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林波,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张丽是上海做围巾的60后创业者,年营收七个亿,但有个长期的刚需,听人讲国学。
从2011年开始,她在这件事上已投进去四十多万元。每一两个月一课,地点不一,内容主要有禅学、道学、儒家思想等。
另一个在大连从事室内设计和园林景观的70后创业者孔瑞,在今年初一口气砸了12万元,准备用一年时间系统学习禅修。每月一次课,一次课在3天左右。
在张丽、孔瑞们重金投入的背后,是一个更加大众化、普适性的短期禅修班市场——与之相关的话题和照片充斥社交网络,玩法丰富,市场热度渐起,由此构成了一个层次丰富、颇为完善的禅修及国学市场。
图源:小红书
比如,90后白领周迅告诉小巴,她当年花了3800元入坑,已经陆续花去了十几万元。
据《寺庙禅修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显示:禅修游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500亿增至2024年的900亿元。
这是新版“智商税”还是“疗愈经济”下的新物种,小巴走访一线,并与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探讨,试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01一种精神迷茫的解决方案
回忆起最初的场景,张丽记忆犹新。
“一开始朋友给了3980元的三天两夜的课程,当场我付了128000元,觉得是我未来想学的方向。”
原因分析来说:“离开学校以后,不可能系统地去自学,需要有一个人给我花时间做脉络的梳理。”
因为所处行业原因,孔瑞接触过一些禅文化和应用了部分禅元素,但一直缺乏深入,仅限于修身养性。
“接触禅修后,对一个人的影响在方方面面,它会让你活出自由觉醒的生命状态,更有幸福感、安全感。”他对小巴总结道。
“一开始觉得假和花哨,后来觉得讲的东西温和而治愈。”周迅对小巴说起类似的心路历程。
据孔瑞观察,周边同年龄层次的人里面越来越多人去禅修,主要基于生活阅历、物质基础、精神追求等因素。
江西九江,禅修营
“2023年下半年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去年变现4500万。”一位资深文旅创业者若晗对小巴透露。他有多年在普陀山、茅山、武当山等地运营短期禅修班的经验。
一般来说,运营方会选一个山清水秀、有天人合一之感的地点,如著名寺庙或自然风景景区等东方传统美学的生活场景,用一周左右时间,通过向受众解读佛教等传统文化,辅以低欲望的生活,帮助受众获得精神解压和放松体验,价格从免费到几千元不等。
据总结,禅修班的受众可以分为三部分人群:第一部分是想要缓解焦虑的人,这部分人占比最大;第二类人,是想借助宗教智慧答疑解惑的;第三类人,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想系统学习,方便寻找人生明确方向。
“但凡上班能解决问题,上进能解决问题,就不会选择上香。”若晗调侃道。
现代生活令人们面临着较过往更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寻找情绪出口和定力来源,成了无奈的“刚需”。
比如,据《中国企业家韧性指数报告(2020—2023)》:过去三年半企业家及管理者群体的抗压能力平均下降4.8%;2020年企业家及管理者认为“经常或总是因压力而更强大”的人数占比最高为71.07%,此后逐年下降,2023年上半年为65.36%。
2025年上半年的“企业家四连跳”,更暴露该群体正面临近年最为严峻的心理与精神挑战。
此外,智联招聘《2025职场人加班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38.7%的职场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而62.5%的职场人表示加班导致了焦虑、烦躁、内耗等不良情绪的增加,60.8%的职场人因加班打乱了饮食/睡眠节奏,影响健康。
当难以克服的困惑、迷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普遍地产生,价格高昂、主打长期赋能的国学班,以及主打解压的短期禅修班应需而起,形成了一门可观的生意。
02一个新建社交圈、增强信念感的新出口
中国是一个受儒释道文化长期浸润的文明古国,有着上千年文化底蕴及沉淀的禅修等国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精神疗愈和促进认知的作用,这是市面上一般的商业知识类和心理学产品未必能够提供的价值。
除此之外,一些击中人们更深层次痛点的价值也浮现出来。
◎ 首先,一个经济社会地位、价值观相似,主要依赖转介绍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新式社交圈由此发展起来,媲美传统MBA体系所塑造的社交价值。
周迅提到,其同学大多数是注重投资自己、生活精致、有钱有闲的家庭主妇、企业管理层,久而久之,资历可以成为一种社交货币。
禅修活动
“我观察到的同期同学,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积极、阳光、向上、好学、善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有相当的精神追求。”孔瑞说道,他对这样的新式集体颇为满意。
十多年来,张丽的同学圈已经扩大到四千多人,无形之中增添了别样社交形态和蕴含商业合作的潜力。
“我需要到哪边去,跟师兄(指圈内说法,不分男女)打一个电话就OK了,就会来接你,是无形之中的资源。大家都非常简单、真实。在这个平台,一旦撒谎就待不下去了。”张丽总结道。
◎ 其次,禅修班里的一些内容,对工作与生活上难题,有一定启发,有的还能答疑解惑。
孔瑞提到乔布斯和马斯克。“乔布斯把禅宗的极简、直觉与专注,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与商业哲学。这帮助他过滤了干扰,直达了本质。”他说道。异曲同工的观点是马斯克强调的“聚焦信号,过滤噪声”。
类似的直抵本质的商业顿悟是作为创业者的孔瑞们需要的。“我从事的行业需要有灵性和创造力,非常有必要深入系统性学习。”他说道。
张丽的长期学习方法论是:不盲从授课老师,客观中立看待对方传播的文化精神,在不同阶段一定程度结合进个人的工作与生活。
“我本身就是一个企业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人生的经历、见解,一定是在学习中拿回一些东西为我所用。”她强调道。所以,她所学杂糅,不拘一格。
换言之,参加禅修班,帮助她更好地处理作为企业主、为人母亲、为人子女、为人妻等各类复杂角色关系,尽好本分,坚定“人在事上践行与磨炼”的理念与价值。
◎ 第三,增强人的长期主义信念。
最典型的还是张丽的故事。2016年,是张丽人生的拐点。她决定搏一把,打造一个围巾品牌,此前她停滞在缺乏品牌力的供应链末端的角色。国学的价值在于坚定了她“内心的信念”。
比如,“我比较相信所有的东西是你自己的因,有因,果才能显现出来,”她对小巴说道,“如果你坚持长期主义,你是能从中找到支撑的。老祖宗的东西拿到一点,其实就顺了。”
“流行文字上的一些句子写得再漂亮,无法把它变成自己内心流动的思想来指导我们人生,也是无济于事的。”她继续道。
如今,这家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下营收增幅仍然达到40%,彰显着她的转型成绩。与此同时,十多年来,她仍然热衷学习国学,并未倦怠。由此构成了她追求长期主义人生的多个侧面,尽管未必可以与所学一一挂钩。
03一个年轻化但政策逐渐收紧的趋势
日益刚需化、消费力不可小觑的禅修及国学市场,如今也在发生深刻变局。
前不久,执掌少林寺38载的方丈释永信被查事件,将遭遇商业文化强烈侵蚀的佛教正式拉到了聚光灯下,使得“该不该使佛教商业化”这个重大问题重新产生悬念。
释永信
禅修的商业化形势同样也不遑多让。比如,一般来说,寺庙方并不方便推广佛事、供灯等高客单价产品,而禅修班的运营方自带精准流量,可以与寺庙方采取五五分账的合作方案,形成利益共同体。
而“低门槛收进学员以后,涉及卖一些宗教用品,比如卖香、卖串儿,做一些法事,比较乱、涉及一些诈骗。”一位业内人士提到行业乱象时说道。
此外,法律法规的调整,佛教商业化迎来拐点。
比如,6月30日由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汉传佛教活动场所禅修活动管理办法》第十、十一条明确规定:
“场所不得对禅修活动以任何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企业等非佛教界主体合作举办禅修活动,不得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场所代理禅修活动人员招募。”
“场所发布关于禅修活动的信息应遵守《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在互联网上组织开展禅修活动,不得在互联网上发布禅修活动招募信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若晗向小巴透露,今年上半年禅修市场忽然遇冷,据他4月份对小巴估计流量下滑四分之一,而近期更是预估可能再下滑至一半。如此形势下,低价班缩减、客单价被推高——此前订单主要集中在2500元以下,如今已经涨到3000元。
禅修茶道活动
具体表现在:普陀山、五台山等名山在严控禅修班数量;宣传层面,“禅修”成为敏感词。
“我们对外从来不说上的是禅修,而是东方智慧的课程。要做这个市场一定是弱化任何宗教的。”另一位杭州业内资深人士说道,她们的课堂并不局限于宗教场所,“即便是去法喜寺、永福寺,也是把它们当成心灵的媒介,不是说我们在传佛道。”
在这一背景下,产品的多元化、客群的泛化变得迫切而不可避免。
“一般用旅修来代替,跟非遗,比如手工制品、香皂、精油做结合。”若晗说道,“最近的思路是把握经典,讲经典,然后加入体验,以游学来组织课程,目前在新疆实践。”
更年轻的群体成为发掘对象。“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熏陶是一片空白。如果在十八九岁就能够对自己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少走弯路。”静一国学创始人刘振羽对小巴说道。此前他们的客群集中在女性与企业家群体,目前正在筹备青少年课程。
与之呼应的是,艾媒咨询2025年调研数据显示,69.64%的消费者表示去过寺庙,其中19—30岁年轻群体占比达47.57%。
04结语
归根结底,它们是近些年传统优秀文化复苏的表现之一。
禅修班、国学班、汉服、寺庙游、博物馆游兴起,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走红,乃至走国风的奶茶品牌茶颜悦色、霸王茶姬,均是其中侧面或者突出表现之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可以肯定的是,这股势头并不会因为一次孤立的事件而停滞,只会推动佛教文化更好地与现代化经济生活融合。
它更多将起到淘汰落后产品和服务,淘选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产品与服务。“好老师是不可多得的,没有办法实现标准化。”一位业内人士强调。
它将使得经济活动和当代人与传统优秀文化更多更广地融合,从而积蓄更多元化的发展动力与爆发出更长久的精神力量。
当然,求助于传统文化,背后根源是生活工作中难以调节的缺陷。
远水解近渴,是无奈之举,或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成熟的必然。
*张丽、孔瑞、周迅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