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正将曾经的科幻场景变为现实。商业化拐点是否真的已经到来?哪些场景能率先穿越周期,实现规模化盈利?出海又能否成为中国数字医疗企业的新蓝海?
2025年9月24-25日,创业邦(第十九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会上,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唐轶男、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复朴投资创始合伙人赵敏,就《AI医疗的商业化拐点》展开焦点对话,现场金句频出:
“商业化的核心是数据,未来属于能持续获取高质量数据并构建新商业模式的AI应用。”“AI改变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消费行为本身,其巨大价值在于能引领产品改变传统销售模式。”“无论是ToB还是ToC,商业化成功的共同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并解决那些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真实痛点。”
以下为焦点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后发布:
唐轶男:请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和投资方向。
马睿:峰瑞资本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早期投资的机构,目前管理规模约80亿人民币。我们的特点是“小综合”,布局科技、医疗、消费三大领域,尤其专注于前沿科技的交叉方向,致力于推动科学家项目的成果转化。我本人作为交叉组合伙人,主要负责在AI、生物与材料的交叉领域进行早期投资。
宋高广:北极光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拥有近二十年历史的双币种综合基金。我们主要投资于科技和医疗两大方向,同时也并关注部分新消费领域。投资阶段以A轮为核心(占比70%),同时覆盖部分种子期和成长期项目。我本人自2016年加入北极光,专注医疗赛道投资,背景来自医药行业,目前主要负责医药研发、生物材料及消费医疗领域的投资。
赵敏:我们基金成立于2015年,核心合伙人拥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目前在北京、杭州和广州设有办公室,管理规模约60亿元人民币。我们主要投资于科技领域(我将医疗视为其重要分支),项目阶段高度集中在中早期,占比达80%至90%。
唐轶男:远毅资本自2016年起便深耕数字化医疗赛道,尤其关注AI医疗方向。我们是一家双币基金,以早期投资为主。我们认为,今年是数字化医疗的“元年”,无论是从创业者、医院还是患者端,国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正持续提升,海外市场(如美国)亦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本次对话聚焦于中国数字化医疗这一当前仍属小众的赛道,期待各位嘉宾分享一线洞察。各位如何看待AI医疗商业化的拐点?大家认为在哪些具体场景,AI医疗最有可能率先跑出可复制、规模化的市场?
马睿:关于AI医疗的商业化拐点,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技术本身实现突破,二是技术能扩散至主流价值链。以我们投资的AI for Science企业为例,目前技术刚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拥抱AI的企业已获得市场巨大认可,如阿里、英伟达以及我们投的某港股公司都因AI布局获得高溢价。
具体到药物研发,过去五年AI仅在单点环节有所提升,难以全链条超越传统模式。但现在出现了一些突破迹象,如数据驱动、零样本生成等,显示出AI正在接近跨越拐点。未来五年,我们期待投出更多真正实现“AI即创新药”的公司,即能用AI研发出重磅药物的企业。
宋高广:我对AI医疗的看法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个领域经历了从“互联网医疗”到“数字医疗”的演进,早期因数据清洗的难题而进展相对缓慢。但自2020年以来,随着五年高质量数据的积累,AI医疗的基础已得到显著夯实。
我们投资的“脑动极光”就是一个例证。它从一家濒临困境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成功转型为基于数据的数字医疗企业,并于今年1月顺利上市,这也体现了一二级市场的认可。
我认为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拐点:一方面是“AI+硬件”和“AI for Science”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是“AI+服务”商业模式的成熟,即通过医保/商保支付,在发达地区率先跑通解决方案,再逐步推广。可以说商业化拐点已经出现,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明朗。
唐轶男:我非常认同。我们投资的AI医疗服务企业,即便尚未进入医保或商保支付体系,仅通过用户自费模式,已有成立五年的企业实现三四亿营收和数千万元利润。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传统医疗未能覆盖的大量空白场景中,患者存在明确的付费意愿,而AI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商业化路径是切实可行的。
赵敏:刚才各位都提到了关键点。我认为今年最大的拐点,是二级市场对医疗板块的预期反转,其背后有“基本面”支撑。例如,尽管前几年因医保支付问题导致对创新药市场悲观,但情况正在变化。具体到AI与医疗的结合,我主要看好三个方向:一是AI+医药研发,中国已走出特定模式;二是AI在医疗端的应用,中美差异显著,我更看好未来在To C场景中的巨大机会。
唐轶男:下面进一步聊一聊商业模式,包括在已投项目当中,是不是有从单点验证到规模化复制的案例。
马睿:我非常同意各位的观点。我补充几个观察:
第一,关于To C的机会,大家不应忽视。美国有一个很火的临床决策APP,覆盖了约40%的美国医生。它本质上是将医生作为“C端用户”,通过精准的场景化药物营销实现盈利。这种“消费级”的To C模式增长极快,值得关注。
第二,为什么现在大模型提得少了?核心问题是数据被消耗殆尽。数据的产生依赖于硬件(传感器)和软件(人机交互),而软件交互又由硬件驱动。因此,我们非常看好AI驱动的消费电子设备,它能从人身上持续采集高质量信号,这既是未来的To C商业化路径,也是解决数据瓶颈的关键。
最后,我想强调数据的商业价值。今年初,一家市值高达150亿美金的IVD公司就是典范。它通过与医生合作开展检测,将产生的多组学数据打包卖给药企。这启示我们:未来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思考数据在哪、什么数据最值钱,并围绕此构建AI应用和变现方式。在算力(华为等)、算法(DeepSeek等)之外,我们医疗应用层更应聚焦于数据本身,探索基于数据的新商业模式。
宋高广:我的导师有一项关于AI的有趣研究:当患者在就诊前使用豆包或DeepSeek咨询病情后,医生的处方量下降了约30%。这意味着医保能够实现巨大的成本节省,虽然它本身看似缺乏直接的商业场景。
但商业价值已经显现。以GLP-1减肥药为例,它前期在中国的销量中有60%来自线上购买。很多用户在购买前会通过AI询问副作用和用法,换句话说,AI正在重塑消费行为本身。我们往往关注AI如何创造新产品,却容易忽略它对销售和购买习惯的重构。
在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的当下,许多爆款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它们借助AI影响或改变了用户的心智和消费习惯。因此,未来AI的巨大影响,在于推动产品突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当然,前提是产品本身必须过硬。
唐轶男:确实如此。传统医疗中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正在迅速被打破,患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不断提升。这正提醒我们,创新产品必须相应改变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才能抓住增长机遇。
赵敏: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解决有真实付费意愿的痛点。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在医学影像领域,我们通过AI与硬件结合,将检测周期从20多天缩短至一周,对医院而言这就是一个值得付费的新产品。
第二,针对手术环节的医生助手,能详细管理耗材流程,帮助医院实现医保控费,因此医院有强烈购买意愿。
而在To C端,场景选择至关重要。例如新加坡一家公司专注于女性备孕、怀孕管理。在这一特定高需求场景下,用户的付费意愿非常强。
唐轶男:在当前AI的冲击下,医院的数字化需求实际上已领先于产业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案。尽管一体机等硬件已大量进入医院,但针对临床与管理的核心痛点,仍缺乏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在集采、反腐和DRG等政策影响下,传统药品与器械的增长受限,而医院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却在持续增加。医院管理者早已形成共识:必须向华为等先进组织学习,唯有将数据转化为科学决策的依据,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基于此,我想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基金不投资药品,但密切关注出海趋势为二级和一级市场带来的变化。各位如何看待AI与数字医疗企业的出海前景?其中存在哪些机遇?哪些类型的产品最有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
马睿:在创新药领域,出海是反内卷的必然选择。主要市场在美国,通过授权合作(BD)的交易金额上升极快,中国原创占比已从30%提升至40%,BD总金额翻倍,今年预计超800亿美元。尽管特朗普可能出台限制,但美国自身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体系,这部分收入预计将维持高位,而中国“又快又好又便宜”的优势将持续推动BD输出。
在硬件方面,基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与产业链,能够实现高性价比的产品,出海空间巨大。无论是严肃医疗还是消费医疗,出海已成为必选项。
AI领域则相对复杂。创新药的BD模式可行,但生物大模型会面临强监管,涉及数据主权问题。未来全球可能形成多套AI标准体系,国产替代是明确方向,正如美国有英伟达,中国有寒武纪。这类科技投资的确定性非常高。
唐轶男:数字化产品出海虽在软件模型层面有挑战,但其本土市场却是一片蓝海。与需要在外企主导下争夺份额的传统器械不同,中国团队在这些新兴领域具备天然优势。只要稳扎稳打,做好产品与商业化,极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
宋高广:对AI严肃医疗产品而言,政策、审批、支付以及数据敏感性都是出海面临的巨大壁垒。相比之下,消费医疗则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突围的突破口。中国在应用层拥有全方位优势,从产品研发到销售渠道和供应链。无论是面向发达国家还是“一带一路”市场,中国企业在产品控制、成本与供应链管理上都具备绝对优势,因此我非常看好消费医疗产品的出口前景。
唐轶男:这个在很多领域被验证了,消费医疗肯定是必然的大方向。
赵敏:企业出海是必然趋势,可参考医药行业的路径:早期如药明康德,凭借工程师红利做CXO服务;后期如百济神州,具备能力后直接在美国拿证卖药。AI领域的发展也会类似,虽然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但路径会逐渐清晰。
唐轶男:随着AI技术从跟随走向领跑,将催生全新的外向型服务贸易机会,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与机遇。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在DeepSeek的家乡拱墅区聆听了精彩的创新企业展示,期待后续深入合作。谢谢大家!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
近3年,大会全力以“AI+科技资本”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评选《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大会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吸引213家投资机构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A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