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咖忠告:硬科技创业,速度是竞争力,活着是硬道理

关注
在硬科技时代,投资需有“等风来”的定力,创业需坚持长期主义。

“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

“要跑得快,而且要坚持跑得快,对于创业者而言,坚持的能力很重要。”

尽管宏观经济存在波动,但创业热情并未减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科学家投身创业大潮,中国科技投资正进入新范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投资策略与创业逻辑也发生深刻变化。

9 月25 日,创业邦2025 DEMO CHINA 闭幕式上,高通创投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毛嵩、LongRiver江远投资创始人兼CEO张江、东方嘉富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徐晓围绕“潮水与时间”展开对话,探讨技术浪潮中如何把握投资节奏、创业者的生存之道等话题。

WechatIMG128.jpg

以下是基于现场对话内容,经创业邦整理后发布。

青睐硬科技与长期价值

毛嵩:今天参赛的 10 位终极选手,哪些让你们印象深刻?各自打分最高的又是哪些项目?

徐晓:在今天的高分项目中,一位00后联合创始人令我印象深刻。我当时拍下一张PPT发到公司群,上面写着“88年的长江学者与2000年的联合创始人”,那一刻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我打分最高的是巽霖科技,这是具备十多年技术积累、能实现军用技术转化的项目。AI之外,新材料也值得关注,该领域产值不一定大,但难度高,是国家“卡脖子”领域的关键。

张江:当前市场环境充满挑战,能够坚持创业的选手必定“有几把刷子”,这份坚持本身就弥足珍贵。需要说明的是,打分高低仅代表项目在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一些企业可能刚刚起步或正处于爬坡阶段。对于创业而言,很多时候就是“强行起飞,空中加油”,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就必须抓住时机。因此,得分不高的项目或许只是尚未到达爆发阶段,所有能进入最终环节的企业都非常优秀。我打分区间在 82-88 分,其中生物科技与 AI 项目分数较高。

毛嵩:我对材料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突破类项目打分较高。材料是许多技术突破的底层基础,需要长期积累。中国创业从技术创新走向材料创新,这种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硬科技创业改变了投资逻辑

毛嵩:从移动互联网到硬科技,投资人对项目的判断逻辑变得不同了。那时候的项目逻辑是靠赚取流量并实现快速变现,而如今的硬科技时代则不同,项目都需要 10 年的沉淀。在核心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投资人与创业者的要求有何变化?

张江: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快、流量爆发快;硬科技则更注重场景适配、客户留存、生态建设与供应链能力。创业者要思考,是做“唯一”还是“第一”,并且还要具备应对大厂竞争的能力。

徐晓:硬科技企业往往立足于特定细分需求,市场天花板不一定高,但一旦成功切入,便能够存活下来。对硬科技创业者而言,“理解市场需求”是重要的门槛。而企业后续能否实现更大发展,则取决于“供给侧”的迭代能力。当你用一把锤子敲进一颗钉子、切入一个市场以后,接下来就要看你能否迭代出更多“锤子”、覆盖更广的需求,这是从小公司到大公司发展所必须迈过的门槛。

在热潮中不盲目追逐

毛嵩: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市场多次的技术革命,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到大模型,技术变革快,资本追逐也快,如何把握技术趋势与资本市场热度的时间节点?

张江:我们投资的领域非常热,但恰恰在这个时刻不应该盲目追逐。早期机构应聚焦看得懂的领域,在其中要有独到的认知或资源,在擅长的赛道深耕,等风来。不能什么风来就插什么翅膀,那样是来不及的。

徐晓:我们曾统计,一个实验室产品走向市场,需要历经 14 年周期。然而,我们当前基金的存续期为8-9年,难以完整覆盖这一周期。我们将基金分为两种策略:一是投“拐点型”项目,通过深度行业研究,识别技术或市场拐点,希望投资后 24-36 个月内出现成长拐点;二是配置 10% 的资金用于“从 0 到 1” 的颠覆性技术孵化。早期科技投资既要有辨识拐点的能力,也要有从 0 到 1 的胆识。

跑得快,也要活得久

毛嵩:最后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变化非常快,您两位对于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张江:跑得快,而且要坚持跑得快。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年定胜局;未来是 AI 主导的大变革时期,留给创业者的窗口期更短。创业者必须具备持续奔跑的能力。

徐晓:努力不一定导向成功,这就是创业的特点。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坚持活着,不下牌桌。活着非常重要,创业是向死而生的过程,保证自己能够活下去,才会等来更多机遇。第二,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

微信图片_20251001180847_11_2.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