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陆泓、沈晓琴,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为了“鸡娃”,现在的家长可谓是紧跟潮流,各路奇招。
比如在不久前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刚召开的机器人运动会上,观众席上就坐着不少家长和孩子,俨然成了新中产培养孩子兴趣的“新网红地”。
就在这个即将过去的暑假里,在不少城市的高端商场和社区活动中心,关于编程、机器人、航模的招生海报,占据了原本属于钢琴和奥数的黄金位置。家长们正带着孩子,积极地“串场”在这些兴趣班中。
上海的尤楠给5岁的儿子报了一门乐高机器人课程。这项课程并不便宜,12节课就要花费4800元,课程内容主要是大颗粒积木以及机械模型搭建。
尽管课程价格不菲,但机构老师的话坚定了尤楠扫码支付的决心——这个可以培养孩子的STEAM能力,以后升学有优先录取资格的机会。
其实这也暗藏着尤楠的“私心”。这两年,身在金融行业的她经历了行业的起伏,加上文理科就业分化的数据冲击,让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有了明确规划——从小培养理科思维、STEM能力,“摸透”人工智能。
所谓STEM,是由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而教学机构通常会在中间加上艺术,组成STEAM。
这些能力则完美契合了科技特长生的发展方向。所谓科技特长生是在科技创新、机器人、编程及信息学竞赛、航模与无人机类四大领域展现出突出才能和潜质的学生,可通过专门通道进入优质中学或大学。
焦虑是商机的温床。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编程、机器人、研学营地等素质教育品类增长明显;面向科技特长生和信息学奥赛的“信息学”校外培训市场增速,将超过素质类编程教育市场,预计未来三年市场份额达到20%。
尤楠的故事,正是这群“新产业鸡娃”的新中产家庭的缩影,也让一个曾经小众的升学通道——“科技特长生”开始走到聚光灯下。
01从冷门到热门
与传统艺术、体育特长生相比,科技特长生的“含金量”正被政策与产业重新定义。
招收科技特长生,并非最近几年才有的新气象。2007年南京已经在部分高中招收相关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但当时的规模不算大,共有8所重点学校,原则上每个学校的名额不超过10个。
但到如今,多地、多校扩大了科技特长生的招生规模:一是名额变多,二是门槛变低。
以北京为例,2024年有75所高中招收科技特长生,同比增加10所学校。同时,北京市教委允许东城、西城、海淀三区的学校跨区招收科技特长生。
与此同时,不同学校会根据自身特色,有目的性地招生相应生源。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2025年招收的科技特长生,定向招收能够能够独立完成飞机模型等特定项目的学生;北京十九中,则招收擅长无线电测向、建筑模型等技术的学生。
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官网
如果长远来看,这些方向也与未来的专业抉择、产业趋势密切相关。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下,“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同时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的定调,明确了学科升级的重要性。
与2024年相比,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超3成专业集中在工学领域,如引入了低空技术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正是呼应了这一升级方向。
这不仅加剧了学校之间对于科技特长生的争夺,也让家长加速“新产业鸡娃”的计划。
而且,不少招收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如今在用分数线打折的方式招揽相关毕业生。
今年5月,南京就公布:科技特长生在取得录取资格后,中考成绩达到分数线80%就被能学校录取。从名额数来看,科技特长生的名额共计1866个,也远高于797个艺术生和197个体育生的总和。
而同为特长生,同样是“曲线进名校”的升学路径,艺术生和体育生的日子变得有些“落寞”。
虽然主要城市对于艺术生、体育生的招收名额还没有出现明显缩水,多地对于这两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依旧维持在总人数的3%—4%,但高考环节已在压缩艺术、体育特长生的“特权”。
2024年初,吉林大学宣布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同一时间段内,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多所知名高校宣布停止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此外如STEM教育2035行动计划、强基计划等,也或将进一步打开科技特长生的通道。目前,强基计划中有40%的重点专业和编程相关,而认证科技特长生的科技创新、机器人、信息学、航模类等竞赛与其重合度高,竞赛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时可以作为重要证明,具备优先录取资格。
02一场精心策划的“军备竞赛”
眼见赛道拓宽,嗅觉敏锐的家长们早已行动起来,一场“军备竞赛”悄然铺开,全面且氪金。
◎ 首先,是课程培训。
开设STEM课程的教育机构,通常会用9.9元/2小时的试听课程,吸引家长孩子前往机构。这里摆放着激光雕刻机、印烫机、3D打印机、热熔胶枪、焊接机、电钻等工具,孩子们可以拆电脑、自行车、计算机,也可以组装机器人、无人机设备。
想要自如地操控这些设备,还需要扎实的编程语言功底。所以,看似独立的课程,实际互相影响,随之而来的便是昂贵的账单。
以杭州为例,大众点评上搜索“少儿编程”并按人气排序,排名最高的5家STEM机构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0万元、1.3万元、8500元、9441元、和1.9万元。
图源:大众点评
这些机构开设了3—6岁、7—11岁、7—16岁范围内的基础课程、进阶课程等,单节课收费298元到598元不等。除了暑假集中培训的全周班课程外,也有每周一次课程的平日班,部分机构还像健身房一样推出了月卡、次卡产品。
只要你想学,机构就会有适合你的鸡娃模式。
◎ 其次,是器材与玩具,以及比赛相关的开销。
简单一点的比如科学启蒙套装玩具,价格通常在百元左右,可以拼装、拆卸风扇、滑翔机、手压抽水机、太阳能月球车等。还有基础类机器人如打年糕机器人、停车场抬杆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己编程实现特定功能。
图源:淘宝
不过这些玩具大多结构简单不耐玩,如今就有不少家长通过闲鱼等二手平台,以市场价7折左右的价格流转这些二手机器人。
但要入围科技特长生选拔,还需要更多“科技狠活”的器材,和比赛的背书。
从教育部认可的“白名单”赛事(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到国际性机器人挑战赛(如FRC、VEX),竞赛成绩可以说是科技特长生的核心“硬通货”。
说到这,不得不提的是器材、报名费、差旅、物料、教练指导等支出。比如一台VEX竞赛机器人套装价格可以高达2—5万元,一台用于科创项目的高精度3D打印机也要上万元,还有各类传感器、开发板等耗材。
但尽管如此,愿意给孩子报名参赛的家庭依旧人潮汹涌。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为例,从2016年创办到2024年,共有28万人次参与该竞赛,但仅在2024年就有12万人参与。
此外还有一些更高阶的玩法,比如暑期去知名高校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或参加国际顶尖科技夏校等,这些也是一笔相对重大的家庭开支。
03豪赌的风险如影随形
光环之下,豪赌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粗略估算,一个家庭如果想系统地在新产业方向培养孩子,从学前到高中,需要投入的或将不仅是大量的金钱,还有家长全程陪伴、协调资源、研究政策所投入的巨大精力。这些付出堪比运作一个小型科创项目。
在目前科技特长生的招生环境下,学校判定考生是否符合标准的途径,一是获奖情况,二是由此延伸的能力高低。
相比艺术类考级、体育类硬性指标,科技类赛事无疑是个更加复杂且激烈的竞争领域,获奖难度大,淘汰率高。而且,目前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科创类白名单比赛只有23项,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
一位曾为孩子投入近40万,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的父亲坦言:“最终没能走通特招,孩子回归高考。那些年的投入,更像一场昂贵的素质教育体验。”
当编程班取代钢琴课,“新产业鸡娃”不仅是一场教育选择的更替,更是一场生存焦虑的提前转移。
毕竟摆在家长面前的,是已经出现的一个个危机:文科生就业签约率远低于理工科、AI对基础文职岗位替代率达40%、职业教育在新兴领域的人才匮乏……
而科技特长生的出现难免像是一个彩蛋。强基计划等政策倾斜把科技特长生的“含金量”提到了新高度,降分招生又量化了科技特长生的重要性,吸引着不少家长和孩子进入新赛道。
但回归到能力本身,国家的STEM计划、强基计划都在表明,这项计划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系统性地培养孩子的实操本领,提高中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科技特长生的价值,或许本在于为那些真正痴迷技术、拥有创造热情的孩子提供破格成长的机会,而非制造另一条更隐蔽、更烧钱的内卷赛道。亦是顺应时代趋势,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探索的心灵。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