运营,高投入高风险。英矽智能可借助AI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若自研管线上市,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不过,公司必须承担管线研发失败的风险,一旦失败,所有研发投入将会付诸东流。
相较而言,晶泰科技为轻资产运营,通过提供AI驱动的CRO服务,和各大Biotech公司开展合作,能够获得稳定现金流,谋求稳定的业务增长。
英矽智能的E轮投资方,惠理集团合伙人梁传昕博士认为,英矽智能在行业中已具备领先地位和被验证的成果,正处于行业转型的最前沿。同为E轮投资方的浦东创投集团党委书记文新春也积极评价英矽智能的创新能力,认为其已成为全球AI驱动生物医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英矽智能不够聚焦。目前,英矽智能已拥有大约30条管线。一位创办Biotech并与晶泰科技合作的高校教授认为,虽然英矽智能在AI驱动下能够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但是公司构建了较多的研发管线,导致研发力量不够聚焦,这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
胡燎原认为,目前AI确实能在临床前研究方面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但临床前效率提升不必然转化为临床成功,而且临床前的投入对整个药物研发来说占比很小,临床阶段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持。“因此,企业同时开辟多条药物管线,虽然可以分散科学和临床风险,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和研发风险。”他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