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X的融合不是赛道扩张,而是价值重构

如何实现新能源行业的1+1>2?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新能源产业已从单一技术赛道升级为撬动多产业变革的战略支点。

传统锂电、光伏等领域虽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但本质是结构性矛盾——先进产能仍稀缺,而低效产能亟待淘汰。

新能源行业,应该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平衡商业逻辑、优化利益分配?

在摩根大通中国科技及创新经济业务执行董事钟音的主持下,中电控股中国区副总裁兼企业能源方案总监李沛铨、北汽产投副总经理钟志伟、蜂云资本总经理朱麒彧,以“新能源 + X,企业如何捕捉跨产业融合红利”为主题,展开焦点对话。

在对话中,他们用一个个案例详说,新能源的跨产业融合的关键力量:从固态电池赋能低空飞行器与人形机器人,到绿氢重塑钢铁化工等工业场景,再到AI与能源物联网重构电力系统,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正催生新红利……

以下是投资人们在创业邦2025 DEMO WORLD企业创新创投大会上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图片13.png

新能源 新技术 新角度

钟音: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是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大家都见证了上一波传统的新能源蓬勃发展,现在进入阶段性产能过剩阶段,也看到很多新技术,各位嘉宾在新能源的新技术浪潮中,比较看好哪些方向?

朱麒彧:其实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来看,传统的锂电、光伏和风能,都出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从细分领域来看,其实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但是像锂电的超高能量密度概念和超快充领域产品,这种先进的产能还是稀缺的。从新的投资方向来看,我们的判断是以技术迭代创新,去引领产业发展。

我们很明确,固态电池就是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因为当下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更高能量的密度、解决低温性能、更高的安全性三个方面的需求;低空飞行器需要的更严苛的安全性、更好的快充性和快速充放电需求;具身智能在极小空间里需要较好的动力续航,都对固态电池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推动产业更快地落地,这是我们判断当前的技术方向和投资机会。

钟志伟:今年4月份,西班牙大停电,随后葡萄牙大停电,影响很大,大停电之后几乎是整个国家电力网瘫痪,交通也都瘫痪了。这个事件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新能源其实量一上来,对整个电网来说是非常大且不太稳定的冲击。比如说光伏特别好的时候,上面电量很大,当日照不行的时候又会很低,所以出现波动性非常大的情况。西班牙大停电就是因为新能源占比超过50%,葡萄牙是连着西班牙的,所以也瘫痪了。

这个事件给整个行业的启示有三方面:第一,新能源占比到一定程度之后,实际上需要调峰和调频,同时要大量储能,实现更长时的储能;第二,能源物联网的网络,需要一个很庞大的系统;第三,AI的预测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形成更自动化的调节,这个事件可以映射出很多诉求。

在我的理解中,目前产能过剩,更多还是低效的产能过剩。实际上还是要更好的新型储能技术、更强的AI预测能力、更完整的能源物联网的管理系统等,我觉得未来可以从技术突破、智能服务、跨界需求这3个方面去挖掘需求。

李沛铨:两位嘉宾都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从公司角度出发,我们在科技和氢能应用方面,未来5~10年有以下看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计划尽可能运用IT、AI数码科技。例如,在AI领域,在欧美地区,看到有些科技公司、数据中心不只是要求有对于绿电、绿证,还要有时间满足,哪怕时间不能满足7×24小时的话,数据他们也想达到80%-90%,这是他们都想要的一个KPI。而当前的科技水平已经可以实现这一需求。比如,运用AI技术,可根据风光资产的发电情况,预测未来一个星期的发电量以及需求大小。

对于虚拟电厂在中国的应用,目前已有一些专家在研究如何将分散式电厂集中起来,通过物联网联系,并利用AI算法满足中国不同地区的需求。这一技术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有望实现,助力电力市场发展。

展望五年后,AI领域可能会应用一些新材料,来提高效率、增大产能。在光伏方面,许多研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材料,如钙钛矿,其效率比现有材料更高,有望从目前的20%提高到30%甚至更高。

再往远看,量子科技也在不断发展。比如量子点技术可以在不同光线下发电,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未来,我们所利用的光将不再局限于目前所见的光,其他光线也可用于发电。

在风能方面,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的离岸风电不断发展,离岸距离越来越远。因为越远的地方风力越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投资成本和技术挑战。目前,已有研究在探索如何在更远的海上进行风电开发,以满足更大的电力需求,不过这也是一项技术挑战。

关于氢能,目前大部分绿氢是通过电解槽产生的。但实际上还有其他制氢技术,比如蒸汽法,以及将天然气、沼气等进行分解制氢,或利用高温直接分解水分子制氢。这些技术对性能和生产力要求很高。氢能源的应用前景广阔,既可以作为燃料用于汽车、船舶,甚至飞机领域也在进行载人研究,也可以作为原料用于工业生产,如甲醇、锰等行业。

新能源与多产业融合的爆发临界点

钟音:谈到产业融合,各位觉得大概在什么时间段,能到这样的产业爆发临界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一些新技术跟传统的新能源技术结合,也能找到一些新的场景,各位嘉宾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分享一下。

朱麒彧:其实我们可以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去探究。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路径,实际也是整个新能源爆发的起点,我们看到了它替代掉燃油车的原因,发展方向。

有一个很明确的趋势是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路径发展。从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看下一代的产品,新能源落地应用场景,无论是低空飞行器还是人形机器人,他们都可以复用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逻辑,并且是更高效、更便捷地使用到新能源。

刚刚谈到的固态电池,等到固态电池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应用的时候,这些低空和具身的场景也会应运而生,大规模推开,所以它们发展的路径和时间都是可以复用之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

钟志伟:新能源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实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概念。能源这个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包括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跟能源有紧密的关联,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工业领域,现在绿电和绿氢基本上是逐步取代了化石能源。像钢铁、化工都起了很大的变革作用,现在基本上用氢基冶金、制钢或制铁,电解铝等。这很快就会到来,但取决于水电解氢技术能不能快速低成本出来。一旦水电解氢起量之后,可以赋能到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氢能在重卡、船舶等领域。

农业领域也在提包括光伏能源,比如顶上用光伏、底下种植,还有现在氢能农机、生物智能等,其实也是农业和绿色能源的双向奔赴。

在建筑领域也有案例,光伏+储能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业,都可以做成一体。尤其是工业领域还有一个微电网,除了自用之外还会上网。

此外,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也在建筑领域逐步推开;未来还有钙钛矿幕墙,墙可以用钙钛矿做能源回收,并更好应用电力网,因为电力网目前更多还是被动调度。未来电力网肯定是从被动调度到主动调节,需要用到像虚拟电厂、数字能源的方式来更好地去把控它。

基于对能源的考虑,我们今年也投了一个做电力交易的公司。从周期上来讲,我觉得可能有些东西会先到来,比如现在新型储能,我认为这种楼储能电池会很快起来,其中龙头公司业绩都在快速起来,在短期内会爆发的,结合西班牙大断电事件,很多像V2G的车电互动在未来肯定会起来的。

李沛铨:刚刚农业的案例很有趣。在农业方面,我们有些光电站、光伏站也是农光互补,上面盖光伏板,下面种菜、种茶,在苏州市附近,还有鱼光互补,上面是盖光伏板,下面是鱼塘,养虾和螃蟹。

其他行业对新能源绿电需求也非常大,比如数据中心,国家对于数据中心用电、节能、减排都有一定要求,要求也是每年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看到数据中心对于新能源也有很大需求。坦白说,我们客户大部分在数据中心,因为他们需要绿电、绿证做到减排。

数据中心跟绿电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零边际成本,数据中心每产生一个新数据也不需要钱的,绿电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数据中心跟新能源的重叠场景。

国家在园区方面也有新的政策,比如说部分零碳园区,不是在沿海地方,是在内陆。它们也需要一套发电方法,可以是光伏场、风电厂和小型核能电力。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氢,又给了工业园区一些原料。我们看到国内应用的新能源,还与其他不同新科技结合,将来也是非常有前景的。

再远一点,太空科技,虽然当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太空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并将其通过微波等形式传输回地球,为人类所用。我们整个国家的能源得更加零碳、更加清洁,新能源跟其他不同的行业的配对结合,能产生更有意义的结果。

他们的投资策略

钟音:面对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前沿技术还是即将商业化落地的产业项目,大家来自不同的产业集团,投资策略各有不同。你们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是什么?另外,在与投资项目的交流互动中,是否有其他赋能资源或链接可以提供?

李沛铨:关于投资策略,我们支持新科技,主要有两个方面投资:

在AI和数码科技领域,我们会投资一些应用平台,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供需,利用数码科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来优化决策。这是我们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在风光资产方面,我们关注新的技术,比如更高效的光伏板或风机技术。我们会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风光资产上,作为实验场地,支持创业企业测试和落地。这是我们的一个策略,帮助创业朋友实现他们的目标。

钟志伟:我们从去年开始调整了投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从“补链”到“控链”或自建生态。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和宁德时代合资成立了时代北汽电芯智能制造工厂,这是我们布局产业链的一步。

第二,从过去重视硬件,逐步提升软件比重,追求软硬件兼备。现在我们会投一些偏软件或软硬件结合的项目,比如今年投了几个做数据底座和AI仿真的项目。

第三,从原来的无差别投资,转向聚焦行业龙头。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更倾向于投那些在行业里排名靠前、具备出海能力的龙头企业。

第四,拓展跨界投资。我们会关注AI具身智能和泛新能源项目,毕竟我们管理着一个百亿规模的基金,策略上需要更广的视野。

在赋能方面,我们作为CVC这几年做了很多资源对接的工作。我们投的200家企业中,超过一半和集团达成了协同。今年我们有一些新动作:

一是搭建更完善的基金矩阵。我们新设了一支产业投资母基金,由北汽集团所属企业共同出资,基本打破了内部协同的壁垒。除了母基金之外,我们也与北京顺义、房山等地分别设立了10亿规模的产业基金,结合地方资源支持项目落地。此外,我们还设立了AI专项基金等,从基金架构上提供支持。

二是强化技术与项目对接。我们集团层面设有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十个专委会,每个专委会聚焦一个技术方向,聚拢、识别技术资源;近期我们还参与承办了创客北京龙头专项赛,以汽车为核心识别优质科创项目。

三是整合集团采购资源。北汽集团旗下每年约200万辆车的采购体系原本较为分散,现在集团层面设立了极致成本办公室,整合采购资源以提升效率。这对已投和拟投项目都很有帮助,资源对接效率显著提升,未来进展会更快。

朱麒彧:我们背后的实业板块和钟总他们有些类似,所以投资方向也比较接近。过去3-5年,我们以强链补链为主,新能源快速发展时,很多缺失的环节我们以投资为抓手来补足。从去年开始,我们调整了策略,重点有两方面:

第一,在细分领域找突出重围、卷出来的,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在激烈的不管是降价还是各方面卷的环境中,能够活下来的龙头企业。第二,从早期,我们也去布局AI相关领域。作为制造业企业,我们希望通过投资抓住AI带来的行业变革,寻找能与我们制造产业链结合、能在细分场景落地的AI应用。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主要聚焦整个垂直产业链整合,通过投资、产业链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从技术协同、研发协同到风险共担,再到产业链收益,能够共享良性生态,这是我们产业链的思路。

来源:中电控股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