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条视频涨粉2000万,一日暴涨50亿市值,这家企业赢麻了

关注
治不好的明星依赖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沈嵩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7月9日,周杰伦入驻抖音的当天,其背后的IP运营主体——巨星传奇,股价单日涨近翻倍,市值激增超50亿港元。这家顶着“周杰伦概念股”名号在港交所上市成功的企业,近两年每一次股价的剧烈波动,几乎都与周杰伦个人的“风吹草动”紧密相关。

抛开资本市场的波谲云诡,《当代企业》认为,巨星传奇上市后,最显著的转变在于业务结构的迭代:曾作为营收主力的“魔胴咖啡”新零售业务占比逐年降低,而围绕周杰伦IP(周同学)展开的“IP创造及营运”业务则持续攀升,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以2024年业绩为例,企业总营收5.84亿元,其中IP业务收入达3.14亿元,同比增长65.1%,占总营收比重首次过半,达53.8%,超越新零售业务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图片

橙色柱状图为IP业务,蓝色为新零售业务,图表源自:同花顺

这一财务结构变化的背后,勾勒出巨星传奇经营重心的三次迁移,而贯穿始终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周杰伦IP的价值挖掘:

1.初创期(2017年—2018年):承接周杰伦演唱会《地表最强》巡演25站分包服务,毛利率仅个位数;

2.零售企业阶段(2019年—2020年):借助周杰伦代言、与浙江卫视联合出品《周游记》等方式,通过分销体系达利推广“魔胴咖啡”,推动新零售业务规模激增。特别是在《周游记》推出的首年2020年,企业营收4.56亿元,销售额较2019年涨了4倍,其中以卖魔胴咖啡为主的新零售业务创收3.65亿元,占比近80%。

3.明星经济公司阶段(2021年—2025年):构建以周杰伦为核心,刘畊宏、庾澄庆等为辅的明星IP矩阵,继续策划以《周游记》为核心的系列综艺节目,在快手等平台进行版权分销,举办线上演唱会等方式创收。IP收入超过新零售业务正是发生在这一阶段,其间,周杰伦以“周同学”账号入驻快手(目前有约5000万粉丝),也参与过刘畊宏爆火时,与其签约的无忧传媒合作带货等。据悉,仅“周同学”IP授权产品的销售额超10亿元。

《当代企业》认为,巨星传奇的经营轴心从未变化——周杰伦,表面看,其从“卖防弹咖啡为主的零售企业”转型为“明星IP经济公司”,但实质是对周杰伦IP这根核心杠杆的运用方式的更新:

零售阶段,周杰伦的IP价值是以联名和代言等方式,降低营销成本,创造出一度超60%的高毛利;明星经济阶段,IP价值通过综艺广告分成、版权分析、品牌合作等形式,被直接转化为“广告性收入”;至于早年的演唱会分包服务,虽然营收规模和利润有限,但却是维系核心IP生命力的关键业务举措。

企业招股书数据直指企业本质:

(我们)与周杰伦先生或其相关IP参与有关的促销活动的新零售部分产品分别占我们总收入的83.0%、72.8%、64.8%及45.2%;

而以周杰伦先生为中心或彼作为表演者参与的IP创造及营运分别占我们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四个年度总收入的5.7%、19.6%、9.1%及13.3%。

当代企业

亲友团操盘,周杰伦IP如何变身百亿上市公司

巨星传奇的诞生与壮大,核心是“周杰伦亲友团”对顶流艺人IP价值的资本化运作:

叶惠美,周杰伦的母亲,也是巨星传奇大股东,尽管不参与日常经营,但拥有重大决策话语权,据传,她曾亲自否决魔胴咖啡的“红牛味配方”,认为其不符合周杰伦的健康形象。

杨峻荣,周杰伦经纪公司杰威尔音乐(周杰伦持股40%)的CEO,也是巨星传奇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杰威尔音乐与巨星传奇签订10年IP授权协议,将周杰伦的二次元形象“周同学”及综艺IP《周游记》等核心资产授权给巨星传奇开发。

马心婷,曾任周杰伦电竞品牌“魔杰电竞”CEO,主导了巨星传奇从演唱会分包向新零售的转型,设计了魔胴咖啡的“分销体系”。

图片

巨星传奇的业务模式,图表源自:巨星传奇招股书

由此可见,尽管公司高度依赖周杰伦,但周杰伦本人既不持股,也不任职。这一“去明星化”的架构设计,既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明星个人风险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直接冲击,也能通过母亲与经纪人持股实现合规的利益绑定。因此,巨星传奇才能在招股书中表达“周杰伦并非公司成功的唯一因素”。

巨星传奇最初仅是周杰伦演唱会的服务商,2019年推出绑定周杰伦IP的“魔胴防弹咖啡”并通过《周游记》推广,才开启高增长。然而,其零售业务从未真正走向品牌经营逻辑,核心驱动力是周杰伦IP+多层分销体系。具体来说,在近三年魔胴咖啡销售额持续超2亿元的规模下,其天猫旗舰店全店累计销量不过5000余件——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不是线上下品牌零售,而是层层代理的分销,简单来说就是,微商。

2020年—2021年,公司因多级返利模式,两度被地方市监局冻结资金,虽后被认定“不构成传销”解封,但企业商业模式持续面临的合规风险,加速了其向“IP创收”模式的迁徙。

当代企业

难逃的行业困局,巨星传奇能挣脱吗?

2024年,巨星传奇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周杰伦IP相关收入,尤其是《周游记》系列综艺的广告分成、赞助费及版权分销收入提升,据悉,对“IP创收和营运业务”的营收贡献超过40%,也恰恰印证了其业务结构无论如何转变,“周杰伦依赖”的本质难以改变。

放眼整个明星经济赛道,这种依赖并非个例:

乐华娱乐作为头部偶像工厂,自2018年4月接受上市辅导,招股书一再更新,却始终延宕,直至2023年1月才成功登陆港股——企业的核心问题便在其于对顶流艺人王一博依赖严重。目前企业年报已不再披露来自于王一博收入占营收比重,但此前的招股书中曾提到,从2019年—2022年9月30日前9个月这四个业绩周期内,排名第一艺人(王一博)占同期收入比重分别为16.8%、36.7%、49.5%、58.8%。因此,乐华也被称为“王一博概念股”。

但上市后,乐华连续三年营收负增长,原因在于王一博之外,乐华第二增长曲线发展乏力。其“泛娱乐IP”(虚拟人、明星周边、潮玩)和“音乐IP制作及运营”(音乐版权分销)两块业务占比不足10%。其股价在今年6月有一波涨势,但实质是其入主的潮玩品牌WAKUKU借势了labubu的热度,业务实质增长有限。

此外,杨幂参股的嘉行传媒于2015年9月在新三板借壳上市,后一度因杨幂主演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爆火,估值飙升至50亿,却在2018年终止新三板挂牌。在杨幂与嘉行解约后,企业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主板IPO遥遥无期。

乐华和嘉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现实:业务存在结构性脆弱的明星经纪模式,以上市公司的经营标准维度来看,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长期认可。

回到巨星传奇,《当代企业》认为它的处境同样如此:

其“零售业务”魔眮咖啡的规模和稳定性,高度依赖周杰伦IP的泛营销价值驱动,而非传统零售逻辑里的品牌力;

支撑半壁江山的IP业务,对周杰伦的依赖更是严重。周杰伦仅开通抖音账号,尚未发布内容,即拉动股价飙升94%,堪称“资本奇观”。

暴涨固然令人兴奋,但紧跟着的暴跌和“过山车式”的股价,恰恰点明了患有“明星依赖症”的公司从经营到资本表现上的巨大风险。

对巨星传奇这样,需要长期投入演唱会、综艺等业务的公司而言,股价的剧烈波动会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稳定融资能力,进而制约业务投入。比如去年5月,企业在股价高位时完成的一笔2.22亿港元配售中,超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演唱会投资。

公允地说,巨星传奇为了避免陷入“明星经纪公司”的诸多先天不足中,已经做出了很多“伏笔级”的商业运作:

一方面打造“周同学”IP,试图将周杰伦真人价值部分“资产化”和“解绑”,借此为容易“变老、折旧”的明星资产,注入可永续生长的二次元IP形象中。

另一方面,魔胴咖啡在监管压力下,尝试借势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型媒介,从“分销体系”转向“品牌直销”,以夯实新零售业务的合规性。

与此同时,挖掘既有的业务深度,如将周杰伦厦门演唱会与“周同学”IP、City Walk结合,链接文旅;并分散单一艺人风险,签约刘畊宏、庾澄庆等艺人。

截至发稿,仅发布5支视频的周杰伦抖音号,粉丝数量已突破2300万。巨星传奇的股价走势,与周杰伦抖音号粉丝数量走势几乎一致——急涨急跌后,终于又划出了一条陡峭的上行线。资本对于巨星传奇的“热炒”在于,他们相信入驻国内最大短视频平台后,企业对于周杰伦IP的变现,将“信手拈来”,近三年业绩的激增,或许确实并非只是一个“炒作故事”。

但这家企业所面临的最核心的拷问,毕竟从来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能赚多久”。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