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凭什么成了低空经济的黑马?
作者丨卜松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Midjourney
一座千年盐都,地处偏远,城市不大,人口不多,却靠无人机成为“西南低空第一城”?
自贡,这座两百多万人的城市,正在形成一个无人机领域的产业集群。以腾盾科创、中航无人机、沃兰特、玮航科技、航翊科技为代表,一批国内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明星企业,纷纷落子自贡航空产业园。顺丰在这里打造大型物流无人机川南运行基地,京东的无人机,也是在这里试飞成功的。
自贡航空产业园,是四川全省唯一以无人机及通用航空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开区,已聚集60余家重点企业,2023年低空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2024年签约项目再添100亿元,税收同比增长154%。
低空经济正在成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5年7月22日,自贡低空经济项目签约会上,市政府现场签约产业项目8个,总投资额达26.8亿元。
这座千年古城,是如何在硬科技时代,找到新的产业坐标的?
从盐井深处到低空翱翔,飞天资本齐聚自贡
自贡的发展故事,得从地下说起。
东汉时期,这里的盐工凿开第一口盐井。岁月流淌,自贡成为了“千年盐都”,盐税曾占全川四成以上。上世纪50年代,依托盐卤资源,自贡成为盐化工重镇,而当年的三线建设让中昊晨光等企业受益,一度是国内氟化工的翘楚。
好景不长。随着盐业专营制度的限制和国内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本地传统产业也面临增长瓶颈。2000年后,自贡盐业陷入连续8年亏损,化工产业也因环保压力和市场竞争步履维艰。
传统工业经济的衰退,逼着自贡寻找新的出路。
转机出现在2013年。
那一年,民航局、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一系列通用航空政策,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自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与中航工业、四川航空工业局合作,启动川南通用航空产业项目。2015年,当国内多数城市还在观望时,自贡已在贡井区划出17平方公里的土地,挂牌成立自贡航空产业园,定位全省唯一以无人机及通航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开区。2017年,凤鸣通用机场建成投运;2019年,“川协5号”空域启用,自贡的低空经济从蓝图走向现实。
发展低空经济,自贡有着天然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釜溪河畔,地形平坦开阔,适合低空飞行活动。更重要的是,自贡距离成都195公里、重庆204公里,处于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位置,十分便于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并承接来自“中国航空业第三城”成都的技术、人才、供应链等资源外溢。
截至2025年初,自贡已开通医疗物资运输航线26条、低空美食运输航线2条、大型无人机货运航线3条。在全国数千亿的市场总规模中,尽管占比不大,但其后续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自贡航空产业园,也不乏无人机领域的明星项目。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成飞”)2021年入驻自贡,投资100亿元打造无人机产业基地,是园区链主企业。
国产无人机“双尾蝎”制造商腾盾科创,2024年1月完成12.3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122亿元。根据公开消息,腾盾科创7月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腾盾科创产品
上市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其自贡基地于2024年4月28日投产。
中航无人机产品
沃兰特航空与自贡国资合作,共投20亿元打造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制造和试飞基地,2025年初推出采用复合翼构型的VE25,目前已获得1500架意向订单。今年5月,沃兰特航空首架VE25-100原型机亮相,首架“自贡造”eVTOL正式下线。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自贡的低空经济虽不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完整性,但其聚焦整机制造和场景应用的模式,已在内陆城市中脱颖而出。相比沿海地区的研发驱动,自贡更注重制造端的落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这种“内陆型低空经济”正在凭借空域优势和成本洼地,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的目光,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新样本。
明星企业加码:自贡低空经济的“引力场”
地方发展低空经济,最基本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便是充足、规划合理的低空空域,以及以通航机场、起降平台为主的基础设施。自贡低空经济在近些年的快速启航,离不开空域、机场等资源的充分供给。
前面提到的自贡“川协5号”空域,其设立初衷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便捷、广阔的试验场,1606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全省排名第一,高度2400米,飞行报备仅需提前1小时,相比国内多数地区2小时至48小时不等的审批时间,这对繁重且紧张的无人机试飞任务是天然优势。
目前,“川协5号”空域还实现了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融合运行,通过重新规划空域划分和设计融合程序,将轻小型无人机与有人飞机的横向间隔最小缩短至3公里,有效提升空域资源使用效率。这一模式为全国低空经济提供了探路经验。
A1类凤鸣机场和B类兰田机场,则是自贡所拥有的“双通用机场”配置。前者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自贡训练基地的核心平台,支持飞行培训、短途客运、应急救援与通航业务;后者则是专为工业级无人机设计,可进行无人机整机测试、挂载试验及新机型交付。两座机场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协同运作,成为自贡低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自贡凤鸣通用航空机场起降场
2020 年,京东物流集团的新型支线物流无人机,京东 JDY-800“京鸿”货运型固定翼无人机,就是在凤鸣通用机场进行载货验飞的。当年年底,京东全自主研制的“京蜓”自转旋翼物流无人机,也在自贡凤鸣机场首飞成功。
京东物流集团的无人机
早在2019年,顺丰和自贡签下大型物流无人机川南运行基地项目,打造“干线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物流无人机+末端小型物流无人机”航空运输网络,看中的也是自贡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生态和基础设施优势。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条中,电源、电机、机载系统、零部件、材料等环节属于上游;整机的设计与制造属于中游;下游则包括城市交通、文旅、物流配送、应急管理等应用场景。自贡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也越来越成熟。
航空工业成飞是自贡低空经济的“国家队”代表。2021年,入住自贡后,还把同属中航工业、研发“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兄弟”中航无人机拉来,形成了技术和产业链的协同。
腾盾科创是货运无人机企业的头部企业。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以双尾蝎系列无人机闻名。2021年,腾盾启动在自贡的二期项目,投资10亿元打造年产50架无人机的智能制造基地。自贡的吸引力对腾盾来说显而易见:空域条件优越,传统制造业基础能提供复合材料等配套支持,还有政府给的税收优惠。
双尾蝎A
沃兰特航空则是载人eVTOL赛道中,瞄准未来城市交通的黑马。
沃兰特创始人兼CEO董明
一位接近沃兰特的人士透露,2023年下半年,公司选择在自贡落地建设的智能制造基地,初期的接触是资方明势资本的介绍,“双方合作意向非常明确,整个过程前后约一个月便敲定,推进速度很快。”
“2024 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贡在2023年和沃兰特签约,很有魄力,有眼光。”该人士说,“另外,自贡产业优势非常明显,有航空产业园,能提供飞行空域、机场等资源,还协助代建厂房,给出的条件十分优厚。”
除了上述典型案例,还有15家飞机配套企业形成了小型生态圈。比如,贵州航锐提供航空紧固件,成亚航空生产复合材料舱门;中电科特飞研发中型无人机,宇立航空年装配15-20架机体;江苏恒神在当地成立了碳纤维材料公司,提供航空结构件。
截至2024年,已有60余户重点上下游企业入驻自贡航空产业园。从整机制造到零部件配套,再到维修培训,一个全产业链生态已初具规模。
未来已来:自贡低空经济的野心与蓝图
自贡低空产业的发展,政府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针对低空经济,政府优先保障土地,设立了4.94亿元专项债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另外,针对低空经济的税收优惠力度空前,2024年通航企业享受房土两税减免1320万元;人才引进上,“盐都百千万英才计划”向低空经济倾斜,与高校共建无人机产业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已达4个。
在低空新经济时代,自贡还在企业服务和场景应用上下功夫,比如与民航局合作设立适航审定服务中心,帮企业加速产品上市;开通25条低空物流航线,建成全国首个低空医疗物流网络全覆盖城市。
针对企业,自贡也有兼顾市场和产业导向的基金支持。自贡国资参与了沃兰特2024年的A轮融资。双方约定,在后续研发关键节点及公司发展重要阶段,还将有新的资金支持。
朱克力认为,自贡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南翼,1606平方公里的空域资源在全省首屈一指。此外,这里产业基础扎实,传统制造业为无人机配套提供了支撑;政策支持力度大,资金保障到位。这种“内陆型低空经济”,其优势在于能够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引入明星企业,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
沃兰特VE25X1机型
朱克力致力于研究大湾区的低空产业带。他认为,大湾区的电子信息和材料产业集群优势巨大,“自贡与大湾区形成互补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自贡的整机制造企业可以采购湾区的高端零部件,双方还能在适航认证上共享经验。”
根据2024年8月印发的《自贡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自贡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大中型无人机产能超2000架,新增低空经济企业超200户,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以上。这样的增速和体量,在全国不算顶尖,但对一座内陆城市来说,已足够亮眼。
自贡2035年低空经济目标的核心是产业规模破千亿、全球竞争力领先。
这不仅是对自贡的期许,也是对川渝地区的产业赋能。自贡的低空经济将辐射无人机制造、低空物流、航空文旅等产业,带动成渝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更关键的是,它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自贡样本”,或许能给城市转型带来些许启发。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